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杜鑫雨 | 从“最大耐受性干预”到“最小有效治疗”:CACA前沿播——磨玻璃为主型肺癌无需淋巴结清扫观后感
2025-08-20 15:30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杜鑫雨

  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 前沿播(第24期)”,于2025年8月19日晚在线上举行,共计780万人次观看了这场学术盛宴。直播中主要介绍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今年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证实若术前或术中能准确判断淋巴结阴性的早期肺癌患者,可不进行淋巴结清扫。与清扫组相比,不清扫组患者生存情况无差异,且手术效率更高、术后不良反应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频率降低64.5%。

  在20世纪初,外科医生开始认识到恶性肿瘤经淋巴系统转移的重要性。1951年学界首次提出“根治性肺切除术”的概念,将区域淋巴结切除纳入外科治疗范畴。至1996年在国际胸内分期研讨会上明确定义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该标准随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淋巴结清扫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主要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临床背景,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与当下存在显著差异:CT分辨率有限微小病灶难以发现,临床所见的肺癌多以晚期实性病变为主。但随着高精度CT筛查的普及和影像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近十余年来大量被检出的早期肺癌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病例相比已然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若仍完全依据数十年前的研究结论指导当前的临床实践,显然已不适应现代医学诊疗精准化的需求。

  技术在带来清晰视野的同时,也伴随着“过度诊断”和患者焦虑的增加。近年来,随着PET-CT、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肿瘤早筛早诊工作的推进,我们对病变的识别能力显著提升,尤其是磨玻璃结节、甲状腺癌等“惰性肿瘤”的检出率大幅增加。樊院士提到,这类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往往较为温和,与其称之为“癌”,不如更准确地归为“瘤”或“瘤变”,以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恐慌。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审慎使用“癌症”这一诊断标签,不可轻易对患者下达“癌”的断语,而应结合病理特征、发展速度及临床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因此,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更须加强对影像数据的精准解读与个体化评估,推动临床决策从“发现一切”向“解读恰当”转变,避免因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而对患者造成伤害。

  正如樊院士所强调的,肿瘤治疗理念正经历从“控瘤”向“保人”的重要转变。无论是内科的靶向、免疫类药物,还是外科领域的机器人手术,亦或是放疗科的FLASH放射治疗,其核心目标都已不再局限于清除肿瘤本身,而更加注重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保护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与整体机能。在这一背景下,“以患者为中心”(Patient-Centered Care)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的根本原则。临床决策正从以往追求“最大耐受性干预”——通过扩大切除范围以求彻底清除病灶,却往往伴随较大创伤与功能损伤——转向提倡“最小有效治疗”。即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和治疗负担,推动肿瘤治疗向更加精准、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樊院士也创新性地提出了“NEIM”综合评估体系,强调在肿瘤治疗中需全面关注神经系统(Neural)、内分泌系统(Endocrine)、免疫系统(Immunity)和代谢系统(Metabolism)的协同保护,以系统性的视角维护机体稳态。在免疫治疗广泛应用的时代,保留未发生肿瘤转移的正常淋巴结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淋巴结作为人体关键的免疫器官,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无差别”的淋巴结清扫术往往会破坏这一免疫网络,而术中精准保留无转移的淋巴结,不仅有利于维持机体长期的免疫监视与应答功能,更可能对其长期生存产生积极影响——尽管该效应的验证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进一步支持。

  长期以来,肿瘤常被视作必须“彻底消灭”的敌人,治疗中往往倾向于追求最大程度的清除。然而,当医学的刀刃开始学会“克制”,患者的生命之路反而可能更加宽广与蓬勃。樊院士在早交班时常告诫我们:对于肿瘤一味追求“赶尽杀绝”实则是一大误区,而“保命-保功-保美”才是治疗应遵循的根本方向。应该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身体功能与外形完整性,最终真正实现延长生存时间与提升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