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学术研讨
胰腺癌整合护理篇——《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
2025-08-19 09:00

1. 概述

胰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进展迅速且预后极差,因此胰腺癌的预防、早筛、早治仍面临巨大挑战,许多患者在就诊时已发展到晚期,5年生存率约为10%,且发病率近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由于综合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治疗作为其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也面临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恢复周期长等难题,为胰腺癌患者诊疗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肿瘤整合诊治过程中,护理人员作为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一线医护工作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理队伍的力量也日益凸显。当前,随着患者对健康及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高,传统的院内围手术期护理已无法满足胰腺癌患者的照护需求。同时,护理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加速康复外科、循证护理、精准护理、全程护理等理念的提出,在为肿瘤照护提供新的切入点的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何着眼于患者需求,将前沿理念运用到胰腺癌护理的临床实践中,已经成为肿瘤照护的重要议题。

在过去三年,胰腺癌护理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围手术期管理、症状控制、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及姑息护理等多维度内容。围手术期护理中,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优化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康复策略,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配合则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感染防控及精准护理技术应用,如3D腹腔镜手术的精细化操作与应急处理。症状管理聚焦于术后疼痛、胃肠功能障碍及皮肤损伤的精细化干预,定量早期活动计划被证实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而穴位按压、社会心理支持等非药物措施在缓解化疗相关症状中展现出潜力。营养支持作为护理核心环节,通过早期评估营养不良风险、分阶段动态干预及益生菌联合疗法,显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与免疫功能,同时膳食炎症指数为饮食干预提供了新依据。心理护理方面,预康复策略与标准化陪护教育可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提升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姑息护理则关注晚期患者症状控制与临终关怀决策优化,研究显示早期姑息护理转诊可减少临终前医疗资源过度使用,但临床实施仍面临结构化不足与家庭护理服务覆盖不均的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需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整合外科、营养、心理等多领域资源,建立标准化护理路径;推动智能化护理技术应用,如移动医疗平台实时监测症状与营养指标,普及PRO系统以提升护理效率;基于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特征发展个体化方案,优化术前预康复策略;加强社区姑息服务可及性,完善家庭-医院联动护理模式,尤其关注社会脆弱性群体的临终关怀公平性。此外,跨文化护理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社会背景患者的差异化需求,以实现护理服务的全面覆盖与精准适配。

2.我国胰腺癌整合护理研究进展 

2.1 本学科研究新进展

2.1.1 护理模式创新

(1)个体化护理方案:Chen等[1]采用Delphi法构建了针对胰腺癌术后体重下降控制的个体化护理方案。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了包含8个维度、36项内容的护理方案。该方案全面覆盖了营养诊断与治疗需求,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营养评估与支持,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行性。

(2)多学科协作模式:Liu 等[2]的研究指出,多学科协作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1.2 加速康复护理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在胰腺癌患者的中的应用不断发展。胡鸣颖等[3]发现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胰腺癌围手术期患者护理过程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恢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于洋等[4]发现临床护理路径在胰腺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取得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Zhang等[5]研究了定量早期活动计划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发现定量早期活动计划提高了术后活动依从性,减少了爆发性疼痛的发生,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2.1.3 症状管理

精细化的症状管理是提高胰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预防和处理胰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范燕娜等[6]探讨了改进术中环节对降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皮肤损伤的作用,通过增加备皮次数、术中检查皮肤次数及缩短水囊松解时间等方法,能有效降低皮肤损伤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对胰腺癌患者自我报告结局的准确评估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护理效果。董丽等[7]对胰腺癌患者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进行综述,分析了现有工具的特性、应用领域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临床护士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Yang等[8]总结了胰腺癌患者围手术期非药物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最佳证据,其中包含症状管理方面的内容,如对患者进行症状监测、评估和干预等。

