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主办的“2025CACA华中整合肿瘤学大会科普专场暨2025CACA全域科普行动(河南站)”在河南郑州圆满召开。大会设置“大咖论道”“实践真知”“圆桌讨论”三大板块,旨在搭建医护工作者与媒体的交流平台,分享肿瘤科普经验,提升肿瘤医生科普能力,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实现。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田艳涛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副部长陈小兵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谭先杰教授,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教授,鲁南制药集团张贵民教授等领导嘉宾出席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杨志平教授担任主持。
绘科普蓝图 启行动新程
在本次会议上,樊代明院士围绕“科普的价值、医学思维的转向与中医的传承”发表了掷地有声的见解,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深刻启发。樊代明院士表示,科普不是简单讲普通科学知识,而是“把复杂问题讲得简单,让人人都懂”,这相当于“吃饭、做饭和端饭”的关系——做饭好但端饭不好也不行。他强调科普人才的价值,“搞科普教育的是‘人物’;就像老师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告诉哪个地方有鱼’,科普工作者就是这样的‘引路人’!”
樊院士表示:医学需从“循证医学”转向“询证医学”——“询”就是考问循证的“证”,要询问每个病人、注重医生经验、关注病人感受,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有整体意识。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八大篇章”的第五篇,“合之汇”正在推动医学从“循证”向“询证”转变,相关工作已产生广泛国际影响。
针对中医药发展,樊院士指出,中医智慧的精髓在于“整体思维、辨证施治”,其疗效历经千年实践验证;如今中西医正逐渐融合于现代医学,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
分会场主席、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田艳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肿瘤防控的关键在于“科普关口前移”——将科学知识渗透至社区、家庭;“全域科普行动”的核心使命,是让肿瘤防治核心知识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他强调,医者是“科学防癌的守护者”“伪科学的终结者”“患者的引路人”,媒体则是“健康知识走进大众的不可或缺纽带”,二者协同方能构建高效科普体系。
2025年9月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践行这一主题,中国抗癌协会联合多家战略合作媒体,结合“CACA全域科普行动”“逢生”“肿瘤科普训练营”“CACA读书会”四大品牌活动,正式启动“2025全国科普月 CACA在行动”系列活动,并在大会现场举行了启动仪式。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田艳涛教授等领导与战略合作媒体代表参与启动仪式,与现场嘉宾共同见证科普新篇章。
大咖论道:共话科普方法与中医智慧
在“大咖论道”环节,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分享了科普创作的经验与中医药的健康智慧。
北京协和医院谭先杰教授以《如何避开健康科普创作传播之路上的陷阱》为题,结合自身丰富经验指出,健康科普需坚持“慎为”与“有所不为”——不避讳医学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避免传递恐慌;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让科普更有温度。针对互联网时代特点,他强调,科普需适应“碎片化、分散化、速食化”的传播趋势,兼顾受众水平与传播速度,真正实现“治病救人”的价值。
中国科普研究所王大鹏教授在《做好医学科普的方法探讨》中提出,优质科普需把握“四大关键”:一是“懂受众”——关注妇幼、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二是“讲好故事”——善用“一的法则”,即聚焦一个核心、讲好一个故事、解决一个问题;三是“避极端”——避免“有科无普”或“有普无科”;四是“重实效”——做到“共情、共鸣、共振”,传递“情绪价值、颜值、言值、研值”的统一。
鲁南制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贵民教授带来题为《生命中的中医药思考》的分享。他强调,《道德经》《中庸》《黄帝内经》等传统经典中对“中”“和”的阐释,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维护健康既要具备宏观思考,也需有具体的解决方案;要实现大众的长寿与健康,需注重双向调节与多向调节;而食物调理则是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大咖论道”环节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秘书长徐泉主持。
实践真知:聚焦科普实践的“经验良方”
“实践真知”环节,三位专家分享了科普工作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科普委员会执行主任田艳涛教授以《说好话写好字,都是科普生产力》为题,强调科普在“门诊科普、治疗决策、专家科普、专业科普、病情交代”五位一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指出,与患者有效沟通能提升治疗效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需“同频共振”。针对科普创作,他提出“标题为先、内容为王、实用为魂”的原则——要选对选题、找对角度,并鼓励借助AI等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部副部长、食管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小兵教授在《如何做好医学科普演讲》中提出,科普是新时代医生的核心能力,需“随手做、生活化”。他强调,科普需实现“四个融合”,即党建融合、医护融合、场景融合、科研融合。针对演讲技巧,他分享了“apple原则”(A=Attention,引人关注;P=Pronunciation,语气节奏等;P=Picture,多用图片;L=Let it fly,让观点飞;E=Ending,发人深省、干脆利索的结尾),并强调“表情、声音、内容”的平衡。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程风敏教授在《如何构建医院的科普生态》中指出,良好科普生态的本质是“制度创新”。他提出,要构建“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全院职工参与、社会资源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科普作品代表作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激励先进”营造良性氛围;在服务层面,需建立“部门管理与协作机制”,整合院内资源,提升科普服务能力。
“实践真知”环节由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建正主持。
圆桌讨论:碰撞科普新思维 聚合媒体力量
两场圆桌讨论围绕“科普能力建设”与“媒体角色”展开,碰撞出诸多新观点。
第一场:“医生科普能力建设:从专业权威到公众信赖的路径探索”
第一场圆桌讨论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持人、主编董政主持。河南省肿瘤医院张斌教授表示,科普工作能够提升大众健康素养,助力关口前移,这是支撑医护工作者科普的动力;西安市红会医院王凯教授指出,好的科普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能够缓解医患对立情绪,避免医务工作者陷入信息茧房的束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泉教授认为医生应当权衡好科普作品的专业性和通俗性,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医学科普选题;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建正教授表示,年轻医生应当通过聚焦具体癌种、采用多种方式、基于自身性格等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科普定位。
第二场:“肿瘤科普中的媒体力量:专业赋能与价值传递”
第二场圆桌讨论由河南省肿瘤医院的马飞主持。中国新闻社国是直通车主笔赵斌老师认为,要合理面对医疗舆情、注重医生在主流媒体上形象和角色的营造;上海广播电视台医疗健康节目主持人、医疗健康节目资深导演曹玥辰老师指出,电视媒体进行医疗科普的最大优势是可视化,针对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可以从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和疾病筛查两方面分别展开精准科普;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副理事长、肿瘤界创始人孙晓光老师强调,要避免一过性的科普,结合专家和科普专委会的力量,平衡好科普的专业性与公众需求;良医汇肿瘤资讯协会事务负责人黄琳老师认为,把“新生的我”变成“新生的我们”、注重患者个体情绪和感受,是写好患者故事的诀窍。
整合科普力量 助力健康中国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副部长陈小兵教授在大会总结致辞中指出,经过此次大会的交流与凝聚,肿瘤科普队伍进一步壮大,更多心系百姓健康的优秀专家、媒体工作者主动加入到肿瘤科普的行列中来。
他强调,在樊代明院士“肿瘤防治,赢在科普”核心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抗癌协会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聚合专家、媒体及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全国肿瘤科普事业向“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见实效”的方向深化,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注入科普动力、贡献抗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