8月19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24期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期聚焦早期肺癌外科治疗领域重大突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分享了其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重磅研究成果:对于以磨玻璃成分为主的淋巴结阴性早期肺癌,无需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既不影响生存,又能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为肺癌精准外科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等出席会议并点评。会议由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先后主持。
赵永祥教授主持会议
周彩存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通过中国抗癌协会 APP、丁香园、中国医学论坛报、大专家等30家媒体平台直播,线上累计超780万人次观看。
理事长致辞
樊代明院士致辞
樊代明院士在致辞中指出,CACA 系列学术活动正形成全球影响力:8 月举办的中土、中法国际峰会覆盖超 1500 万人次,华中区域整合肿瘤学大会线上观看达 2190 万人次。他强调,肺癌研究是中国肿瘤领域的优势方向,本期聚焦的早期肺癌淋巴结清扫策略研究,体现了肿瘤治疗从 “控瘤” 到 “保人” 的核心转变 —— 既要精准清除肿瘤,更要保护机体功能,这与 CACA 整合肿瘤学理念高度契合。樊代明院士提到,CACA 前沿播已推出 24 期,其中5期聚焦肺癌,彰显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未来将持续推动原创成果转化,让科学普惠惠及更多患者。
背景介绍及概念
陈海泉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首先系统地回顾了其团队长达十余年的探索历程。他开宗明义地指出,肺癌外科经历了从传统开胸到腔镜微创再到单孔操作的演变,但始终未跳出“切口大小”的物理范畴。早在2016年,其团队便前瞻性地提出了“微创3.0”理念,将微创的内涵升华至“切口微创”、“器官微创”和“系统微创” 三个维度。他强调,核心在于“系统微创”,即最大限度地保留健康的肺组织和功能正常的淋巴结系统,其终极目标不仅是让患者“活得更长”,更要“活得更好”。
陈教授指出,纵隔淋巴结清扫不仅创伤大,其周围遍布重要血管神经,更有导致致命性大出血的风险。基于此,团队自2017年起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概念,即“切除有转移或转移倾向的淋巴结,保留无转移的淋巴结”。此后,通过系列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逐步建立了六条预测纵隔淋巴结阴性的精准标准,并在2023年发表于《JTO》的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实现了100%的阴性预测准确率,为本次三期RCT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数据基础。
陈克能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在随后的点评中,高屋建瓴地剖析了该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意义。他精辟地指出,中国的肺癌谱系与西方存在本质差异,尤其近年来通过筛查发现的大量GGO型肺癌,是一种惰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传统的实性结节型肺癌截然不同,“将两者混为一谈,用同一把‘尺子’去治疗,是最大的不精准”。他盛赞陈海泉教授团队的工作不仅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更是从思想根源上推动了中国肺癌外科界的观念变革,引领了国际潮流,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外科学者的强音。
朱正飞教授点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飞教授从肿瘤免疫学的独特视角进行了精彩补充。他着重强调了在免疫治疗新时代,保留无转移淋巴结的深远意义远超减少手术创伤本身。他引用了2023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篇重磅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发现因非治疗目的切除已“退化”的胸腺后,患者全因死亡率及肿瘤发生率显著上升,这强烈提示淋巴器官在成人免疫监视中仍扮演着“守夜人”的关键角色。朱教授表示,非常期待该研究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长期随访数据,以揭示保留淋巴结对患者远期免疫功能及总生存的潜在巨大益处。
研究结果及创新点
傅方求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傅方求教授作为研究的主要执行者之一,代表团队详尽解读了这项名为ECTOP-1009的三期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入组了302例临床分期为T1N0M0、实性成分比例(CTR)≤0.5、接受肺叶或肺段切除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并将其随机分配至“不清扫组”与“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3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均为100%,首次在高级别证据上证实了“不清扫”的非劣效性;2)不清扫组手术时间缩短32%,出血量减少46%,术后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缩短10%和13%,数据清晰表明,免清扫策略极大优化了手术流程,加速了患者康复;3)不清扫组中重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64%,且无严重术中并发症发生。
傅教授总结道,该研究的数据证明,对于GGO为主型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是一种“无益且有害”的过度治疗。基于“不伤害”的伦理要求,本研究在中期分析后提前终止。他呼吁全球肺癌诊疗指南进行更新,结束“一刀切”的清扫模式,迈向基于影像学和病理学精准评估的个体化外科新时代。
钟文昭教授点评
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在点评中充分肯定该研究的里程碑意义,指出其解决了临床长期存在的争议,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范式。他将陈海泉团队的研究置于肺癌外科淋巴结清扫术演进的宏大历史中,将其誉为继ACOSOG Z0030研究之后的里程碑式研究,完成了对淋巴结清扫认知的“螺旋式上升”。他提出了三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相较于Z0030研究的核心优势、不同驱动基因是否影响GGO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在新辅助免疫治疗时代保留淋巴结对疗效的潜在增益,引发了全场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深入思考。
杨帆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杨帆教授则从外科哲学的高度盛赞了该研究。他指出,该研究不仅证实了免清扫策略的安全性,更从根本上挑战了“淋巴结清扫必然带来生存获益”的传统认知。他提出,对于这类极早期、极低危的肿瘤,未来研究是否应更聚焦于‘去伤害化’(安全性),而非生存获益?这一提问,引导大家重新审视外科临床研究的价值终点设计。
未来研究方向
张扬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扬教授系统地展示了团队未来宏伟的研究蓝图。基于ECTOP-1009的成果,团队已规划并启动了三项更深入的前瞻性研。ECTOP-1018:针对肺尖段肿瘤,验证“不清扫下纵隔淋巴结”的长期安全性。ECTOP-1027:针对2cm以下CTR>0.5的GGO,探索不清扫跨纵隔淋巴结。ECTOP-1017:利用新型分子影像探针FAPI PET-CT,超越传统影像学,更精准地在术前预测淋巴结状态,为筛选“免清扫”人群提供新利器。
更引人注目的是,团队还开展了扎实的基础转化研究。通过对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患者的标本进行单细胞测序和TCR分析,初步发现:无转移淋巴结中富集了更多功能活跃的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兵工厂”;而转移淋巴结则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此外,疗效好的患者,其肿瘤与无转移淋巴结之间存在大量共享的T细胞克隆,证明功能性淋巴结能源源不断地向肿瘤输送“生力军”。这从免疫学机制上完美阐释了“保留无转移淋巴结”为何至关重要,为选择性清扫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理事长总结
樊代明院士总结
樊代明院士指出,本期会议标志着肿瘤治疗从“控瘤”向“保人”的哲学跃迁,体现了东西方医学智慧的深度融合。他以陈海泉教授团队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研究为核心,阐释了这一转变的实践路径:通过严格设计的三期试验(五年OS非劣效边界5%),证明对CTR≤0.5的毛玻璃为主型肺癌,省略系统性清扫可减少64%的中重度并发症,同时维持三年DFS,实现“减创伤不减疗效”的精准外科。这一成果挑战国际共识,为低风险肺癌患者提供了“去过度治疗”的中国方案。
樊院士强调,自然力保护是治疗的核心目标,微创手术与术前精准评估成为关键抓手。他呼吁年轻医生夯实病理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培养跨学科思维,并建立“以患者功能状态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本期会议不仅重塑了肺癌外科的价值坐标,更彰显了中国抗癌协会在推动“整合医学”理念中的引领作用,为全球肿瘤治疗提供了“控瘤与保人平衡”的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