2.1.4 营养管理

营养支持是胰腺癌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早期评估胃瘫患者营养不良、个体化营养教育、选择合适的营养通道、分阶段动态实施营养治疗及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刘美伶等[9]对30例进展期胰腺癌术中近距离放疗后并发胃瘫患者进行营养管理,重点包括早期评估营养不良、个体化营养教育、选择合适的营养通道、分阶段动态实施营养治疗及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在(3.4±0.38)周后恢复胃动力,营养状况明显改善,顺利出院。于洁等[10]强调了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发现癌症预康复(包括营养支持、运动干预和心理护理)在胰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预康复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姜丽等[11]发现快速康复护理联合益生菌营养疗法可有效降低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术后康复。林梦雨等[12]的综述探讨了膳食炎症指数(DII)与消化道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为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饮食指导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从膳食角度预防肿瘤发生和发展。Hu等[13]分析了肝癌和胰腺癌手术治疗的成本差异,指出营养护理是影响成本的因素之一。

2.1.5 心理护理

胰腺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于洁等[10]的研究中,预康复组患者在心理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术前的心理护理对术后恢复有积极影响。白雪婷等[14]发现标准化陪护教育的实施可有效缓解患者及其陪护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陪护质量,从而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

2.1.6 手术配合

胰腺癌手术复杂且难度大,良好的手术配合与护理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安全至关重要。张成东等[15]总结了32例胰腺癌根治手术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护理配合要点,包括组建多学科手术团队、制订手术应急预案、做好设备物品和环境的准备、利用节点控制理念对手术安全进行管控、集束化的感染防控措施及分段式的隔离技术、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防控、小肠灌洗修整与低温保存、并发症的预防等。经过精准手术配合和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童志兰等[16]总结了11例胰腺癌患者行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血管重建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提出做好术前访视及备齐特殊用物、对肿瘤侵犯血管的长度测量切除重建及评估需精准护理配合、术中特殊情况应急处理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防应对等是提高手术效果及患者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2.2 国内相关重大计划和研究项目

2.2.1 国内研究项目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尚未针对护理单独设置申报,目前也尚无胰腺癌护理方面的研究项目获得立项。近三年,胰腺癌诊疗相关的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

(1)胰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包括对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如MHC I类分子促进胰腺癌免疫逃逸的作用及机制(批准号:81972299)、GPX4的抑制剂/降解剂设计合成及其抗胰腺癌作用与机制研究(批准号:22007023)等。

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研究:包括寻找新的胰腺癌诊断标志物和预后评估指标,如循环肿瘤IncRNA FOXP4-AS1在胰腺癌复发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批准号:81972516)、新型诊断标志物hsa_circ_0087007在胰腺癌恶性增殖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检测价值研究(批准号:81972004)等。

(2)胰腺癌的治疗策略研究: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研究,如吉西他滨通过下调LPP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批准号:81960429)。

(3)胰腺癌的耐药性研究:包括胰腺癌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和逆转耐药的策略研究,如去泛素化酶USP7稳定EZH2蛋白促进胰腺癌化疗耐药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批准号:81960502)、泛素化连接酶TRIM59介导基质结缔组织化致胰腺癌化疗耐药作用研究(批准号:81973396)等。

(4)胰腺癌的微环境研究:包括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在胰腺癌中的作用研究,如UCA1调控Hippo通路在基底样型胰腺癌高度恶性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批准号:82002559)、IL-23募集并调控巨噬细胞对胰腺癌CAR-T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批准号:82003047)等。

(5)胰腺癌的转移机制研究:包括胰腺癌的远处转移机制和预防转移的策略研究,如胰腺癌外泌体介导lanosterol富集型肝脏转移微环境形成及其促进肿瘤代谢重塑的机制研究(批准号:82003107)、基于磁共振CEST和光学双模态pH定量成像探索高血糖酸化微环境促胰腺癌转移机制(批准号:82001888)等。

2.3 国内重要研究平台与研究团队

目前,我国参与胰腺癌护理研究的平台和团队主要有以下几家: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在胰腺癌护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开展了多项关于护理干预对胰腺癌患者心理和生理影响的研究。

