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李迪 | “明确边界,精准治疗”——划时代RCT研究揭示:这类肺癌可不清扫淋巴结
2025-08-20 14:52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 李迪

  近年来,随着我国低剂量螺旋CT在高危人群肺癌筛查中的广泛推广,肺癌早期诊断率显著提高,磨玻璃影(GGO)为主的肺腺癌被日益频繁地检出。这类病灶常具低侵袭性和良好预后特点,引发临床界对于“是否需要传统手术模式”的持续反思。国际上对GGO为主型肺癌病灶是否需要淋巴结清扫始终存在争议。如何在保障肿瘤控制的前提下,减少手术创伤和围术期并发症,成为精准外科的新命题。

  2025年7月21日,陈海泉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重磅发表题为《Phase III Study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Ground Glass Opacity–Dominant Lung Adenocarcinoma》的临床研究成果。这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III期非劣效临床试验,聚焦于GGO为主、临床分期为T1N0的肺腺癌患者,探索其是否可以安全免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研究设计严谨、数据扎实、意义深远,为当前肺结节胸外科实践注入新的决策依据,也为指南更新提供重要证据支撑。

  从影像亚型到精准术式的变革

  肺癌的治疗正在经历由“最大切除”向“合理保留”的范式转变。既往研究已表明,GGO为主的病灶多为微浸润性或高分化腺癌,其临床行为更温和、远处转移率极低。然而,由于长期缺乏高质量随机证据,术中清扫作为惯性操作仍普遍存在。

  通过纳入多中心、多术者、多病理复核的真实世界数据,陈海泉教授研究团队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的外延性与说服力,具有极高的临床转化潜力。

  从术式精简走向精准决策支持

  在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第24期CACA前沿播直播中,十余位胸部肿瘤及影像专家围绕该研究进行了深度探讨。专家们普遍认为,本研究以“非劣效RCT”设计为基础,证据等级高、结论明确、临床影响深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明确提示,经过严格筛选的GGO为主型肺癌患者完全可能不清扫淋巴结,具有划时代意义。研究结果与各中心既往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方向基本一致,是“从经验到证据”的关键跨越。下一步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术前评估路径,提升影像学GGO判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亦有专家提出审慎观点,强调在临床实践中仍需强化“适应证边界”的识别能力,避免盲目推广。未来应辅以AI辅助影像判断、术中冰冻快速评估等手段,共同守住安全底线。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分型”与“评估”之精准

  GGO为主型肺腺癌患者的管理策略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减治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患者体验,另一方面是肿瘤控制的底线不容逾越。陈海泉教授团队的研究正是在“安全”与“精准”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结论,更在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讨论与思辨,推动多中心合作构建GGO管理的新规范。我们也呼吁在未来指南修订中,基于此类高等级证据,逐步建立“GGO免清扫路径”流程图,服务临床实践。

  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标准

  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试验、获得数据,再到推动转化,陈海泉教授团队用严谨科学精神完成了一个完整的临床研究闭环。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GGO为主型肺腺癌的手术策略,更代表了中国学者在肺癌外科循证路径上的一次重要突破。未来,随着指南修订和临床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此为起点,中国标准、中国路径将在国际肺癌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