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程风敏
夏末的郑州暑气未消,2025华中整合肿瘤学大会现场的气氛却更为炽热。短短三天,穿行于主会场与各分会场,目睹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况,更在“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主题下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思维激荡。当樊代明院士以“十七项重点工作如珍珠,需在‘整合医学’理念下串联成项链”作喻时,我豁然开朗——在肿瘤防治这场全民战役中,科普早已无法仅靠孤立的片段知识独行,它亟需一场整合思维的深层变革。
科普之核心任务则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于肿瘤防治攻坚工作,传播科学知识尤为重要。传统科普之困,往往在于知识“碎片化”与“单向度”之弊。以往科普常将复杂的肿瘤知识切割为孤立片段,如只强调某类筛查却忽视全周期管理;或如单向灌输“五年生存率”的冰冷数据,却未曾考虑患者面对数字时真实的心理惊惶。曾记忆犹新,一位癌症患者家属自言,零散信息如同无法拼合的拼图,反令其陷入更深的迷惘。当信息碎片散落于信息洪流,权威之声被纷杂噪音淹没,科普效能便如沙上筑塔,徒然消解于无形。所以肿瘤防治领域知识虽密集,却如散落的珍珠,缺乏串联的链条。
整合思维下的科普新局,首在打破学科壁垒。肿瘤科普绝非某单一学科的专属领地,它需要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自然科学,也离不开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等人文科学的多元交响。譬如,向公众阐明靶向治疗时,若仅聚焦基因突变机制,便如独奏缺少和弦;唯有同时整合药物可及性、医保政策、家庭支持等现实要素,科普才真正获得生命的温度与落地的力量。专业壁垒的消融,使科普从断简残篇走向浑然一体。
其次科普需贯穿肿瘤防治“全程链条”。整合思维要求我们关注“防、筛、诊、治、康”各环节间的科普需求,同时也注重“评、扶、控、护、生”各诊疗技术协作配合,——从预防生活方式的点滴培养,到筛查技术的科学解读;从治疗决策的理性参与,到康复期身心重建的细致引导。当科普将这条长链紧密缝合,公众才能清晰窥见抗癌之路全貌,从而获得掌控全局的从容与力量。
再者科普形态亦需整合多元媒介与表达。权威内容可借助纪录片之厚重、短视频之迅捷、基层讲座之亲切、AI交互之精准,多维度触达不同群体。如某成年人胃肠镜检查之必要,其科普以动画释疑技术原理,用真实案例展现临床价值,再通过在线工具辅助决策,多种形式层层递进,终使晦涩科技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指南。形式整合之力,在于使知识真正“活”入人心。
诚然,构建整合科普体系道阻且长:学科藩篱需勇气拆除,资源协同需智慧运筹,效果评估更需跳出单一流量桎梏。然当目睹整合科普如何将茫然无措的患者家属转变为积极科学的照护者,如何使普通民众主动参与癌症早筛,我们便深知其价值所在——它赋予人们穿越信息迷雾的罗盘,使个体在健康抉择中重获主体尊严。
“整合成舟,互补为帆”。今时整合医学在临床领域已蔚然成势,科普领域亦需此思维破壁重生。当肿瘤知识被整合思维重新编织,科普便不再仅是知识的搬运,而升华为一种赋能生命的力量。它使艰深科学走下殿堂,在公众心中落地生根,最终织就一张守护全民健康的认知之网——这恰是“健康中国”愿景下,科普所能抵达的最深远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