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白金松,胡彬 | 从“除恶务尽”到“精准守护”——第24期CACA前沿播观后感
2025-08-20 08:52

  四川省肿瘤医院 白金松 胡彬

  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高居恶性肿瘤之首,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然而,传统的治疗理念往往强调“根治”和“清扫”,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创伤。昨晚,我全程观看了第24期CACA前沿播,聚焦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的重磅研究,该研究证实对于特定类型的早期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并非必要。这不仅是一项技术上的优化,更代表了一种治疗哲学的根本性转变,即从追求“最大程度杀灭”转向“最大程度保护”,为我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和深刻的启发。

  一、颠覆认知:对“金标准”的勇敢质疑与科学证伪

  长期以来,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一直是早期肺癌根治术的“金标准”,其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潜在转移灶并实现准确分期。然而,陈海泉教授团队的研究却对这一沿用数十年的准则发起了挑战。他们的三期随机对照试验(RCT)以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对于以磨玻璃样成分为主(CTR≤0.5)的临床T1N0M0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省略淋巴结清扫患者的年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均为100%,与清扫组无差异。更令人振奋的是,不清扫组的手术时间缩短了32%,出血量减少了46%,术后中重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了64%。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数百位患者免受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对于这类惰性、低危的肿瘤,“一刀切”的激进清扫策略已成为过去时,精准甄别、避免过度治疗才是现代外科的发展方向。

  二、智慧引领:中国力量从“跟随”到“引领”的创新之路

  陈海泉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完整呈现了一条从理论创新到实践验证的系统性突破路径。这项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长达十余年的系统性探索。早在 2013 年,他们就发现磨玻璃为主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打破了 “所有肺癌均需系统性清扫” 的固有认知;2016 年突破性的提出 “微创 3.0” 理念,直指过度清扫对免疫功能的损伤,将保护正常组织提升至与切除肿瘤同等重要的地位;2017 年,其关于术中冰冻指导手术范围的研究被纳入 ESMO 指南,首次让中国经验影响国际规范。而本次的Ⅲ 期 RCT 研究,以极为硬核的数据,彻底改写了全球肺癌外科指南中 “一刀切” 的清扫要求,用中国证据确立了个体化诊疗的新标准。这一路径紧扣临床需求,每一步都以扎实研究回应关键问题,最终实现了从质疑传统到建立新规范的跨越。

  三、范式升维:从“治人的病”到“治病的人”

  这项研究的价值远超一项术式改良,它深刻地呼应了樊代明院士所强调的从“控”到“保人”的医学范式革命。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治疗的终极目标。医学的使命不仅是延长生存时间,更是要保障生存质量。保留无转移的淋巴结,不仅是减少一把钳子、一把剪刀的操作,更是保护了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朱正飞教授和张扬教授分享的基础研究指出,无转移淋巴结中富集功能活跃的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兵营”。在免疫治疗时代,盲目清扫这些“兵营”可能会削弱患者自身的抗癌潜力。这标志着外科手术的价值观正在进化:从追求“最大范围切除”的技术主义,转向追求“最大程度保护人体自然力”的人本主义。这正是整合医学 的精髓——将人视为一个整体,治疗决策必须权衡疗效与创伤、短期获益与长期功能,最终实现“患者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总结

  陈海泉教授团队的研究,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不仅切除了过度治疗的“痼疾”,更剖开了肿瘤治疗新时代的序幕。它告诉我们,最高明的外科艺术,不在于切得多少,而在于知道何时该收手。所谓“精准守护”,守护的不仅是器官的功能、免疫的稳态,更是患者作为“人”的尊严与生活质量。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