(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注重胰腺癌护理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护理管理模式,并在护理科研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胰腺癌护理的多学科协作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开展了多项护理相关临床研究,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3.1 国际胰腺癌整合护理学科发展现状

3.1.1 护理模式创新

(1)多学科协作护理: Cobianchi 等[18]的研究指出多学科协作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Moffat等[19]研究了跨专业诊所对胰腺癌患者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未设立诊所前相比,设立诊所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显著延长,从急诊到初次就诊的时间及从首次门诊到活检的时间均显著缩短,患者自我报告的幸福感得分提高,且更多患者得到护士和相关健康专业人员的照顾。

(2)护士主导的护理模式:Mccormack等[20]探讨了护士从业者在新诊断胰腺癌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指出护士从业者主导的多学科诊所能够提供快速的患者中心化护理,改善患者结局。

3.1.2 症状管理

(1)症状管理需求:Ploukou等[21]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视角探讨了胰腺癌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和偏好[9]。发现患者在日常活动、症状管理等方面有多种需求,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应加强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支持。

(2)症状管理措施 :Kobayashi等[22]通过范围综述总结了改善包括胰腺癌在内的7种恶性肿瘤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按摩疗法、穴位按压、早期姑息治疗、社会心理支持、自我症状监测及多模式护理等。Bahcecioglu 等[23]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穴位按压可有效减轻接受化疗的结肠癌或胰腺癌患者的疼痛、疲劳和睡眠障碍评分。此外,Tsugita 等[24]的研究也指出穴位按压作为晚期癌症患者的干预措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然而,未观察到其对恶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Gustavell等[25]开发了基于患者报告结局的症状管理系统,并探究了护士、患者的使用体验,结果显示该系统有助于护士更好了解患者状况,与患者建立联系并提供个性化建议,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但在临床实践实施中面临缺乏结构化前提和不确定患者互动方式等障碍。

3.1.3 营养管理

患者常出现营养不良,需全面评估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营养计划。如通过鼻饲、胃肠造口等方式提供营养支持,同时监测营养指标。Pellegrinelli等[26]研究了术前营养不良对胰腺肿瘤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影响[6],发现术后并发症和体重指数是延迟出院的显著相关因素,提示应重视术前营养状况并采取相应干预。de la TorreMontero等[27]研究了西班牙门诊肿瘤科接受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晚期实体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发现接受联合治疗的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较高,其中胰腺癌患者的营养不良风险最高。

3.1.4 心理护理

Kobayashi 等[22]的研究指出社会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UnderhillBlazey等[28]胰腺癌高危患者面临疾病不确定感,且有积极和消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UnderhillBlazey等[29]开发并初步评估了一种针对有胰腺癌高风险个体的心理教育干预措施。

3.1.5 姑息护理

Miinalainen等的研究显示[30]约44%的,胰腺癌患者存在临终关怀决策延迟或缺失,这与患者生命最后一个月内频繁使用医院服务和在三级或二级医院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早期姑息护理决策对改善胰腺癌患者临终关怀质量意义重大。

Clelland等[17]评估了晚期胰腺癌患者在三级癌症中心接受预后讨论和社区姑息护理服务转诊情况,结果显示约60%患者在治疗过程某时间点接受预后讨论,护士初次就诊时预后讨论频率最高,社区姑息护理服务转诊与患者预后讨论密切相关,初次就诊时护士评估患者更易被转诊至社区姑息护理服务。

美Chawla等[31]分析胰腺癌患者在学术中心接受姑息和临终关怀情况,仅29%患者诊断后平均6个月接受姑息护理咨询,24%患者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其中44%临终关怀患者此前未接受姑息护理咨询,接受姑息护理患者更年轻且更可能是少数族裔成员,姑息护理使用还与疾病阶段相关,转移性疾病患者更可能接受姑息护理。

Hafid等[32]描述了癌症患者在生命最后100天内所经历的不同护理环境,以及随着患者接近死亡时护理环境的变化情况,发现肺癌和胰腺癌患者在家中无护理的天数最多,分别为52.1天和52.6天,改善临终阶段的家庭护理服务,可能会为癌症患者提供更符合他们意愿的临终体验。

