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符子琛
2025年8月19日晚,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第24期CACA前沿播准时上线。会议聚焦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于7月22日发表于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杂志的重要研究成果。陈海泉教授团队着眼于早期肺癌患者的手术原则,准确地画出了“可以不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界限。这项研究成果毋庸置疑地改变了早期肺癌患者的手术范式,成为推动临床实践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在此之上,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古老东方哲学在现代医学语境下的一次深刻证明。
基于对肿瘤转移路径的认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外科医生都把淋巴结的处理视作肺癌外科手术的基本环节。无数国际指南反复强调,即使是早期肺癌患者也应当接受纵隔淋巴结的系统性清扫或采样。国外的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同样进行了深入探索。2011年的ACOSOG-Z0030研究对术中冰冻病理采样阴性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该部分患者在接受淋巴结清扫后并未获得额外的生存获益。然而,由于采样组和清扫组之间切除淋巴结数量存在明显差异,系统性清扫在早期肺癌患者中的真实价值究竟如何,始终难以得到肯定的回答。
而在我国,陈海泉教授团队未雨绸缪赶早出发,从2010年起就开始围绕术中判断淋巴结转移开展系统性研究,连续发表的多篇论文逐步厘清了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征。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将研究重心拓展到手术策略与管理层面,精准地描绘了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适用边界和临床场景。这一系列工作如同雕塑师的凿子,每一次有力的击打都使隐藏在大理石深处的艺术形态逐渐显现,让外科治疗的真义愈发清晰。就在今年,陈海泉教授团队确认:对于影像学表现以GGO为主且临床分期为T1N0M0的浸润性肺腺癌患者而言,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并不优于不清扫的方案。这一关键发现使早期肺癌的精准治疗原则被进一步勾勒得清晰而具体,标志着我们不仅学会了“有所为”,更真正明白了“有所不为”。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一台精准的手术能给患者带来多少好处,正常功能的保留、并发症的减少、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在此之上,就像樊代明理事长在点评中提到的一样,这项研究同样也是属于东方思维的成就:一台手术不仅仅以肿瘤组织的切除为终点,而是应该为患者的生存服务,为了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除了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这种理念提醒我们,医学从来都不是单一追求技术极限的竞技,而是始终要回到患者的整体获益与长期健康之中。子曰“过犹不及”,此之谓也。
在后半部分,傅方求教授介绍了研究的细节,张扬教授则分享了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系统而深入地展现了学术团队的严谨态度和前瞻视野。在专家们的提问中,我也获益匪浅,每一个问题都直击要害,既体现了同行之间的深厚积累,也让听众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临床实践。这场会议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不仅传递了新的科研成果,也启发了我们在今后探索中的思路。也许科学探索的本质就是在黑暗中来回摸索,但是今天富有分量的灵魂们碰撞在一起,迸出的火花已经足以照亮眼前的一小段路,给予后来者前行的勇气与方向。在未来,中国肺部肿瘤的外科治疗一定会更加精准,患者们在从更安全的手术中获益的同时,也会想起在这里代代相传的古老智慧,这种融合传统哲思与现代科技的力量,必将推动整个学科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