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学术研讨
肿瘤麻醉与镇痛研究进展篇——《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
2025-07-25 09:06

1. 概述

1.1肿瘤麻醉与镇痛学科概述

肿瘤麻醉与镇痛是麻醉学与肿瘤学交叉形成的重要亚专科,主要关注癌症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癌性疼痛治疗及姑息医学中的镇痛支持。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肿瘤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改善生存质量,并应对癌症本身或治疗引发的急慢性疼痛问题[1]

1.2流行病学与疾病概念

根据WHO最新数据,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超2000万例,其中约60%需接受手术治疗,而约30%-50%的癌症患者经历中重度疼痛,晚期患者比例更高达70%[2]。肿瘤麻醉涵盖围术期麻醉(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精准麻醉及术后镇痛)和癌痛全程管理两大方向。癌痛定义为由肿瘤直接侵犯、治疗(手术、放化疗)或心理因素引发的复合性疼痛综合征,具有多机制(伤害性、神经病理性、混合性)和多阶段特征[3]

1.3该学科的研究与实践范围

围术期管理:针对肿瘤患者合并症多、免疫功能低下等特点,优化麻醉方案(如靶控输注、区域阻滞技术),减少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复发风险)。

癌痛治疗:基于WHO三阶梯原则,结合多模式镇痛(药物、介入、心理干预),重点关注阿片类药物合理应用、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微创治疗。

姑息支持:通过鞘内镇痛泵、射频消融等技术,改善终末期患者生存质量。

转化研究:探索麻醉药物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如丙泊酚抑制转移、阿片类促复发争议)及疼痛信号通路靶向治疗。

1.4研究现状与争议焦点

1.4.1研究热点:

精准麻醉与ERAS(加速康复外科):通过个体化麻醉深度监测、区域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阿片危机下的替代策略:非甾体抗炎药、氯胺酮、加巴喷丁类药物及脊髓刺激技术的应用探索。

肿瘤免疫与麻醉交互作用:研究发现丙泊酚可能通过调节PD-1/PD-L1通路抑制肿瘤转移,而吗啡可能促进血管生成,但临床证据仍存矛盾。

1.4.2争议焦点:

阿片类药物的双刃剑效应:其在镇痛疗效与成瘾风险、免疫抑制间的平衡问题,尤其在长期癌痛管理中的角色受到质疑。

麻醉技术与肿瘤预后:回顾性研究提示区域麻醉可能降低部分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术后复发率,但缺乏RCT证据支持。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瓶颈:传统药物有效率不足50%,新型靶向药物(如Nav1.8抑制剂)及脊髓电刺激的长期疗效仍需验证。

1.5未来方向

学科发展正从经验性镇痛转向分子机制驱动的精准干预,同时强调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人工智能辅助疼痛评估系统、表观遗传学调控疼痛记忆、肿瘤微环境靶向镇痛等新兴领域或将成为突破方向。然而,如何在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与患者个体化需求间取得平衡,仍是核心挑战。

2. 我国肿瘤麻醉与镇痛研究进展

2.1 我国肿瘤麻醉与镇痛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肿瘤麻醉与镇痛学科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指南共识更新发布

国内外多个权威学术机构对肿瘤与麻醉的相关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更新主要围绕患者术前评估、麻醉方式选择、术后镇痛及康复治疗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实用的操作建议。如《食管癌手术加速康复策略麻醉专家共识》,这份共识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与肿瘤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主要涵盖了食管癌手术的加速康复策略[4]。共识中提出了术前教育、营养评估、个体化禁食和液体限制、新辅助治疗后的最佳手术时机以及多学科团队(MDT)合作模式等建议。术中管理方面,强调了优化麻醉策略、维持液体平衡、保护性肺通气策略等的重要性。术后管理方面,则强调了充分镇痛、预防血栓形成、尽早恢复活动、早期拔除鼻胃管和引流管等的重要性。此外,《中国全凭静脉麻醉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特别提到了与吸入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TIVA)可能在降低癌症转移/复发风险和延长生存期方面有潜在获益,可考虑在临床试验的条件下为肿瘤患者使用TIVA[5]。这表明TIVA在肿瘤患者的麻醉管理中可能具有优势,尤其是在改善肿瘤预后方面。总体而言,这些指南共识的更新发布,为麻醉与肿瘤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麻醉管理建议,有助于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改善肿瘤患者的术后恢复和长期预后。