3.1.6 家庭护理与支持

Rashid等[33]研究了社会决定因素对上消化道癌症患者死亡地点的影响[17],发现社会脆弱性指数较高的地区,患者在家中死亡的可能性较低,而在急诊科或住院部死亡的可能性较高。

3.2 我国研究现存优势与不足

国内外在胰腺癌整合护理学科的研究各有侧重与特色。我国在护理模式创新上进行了多维度探索,如个体化护理方案和多学科协作模式,为不同需求的胰腺癌患者提供了全面的护理支持;在症状管理方面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关注早期评估营养不良等措施,还通过多种方式全面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重视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干预为术后恢复提供积极影响。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胰腺癌姑息护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充分关注患者临终关怀决策和家庭护理服务等;护理模式创新在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间,如护士主导的护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症状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对于患者日常活动、症状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研究相对较少;营养管理虽有相关措施,但在个性化程度上可能不如国外深入;在家庭护理与支持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未能充分考虑社会决定因素对患者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 本学科发展趋势与对策

4.1 未来5年发展的战略需求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胰腺癌发病率的上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且更为复杂。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期望也显著提升,要求胰腺癌护理在专业性、个性化和人文关怀等方面达到更高标准。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如精准医疗、微创技术、免疫治疗等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需要护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新技术的疗效并减少并发症。多学科协作已成为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模式,护理需深度融入其中,发挥协调、管理和支持作用,促进各学科间的无缝衔接,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4.2 未来5年重点发展方向

精准护理:结合胰腺癌患者的个体特征,如基因信息、病情分期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高护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心理护理:加强对胰腺癌患者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开展系统的心理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能力,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康复护理:进一步优化胰腺癌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案,包括早期活动计划、营养支持、功能锻炼等,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姑息护理及安宁疗护:推动胰腺癌安宁疗护与姑息护理将向早期介入、精准个性化、技术赋能方向发。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智能技术(如AI预测、远程监测)实现症状动态管理,并融合基因指导、非药物疗法优化生活质量;政策支持与社会认知提升将推动心理社会支持、家庭-社区联动及资源公平化,核心目标从“延长生存”转向“尊严与质量优先”,最终构建覆盖身心社灵的全周期人文关怀体系。

4.3 未来5年发展对策

4.3.1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制定胰腺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扎实临床技能的高级护理人才;同时,举办短期培训班、学术讲座、线上课程等,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合作:鼓励护理人员与其他学科专业人员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和学习,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等,促进护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护理人员的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提升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

学科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加强胰腺癌护理学科的平台建设,如建立护理研究中心、实验室、临床培训基地等,为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和资源支持。整合国内外的护理学科资源,包括学术文献、科研数据、专家资源、教学课件等,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

4.3.2 临床实践与质量管理

护理标准与规范制定:组织胰腺癌护理领域的专家和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标准和规范,涵盖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各个环节,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依据,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临床护理路径优化:进一步完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细化不同病情和治疗阶段的护理流程和时间节点,明确各阶段的护理重点和质量控制要点。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保证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建立严格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胰腺癌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检查、评估和反馈。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如品管圈、鱼骨图、PDCA循环等,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持续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鼓励护理人员主动报告和分析不良事件,从中吸取教训,完善护理制度和流程,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3.3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科研方向凝练与团队建设:围绕胰腺癌护理领域的关键问题和临床需求,凝练科研方向,如护理模式创新与效果评价、症状管理的机制与干预、营养支持的优化策略、心理护理的模式与效果等。组建稳定、高素质的科研团队,鼓励团队成员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形成优势互补,提高科研攻关能力。

科研项目申报与合作交流:积极组织护理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科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医院等的合作交流,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资源和成果,提升护理学科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临床科室、企业等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临床护理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胰腺癌患者的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制作科普资料等方式,对科研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促进护理学科的知识创新和传播,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

