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周晔禄
当黄河乳汁滋养的中原大地传来“中西整合,浩荡奔前”的宣言,当“既秉精仪,亦持艾烟”的意象在诗行间闪耀,我仿佛看见一条穿越五千年文明、通向人类健康未来的金色之路正在眼前铺展。这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融合,更是两种文明智慧的深度对话,是对“医本无界,愈疾为先”这一至高真理的庄严回归。
一、中医整体观照见生命复杂性之光
“天人合一,四序相安;阴阳调和,气血通贯”——这十六字凝练了中医超越时代的系统思维。樊院士的“整合医学宣言”对此也有深刻呼应:“人体功能远大于其结构表现的‘涌现’特质”,强调生命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层互动的动态网络。
中医“未病先防,正气固元”的治未病理念,更在慢性病防控中彰显价值。张伯礼院士指出:“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是构建全周期健康体系的关键支撑”。从“养生顺时”到现代健康管理,中医预防观正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方案。中医的整体观如大地般厚重包容,西医的精准性如河流般灵动锐利,当黄河遇见现代堤坝,方能共御洪峰。
二、整合之路上的荆棘与迷雾
《合之策》直指中医发展的核心困境:“疗效难证,标准阙然”折射还原论与整体论的方法论鸿沟;“资源分散,协作寡援”凸显系统整合与创新转化的深层瓶颈。
1. “疗效难证,标准阙然”的评价困境
中医个体化、整体观的辨证论治特征与循证医学标准化评价体系存在结构性张力。刘良教授指出:“缺乏符合中医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制约着中医药优势的阐明。” 中医核心概念(如“阴阳”、“气”、“证”)及其外在表现(如脉象)的作用机制尚未在现代科学框架下充分阐明,难以转化为可量化、可重复的客观指标,导致其临床价值难以被基于群体统计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循证体系充分认可,面临被边缘化风险。
2. “中西分野,各执一端”的方法论鸿沟
西医依托还原论方法进行微观精准解析,但可能忽视系统关联性;中医强调整体论与个体化干预,却受限于“量化不全,机理难勘”。王建安院士强调:“若不能打破学科壁垒,西医‘靶向虽准’的干预可能因忽视整体调节导致‘正气易偏’。” 两种医学体系在理论基础、认知框架上的显著差异构成沟通障碍,阻碍患者获得最优整合诊疗方案。
3. “资源分散,协作寡援”的系统瓶颈
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系统性挑战:资源层面,道地药材资源枯竭与质量控制(尤其多成分整体质控)难题并存;转化层面,青蒿素案例折射出我国中医药原创成果转化与产业链掌控短板(核心知识产权未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高端制药装备(如复杂体系提取、在线质控设备)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中药现代转化效率与竞争力;协作层面,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资源分散,协作寡援”导致创新要素难以有效整合,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制约。
三、整合医学的破局之道
在应对现代复杂健康挑战的背景下,中西医整合已成为提升医疗效能的战略选择。然而,真正的深度整合远非技术叠加,其核心在于系统性突破三重根本性壁垒:认知壁垒、方法壁垒与体系壁垒。这三重壁垒的突破,是构建协同增效的中西医整合医学体系的关键路径。
1. 认知壁垒:
认知壁垒根植于中西医截然不同的认识论基础。西医以还原论为主导,聚焦微观结构与线性因果;中医则基于整体观与恒动观,强调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二者在疾病解释模型上存在本质差异(如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肝阳上亢”)。突破路径在于:
① 承认认知框架的互补性:理解“黑箱理论”(中医)与“白箱模型”(西医)在复杂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各自价值。
② 建立整合思维:以中医整体调控思维拓展西医对多靶点疾病的干预视野,利用西医微观解析技术深化中医“证候”的现代科学内涵。
2. 方法壁垒:
方法壁垒体现为研究范式和评价标准的分歧。西医推崇循证医学(EBM)与随机对照试验(RCT);中医则依赖个体化诊疗与整体疗效评价,其“同病异治”逻辑难以契合标准化RCT框架。整合中西医学需① 建立发展病证结合研究模型:同步评价西医疾病指标(如生化指标、影像学)与中医证候积分、生存质量(QoL)等多维终点。② 创新评价方法:应用真实世界研究(RWS)、混合方法研究(MMR) 及系统生物学方法,捕捉中医复杂干预的整体效能与机制。③ 构建整合临床路径:例如在肿瘤治疗中,西医负责病灶控制(手术/放化疗),中医侧重增效减毒、免疫调节及生存质量维护,形成结构化协作。
3. 体系壁垒:
体系壁垒是阻碍整合的深层结构性障碍,表现为:① 教育分立:中西医人才培养体系割裂,缺乏“双语”复合型人才。② 执业分割:执业资格与执业范围限制阻碍联合诊疗。③ 政策错配:医保支付体系对中医适宜技术及整合服务覆盖不足。④ 科研孤岛:项目资助与评价体系偏向单一学科,跨学科研究动力不足。
突破路径在于:① 推动教育整合:设立中西医整合学科,开发跨体系核心课程。② 改革执业制度:探索联合执业认证,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MDT)。③ 优化政策环境:基于疗效证据(含患者报告结局PROs)改革医保支付机制。④ 强化学科交叉:设立专项基金,建立符合整合研究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
四、全球健康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寰球共仰,惠泽人间”不仅是愿景,更是正在书写的现实。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疟疾生命的故事之后,“三药三方”在新冠疫情中再次彰显整合价值:连花清瘟的广谱抗病毒作用经多国验证,而方中“麻杏石甘汤”与“银翘散”的配伍,恰是两千年前张仲景与两百年吴鞠通的跨时空对话。
中医的“调和致平”智慧可为现代医学补偏救弊。当西医靶向治疗遭遇耐药困境时,中药复方通过多靶点调节逆转肿瘤微环境;当慢性病管理陷入终身服药困局,八段锦与膳食调养让糖尿病患者重获生活主权。这种“以和为贵”的治疗哲学,正是对“细胞迷战,系统失联”的生态性修正。
中西医整合是应对21世纪健康挑战的必然选择,但中西医学的整合绝非简单叠加,而是如黄河与支流交汇般,在奔涌中重构新的水文图谱,其本质是不同医学范式在碰撞中走向协同的文明进程。通过构建“病证结合”理论框架、推动技术融合创新、突破制度壁垒,中国正在探索一条特色整合医学之路。未来应着力促进中西医从方法论互补升维至认识论融合,推动医学范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型。唯有以“医本无界”为宗旨,打破“如壑如渊”的学科隔阂,方能使源于东方智慧的“调和致平”理念,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核心支柱,最终实现“浩荡奔前”的医学革新愿景。
中西合璧的浩荡长歌已然奏响,下一个千年,黄河之水将携着息壤的生机,浇灌出跨越文明疆界的生命绿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