2.1.2 围术期麻醉管理与肿瘤预后的关系

围术期麻醉管理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和麻醉技术(如区域阻滞)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和免疫反应影响肿瘤复发和转移[6]。例如,丙泊酚被发现可能抑制肿瘤转移[7],而阿片类药物则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提示其可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8, 9]

区域麻醉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手术作为实体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备受关注。大量基础研究及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椎管内麻醉、躯干神经阻滞技术和周围神经阻滞在内的区域麻醉被认为可以减少手术应激反应、保护免疫功能,从而可能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10]。然而,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尽管区域麻醉在基础研究中显示出对癌症复发的潜在益处,目前尚无定论表明区域麻醉对肿瘤患者预后具有绝对优势[11]。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探讨区域麻醉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麻醉方案,并不断优化麻醉管理策略以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麻醉药物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在肿瘤手术麻醉领域,关于吸入麻醉药与静脉麻醉药的选择一直存在持续的争议和讨论。最新的研究结果也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个体差异、手术类型、围术期管理等。未来仍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来验证不同麻醉药物对肿瘤预后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麻醉药物环泊酚,它在既往研究中已展现出对癌症的潜在治疗作用[12, 13]。根据部分文献报道,环泊酚能够通过增强氧化应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并最终诱发肿瘤细胞凋亡[14]。尽管环泊酚在实验室研究中显示出了抗肿瘤活性,但其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其在肿瘤患者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阿片类药物作为疼痛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肿瘤手术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量基础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激活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再生,从而促进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前列腺癌等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15]。并由此引发了无阿片麻醉(OFA)的提倡,原因在于其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所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并改善患者术后恢复及免疫功能。例如,研究结果表明,在晚期胃癌患者中,阿片类药物使用者胃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更高,生活质量更差,住院率更高,止吐药和止痛药的使用增加。目前的研究表明,小鼠模型中的吗啡处理导致胃上皮细胞形态的更大破坏、胃细胞凋亡增加、炎性细胞因子升高和基质金属肽酶分泌。吗啡治疗还会增加胃酸分泌并导致胃排空延迟[16]。然而,在临床研究中,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在不同的肿瘤类型、甚至同一肿瘤类型不同研究中对癌症的复发及生存率影响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围术期疼痛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与阿片类药物潜在不良作用之间的失衡导致。因此,阿片类药物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仍不可忽视。对于OFA的提倡需要权衡利弊,并且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2.1.3 癌痛管理的创新与优化

癌痛管理从传统的三阶梯治疗向多模式镇痛和个体化治疗转变。新型阿片类药物(如氢吗啡酮)和微创介入技术(如鞘内镇痛泵、神经阻滞)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难治性癌痛的治疗效果。氢吗啡酮因其长效镇痛和低副作用特性,成为中重度癌痛治疗的一线用药[17]

癌痛治疗的多模式发展与规范化方面。天津市肿瘤医院王昆教授系统评估了射频消融、神经阻滞等微创技术的循证证据,提出介入时机与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建议,为难治性癌痛提供新选择。河南省通过基层培训与技术下沉,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癌痛规范化诊疗网络,提升早期识别与治疗能力,减少阿片类药物滥用风险。

2.1.4 麻醉与免疫调控的机制研究

麻醉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取得突破。例如,研究发现围术期禁食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和免疫炎症反应影响肿瘤患者预后[18, 19]。此外,麻醉药物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的影响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0, 21]