4.3.4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积极组织和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国际胰腺癌护理学术会议、研讨会、工作坊等交流活动,了解国际前沿的护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展示我国胰腺癌护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胰腺癌护理领域的知名度和话语权。

国际合作项目开展: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包括联合科研研究、人才培养、临床实践交流等。通过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胰腺癌护理的整体水平;同时,将我国的优势护理资源推向国际,为全球胰腺癌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护理标准与指南借鉴:关注国际上胰腺癌护理领域的标准和指南制定动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国际护理标准和指南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护理标准和指南的制定工作,争取在国际护理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为全球胰腺癌护理的规范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5. 2024年中国胰腺癌整合护理学科十大前沿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大事记)

(1)微创外科术后护理的精细化与功能保留

随着胰腺微创手术迈入“显微外科3.0时代”,术后护理聚焦于器官功能保护与精准监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通过显微技术实现对2毫米胰管的修复,显著降低术后胰瘘风险,护理团队结合动态影像学评估(如术后3D-CT重建)和引流液淀粉酶监测,优化引流管管理流程,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此外,早期活动干预方案(如术后24小时床边活动)联合多模式镇痛(硬膜外联合非甾体药物),使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降低。

(2)多学科协作(MDT)护理模式的全面推广

长三角胰腺肿瘤联盟通过整合98家医院的专病数据库,实现跨区域护理协作标准化。MDT模式下,护理团队在术前营养评估、术中生命体征联动监测及术后远程随访中发挥核心作用。

(3)精准药物治疗的全程化管理

围绕新型靶向或 ADC 药物,建立分级预警与液体活检相结合的副作用监测体系,实现个体化给药。多家中心联合开发的“三级红斑预警系统”已写入《胰腺癌 ADC 药物护理共识(2024)》,重度皮肤毒性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4)AI驱动的早期筛查与社区护理融合

上海杨浦区首创的“三维筛查体系”整合AI风险模型(基于10万例胰腺影像训练)、平扫CT和肿瘤标志物联检,使社区早期诊断率提升。

(5)新辅助治疗的护理路径优化

针对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如NALIRIFOX)的护理流程实现标准化,通过患者来源类器官(PDO)模型预测治疗反应,无效治疗率降低。

(6)心理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胰腺癌心理-社会支持向“路径化、数字化、社区化”发展,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基于积累的1500余份有效心理服务案例,联合上海电信、上海恒联和具有“共情能力”的心理垂类大模型公司,开发肿瘤患者心理关怀智能辅助系统。借助 “医院 - 社区 - 家庭” 联动模式,将服务延伸到徐汇区、杨浦区的“生活盒子”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社区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的智慧“守门人”。

(7)营养支持策略的循证革新

动态营养评估工具PG-SGA与肌肉量监测(CT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结合,实现营养不良早期识别。术后推广低糖高纤维饮食(碳水化合物<40%供能比)联合胰酶微球制剂(餐时服用),降低脂肪泻发生率。

(8)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本土化实践

通过结构化ERAS路径优化术前禁食(清流质至术前6小时)、术后6小时启动肠内营养(短肽制剂)及非阿片类多模式镇痛,使平均住院日缩短。同时,引入物联网设备(智能腹带+蓝牙引流监测)实时追踪胃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时间提前。

(9)临终关怀与安宁疗护的标准化

“三位一体”安宁疗护模式整合吗啡泵持续镇痛、家庭病房远程监护(SpO2/呼吸频率AI预警)及灵性关怀(生命回顾叙事疗法),使终末期患者疼痛控制达标率提升。

(10)护理科研与临床转化的突破

利用大数据与 AI 建立预测模型,推动智能敷料、远程设备等成果落地,提升护理质量与资源效率。《胰腺癌诊疗指南(2024)》“支持治疗与护理”章节将 AI 预测模型、ctDNA 监测、数字孪生镇痛写入推荐条目,实现了科研证据到临床指南的“当年转化”。

【主编】

龚  姝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副主编】

韩 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李之华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刘玮楠   北京协和医院

唐雯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邹德莉   北部战区总医院

惠 娜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方小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韩远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冷菲菲   黑龙江省医院

李 超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李 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灵晓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刘婉蓉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盛华英   浙江省肿瘤医院

宋英莉   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

陶莲德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

吴春荣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杨小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张芳平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张 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张晓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赵文静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CHEN L, HUANG Z, TIAN Q, ZHA Q, ZHANG S, CHEN Z, et al.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ised care programmes for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with postoperative weight-loss control based on the Delphi method: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 [J]. J Health Popul Nutr, 2024, 43(1): 36.

