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22期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期聚焦肺癌领域重大突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方文峰教授团队分享了其在国际权威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表的研究成果——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Trop2 ADC药物卢康沙妥珠单抗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突破性研究。该成果两个月内先后登上《Nature Medicine》和《British Medical Journal》,客观缓解率达45%,无进展生存期6.9个月,且安全性更优,破解了肺癌耐药难题,为全球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等出席会议并点评。会议由广西医科大学赵永祥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黄岩教授先后主持。
赵永祥教授主持会议
黄岩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通过中国抗癌协会APP、视频号、丁香园等30家媒体平台直播,线上累计超698万人次观看。
理事长致辞
樊代明院士致辞
樊代明院士在致辞中介绍,CACA系列学术活动正形成“矩阵效应”:8月已举办大肠癌、肝癌筛查大会,累计覆盖超1600万人次;国际峰会已举办21场,覆盖3.2亿人次,将中国肿瘤防治理念推向全国、全球。他强调,CACA前沿播聚焦“中国原创、顶刊成果、临床价值”三大标准,本期聚焦的肺癌ADC研究正是“从临床痛点出发,以基础机制为支撑”的典范。
樊代明院士指出,肿瘤防治需兼顾“普及与提高”:普及指南以规范诊疗,提高创新以突破瓶颈。他鼓励研究者以“患者为中心”,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让中国原创成果既服务本土患者,又引领全球肿瘤治疗方向。
背景介绍及概念
洪少东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洪少东教授指出,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发肺癌病例达106万,其中70%为初诊晚期患者。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常见驱动基因,占比达40%-50%,此类患者虽可从TKI靶向治疗中获益,但最终会发生耐药,且耐药后接受含铂化疗失败的患者,三线治疗选择匮乏——传统多西他赛治疗客观缓解率仅3.2%-1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仅3个月左右,临床需求迫切。
洪少东教授指出,ADC药物通过“抗体-连接子-毒素”结构实现精准靶向杀伤,是近年肿瘤治疗的突破方向。Trop2作为理想的ADC靶点,在肺癌中表达率达89%,但国际上两款Trop2 ADC在非选择人群中的三期研究均告失败,提示“人群选择”的重要性。基于此,团队聚焦EGFR突变这一中国特色人群,探索Trop2 ADC的治疗价值,为破解耐药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王洁教授点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认为,该研究直击EGFR突变患者耐药后治疗匮乏的临床痛点,在国际同类ADC研究失败的背景下,独辟蹊径选择EGFR突变人群,既体现了对临床需求的敏锐洞察,又基于Trop2高表达及内吞活性的生物学特征,科学假设严谨。这一研究设计既借鉴了国际失败经验,又立足中国患者的突变特征,为ADC药物在肺癌领域的精准应用提供了重要思路。
刘安文教授点评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表示,研究聚焦中国高发的EGFR突变亚型,数据更贴近本土临床实践,为后续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创新性在于抓住了国际研究的短板,针对特定人群开展研究并取得阳性结果,不仅在国际上占据了“First in class”的地位,也为中国患者带来了切实获益,兼具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研究结果及创新点
方文峰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分享了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EGFR突变、经TKI及含铂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7例按2:1随机分组,91例用卢康沙妥珠单抗,46例用多西他赛。结果显示,卢康沙妥珠单抗组客观缓解率45.1%(对照组15.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9个月(对照组2.8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70%;随访35%成熟度时,总生存期已显获益,死亡风险降51%(校正后64%)。安全性上,其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的71%,且无严重不可控毒性。
该研究首次证实Trop2 ADC在该人群的显著疗效,为全球首个获批该适应症的药物。转化研究发现,EGFR突变细胞高内吞活性是疗效关键;药物采用高亲和力抗体、双裂解连接子及高载药量(7.4),增强靶向杀伤及“旁观者效应”。2025年3月,该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周彩存教授点评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认为,该研究数据“全面超越传统化疗”,客观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提升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尤其在对照组允许交叉治疗的情况下,总生存期仍显示获益,进一步印证了药物的优效性。研究创新性地将转化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从内吞机制解释疗效差异,为“精准ADC治疗”提供了范式,且入组人群特征贴近中国临床实践,推广价值高。
刘晓晴教授点评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晴教授表示,研究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药物机制的深耕和人群的精准选择,这种“基础-临床”转化模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药物安全性可控,3级以上不良反应低于传统化疗,为患者长期治疗和生活质量保障奠定了基础,有望改写EGFR突变肺癌耐药后的治疗指南,推动临床实践变革。
临床价值与未来研究方向
张力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阐述了研究的临床价值及未来方向。临床价值方面,该研究为EGFR突变耐药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选择,打破了多西他赛“铁打对照组”的局面;研究结果推动国际同类药物获批,惠及全球患者;贴近中国临床实践的入组标准,确保了成果在国内的可推广性。
未来研究将聚焦四方面:探索Trop2表达联合内吞活性的生物标志物,优化获益人群筛选;推进从三线向二线治疗的拓展(OPT TOP 4研究已获阳性结果,正在申报NDA);探索与奥希替尼等药物的一线联合治疗(OPT TOP 15研究正在入组);解析耐药机制,开发克服耐药的联合策略。
理事长总结
樊代明院士总结
樊代明院士在总结中指出,本期研究是“中国原创、全球领跑”的典范,其价值不仅在于突破了肺癌耐药治疗瓶颈,更彰显了中国研究者从“跟随研究”到“引领创新”的转变。他强调,肿瘤治疗需践行“整合医学”理念,既要关注药物疗效,也要重视患者生活质量——卢康沙妥珠单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樊代明院士表示,CACA前沿播将持续推广此类优质成果,推动中国研究写入国内外指南;同时呼吁学界聚焦“提高五年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硬指标,通过普及规范诊疗、突破创新疗法,实现肿瘤防治的整体提升。他特别提到,肺癌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双高的癌种,需高度关注肺结节的精准诊断,避免过度治疗,在“治未病”与“精准治”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终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