[2] LIU T T, WU B H, WEI C, WANG L S, GUO L L, FAN G Z, et al. Nursing Cooperation Pattern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and Abdominal Pain Undergoing 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Celiac Plexus Neurolysis [J].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23, 29(1): 245-51.

[3] 胡鸣颖, 胡祯珍, 许珏凤. 快速康复护理在胰腺癌围手术期患者中的效果及满意度观察 [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0, 27(S1): 230-1.

[4] 于洋, 赵雪频. 胰腺癌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分析 [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0, 27(S1): 229+31.

[5] ZHANG L, ZHANG F, XIAO C J, SHU Y F, LI Z, WANG J, et al. Impact of a Quantitative Early Activity Program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Following 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J].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 2025.

[6] 范燕娜, 杨柳青, 岳玉璐, 杨武威, 张昕. 改进术中环节对降低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皮肤损伤的作用 [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21, 37(03): 340-3.

[7] 董丽, 卢芳燕, 吕斐翠, 丁维燕. 胰腺癌患者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J].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11): 1718-22.

[8] YANG N, XU Y, SHI H, SUN J, MA Y, GUO S, et al. Evidence summary on perioperative non-pharmacological prophylax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J]. Asia Pac J Oncol Nurs, 2024, 11(11): 100592.

[9] 刘美伶, 王静, 李放, 唐小丽, 赵亚, 张丽霞. 进展期胰腺癌术中近距离放疗后并发胃瘫患者30例的营养管理 [J]. 军事护理, 2024, 41(10): 109-12.

[10] 于洁, 杨莉, 王彬, 卢维娜, 程艳爽. 癌症预康复在胰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一项单中心历史对照类试验研究 [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3, 44(11): 1235-40.

[11] 姜丽, 赵磊, 黄澜, 冬雪, 宋莹, 刘璐. 快速康复护理联合益生菌营养疗法对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影响 [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3, 35(05): 573-8.

[12] 林梦雨. 膳食炎症指数与消化道肿瘤发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J]. 护理研究, 2023, 37(16): 2948-51.

[13] HU Y H, YU F, ZHOU Y Z, LI A D. Surgical treatment of liver cancer and pancreatic cancer under the China Healthcare Security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payment system [J]. World J Clin Cases, 2024, 12(21): 4673-9.

[14] 白雪婷, 王彬, 杨海洋. 陪护家属的标准化陪护教育对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 [J]. 中国护理管理, 2022, 22(10): 1482-6.

[15] 张成东, 王莺, 卢芳燕. 32例胰腺癌根治手术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护理配合 [J]. 中华护理杂志, 2024, 59(16): 2009-13.

[16] 童志兰, 贾雪芹, 张琪媚. 11例胰腺癌患者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血管重建术的护理配合 [J]. 护理学报, 2022, 29(13): 71-3.

[17] CLELLAND S, NUTTALL C L, STOTT H E, COPE J, BARRATT N L, FARRELL K, et al. Prognosis Discussion and Referral to Community Palliative Care Servic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Treated in a Tertiary Cancer Centre [J]. Healthcare (Basel), 2023, 11(20).

[18] COBIANCHI L, DAL MAS F, ABU HILAL M, ADHAM M, ALFIERI S, BALZANO G, et al. Toward a new paradigm of care: a surgical leaders’ Delphi consensus on the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f the new pancreas units (E-AHPBA PUECOF study) [J]. Updates in Surgery, 2024, 76(5): 1593-614.

[19] MOFFAT G T, COYNE Z, ALBABA H, AUNG K L, DODD A, ESPIN-GARCIA O, et al. Impact of an Inter-Professional Clinic on Pancreatic Cancer Outcom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Curr Oncol, 2024, 31(5): 2589-97.

[20] MCCORMACK M, GRENON N N. The Nurse Practitioner's Role in the Continuum of Care for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J]. Clinical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 2024, 28(6): 533-8.

[21] PLOUKOU S, PAPAKOSTA-GAKI Ε, PANAGOPOULOU E, BENOS A, SMYRNAKIS E. Unmet Needs in the Process of Chemotherapy Provis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from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Perspectiv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in Greece [J]. Zdr Varst, 2024, 63(2): 73-80.

[22] KOBAYASHI M, KAJIWARA K, MORIKAWA M, KANNO Y, NAKANO K, MATSUDA Y, et al. Nursing Support for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Scoping Review [J]. Cureus, 2023, 15(11): e48212.

[23] BAHçECIO?LU TURAN G, ÖZER Z, YANM?? S, AKSOY A. The Effects of Self-Acupressure on Pain, Fatigue, and Sleep Quality in Colon and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J]. Cancer Nurs, 2023, 46(6): 457-66.

[24] TSUGITA H, AOYAMA M, SATAKE N, SAITO M, HIRATSUKA Y, INOUE A, et al. High Feasibility and Safety, but Negligible Efficacy of Acupressure for Treating Nausea in Cancer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Palliative Care Unit: A Pilot Study [J]. Tohoku J Exp Med, 2021, 254(3): 155-61.

[25] MANGSBACKA M, GUSTAVELL T. Nurses' Experiences Using an Interactive System to Assess and Manage Treatment-Related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Interview Study [J]. JMIR Nurs, 2022, 5(1): e36654.

[26] PELLEGRINELLI A, MANCIN S, BROLESE A, MARCUCCI S, ROAT O, MORENGHI E, et al. Impact of Preoperative Malnutrition o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Neoplasms Post-Duodenopancreatectomy: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Nutrients, 2024, 16(12).

[27] DE LA TORRE-MONTERO J C, SERRA-LóPEZ J, ALVáREZ-GARCíA R, BATTLE-VIDAL M, GIL-GóMEZ N, BEORLEGUI-MURILLO P, et al. Nutritional Status in 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lid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in Spanish Outpatient Oncology Units [J]. 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 2025, 41(1): 151801.

[28] UNDERHILL-BLAZEY M L, ZHANG Y, STANEK S, NORTON S. The Experience of Uncertainty in Individuals With High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J]. Cancer Nurs, 2024, 47(1): E10-e7.

[29] UNDERHILL-BLAZEY M, BOBRY M, PODSIADLY E, KAMEN C, ZHANG Y, KAUL V, et al.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Pilot Evaluation of a 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for Individuals at High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J]. Oncol Nurs Forum, 2024, 51(5): 457-65.

[30] MIINALAINEN S, RISSANEN A, LESKELA R L, SAARTO T, HIRVONEN O, ANTTONEN A. Effect of Palliative Care Decision on Use of Hospital Services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J]. Anticancer Res, 2022, 42(11): 5457-63.

[31] CHAWLA M, VILLARREAL M E, WATERMAN B L, DI TOSTO G, GONZALEZ R, SARNA A, et al. Utilization of Palliative and Hospice Care Among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at an Academic Center [J]. J Surg Res, 2023, 289: 22-6.

[32] HAFID A, HOWARD M, WEBBER C, GAYOWSKY A, SCOTT M, JONES A, et al. Describing settings of care in the last 100 days of life for cancer decedents: a population-based descriptive study [J]. Cancer Med, 2023, 12(4): 4809-20.

[33] RASHID Z, KHALIL M, KHAN M M M, ALTAF A, MUNIR M M, WOLDESENBET S, et 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Trends and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of death [J]. Surgery, 2025, 179: 108797.

技术支持:乐问医学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