2.1.5 多学科协作与整合医学模式

肿瘤麻醉与镇痛学科逐渐融入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与肿瘤外科、疼痛科、心理科等学科紧密合作,推动癌痛全程管理和安宁疗护的发展。

2.2 本学科研究进展在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应用、重大成果

2.2.1 新型药物与技术的临床应用

氢吗啡酮缓释片和PCA(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17]。例如,福建省肿瘤医院的研究表明,氢吗啡酮PCA在重度癌痛治疗中优于传统口服吗啡,相关成果在ESMO年会上获得高度认可。

2.2.2 麻醉设备的智能化与数字化

麻醉科医嘱实践中的DCI(Doctor,s Order Controlled Infusion)技术通过实时监控和调整麻醉药物输注,提升了麻醉精准性和安全性。此外,麻醉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升级也为围术期管理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2.2.3 癌痛管理的规范化与普及

通过“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等项目,我国癌痛诊疗水平显著提升。初诊癌症患者癌痛发生率约为25%,治疗期间患者癌痛发生率为40%~55%,晚期、转移和终末期患者癌痛发生率为66.4%,治愈后患者的癌痛发生率为39.3% ,患者满意度显著增加[22]

2.3 国内相关重大计划和研究项目

2.3.1 202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获批2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多项涉及肿瘤麻醉与镇痛领域。例如,韩非教授团队关于SIRT3在深低温心跳骤停中的脑保护作用研究,为围术期器官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2.3.2 癌痛全程管理多中心研究

福建省肿瘤医院发起的“氢吗啡酮PCA对比吗啡口服维持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为重度癌痛管理提供了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2.4 国内重要研究平台与研究团队

2.4.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缪长虹教授团队在围术期禁食与肿瘤预后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在2024CCHIO大会上发表。

2.4.2 福建省肿瘤医院

黄诚教授和林榕波教授团队在氢吗啡酮PCA治疗重度癌痛的研究中取得国际认可,相关成果入选ESMO高光研究。

2.4.3 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韩非教授团队在围术期器官保护与肿瘤麻醉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多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2.4.4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姚兰教授团队在麻醉科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推动了麻醉学科的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

3. 肿瘤麻醉与镇痛国内外进展比较

3.1 国际肿瘤麻醉与镇痛学科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际肿瘤麻醉与镇痛领域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围术期麻醉管理与肿瘤预后的关系:

国际研究表明,麻醉药物和技术对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例如,丙泊酚被发现可能通过抑制PD-1/PD-L1通路抑制肿瘤转移,而阿片类药物则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提示其可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此外,围术期禁食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和免疫炎症反应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区域麻醉已成为癌症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全身麻醉相比具有多项优势。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疼痛缓解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全身暴露,区域麻醉降低了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的风险并促进了术后恢复,区域麻醉可能通过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和保留免疫功能,从而可能减少癌症复发和转移,从而对肿瘤学结果产生积极影响[23, 24]

3.1.2癌痛管理的创新与优化:

国际癌痛管理从传统的三阶梯治疗向多模式镇痛和个体化治疗转变。新型阿片类药物(如氢吗啡酮)和微创介入技术(如鞘内镇痛泵、神经阻滞)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难治性癌痛的治疗效果。氢吗啡酮缓释片因其长效镇痛和低副作用特性,成为中重度癌痛治疗的一线用药。

3.1.3麻醉与免疫调控的机制研究:

麻醉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取得突破。例如,研究发现围术期禁食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和免疫炎症反应影响肿瘤患者预后。此外,麻醉药物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的影响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3.1.4多学科协作与整合医学模式:

国际肿瘤麻醉与镇痛学科逐渐融入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与肿瘤外科、疼痛科、心理科等学科紧密合作,推动癌痛全程管理和安宁疗护的发展。

3.2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研究项目

3.2.1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的重大研究计划

AACR在2024年发布了多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关注肿瘤免疫治疗、肿瘤微环境调控和癌痛管理。例如,AACR的“肿瘤免疫治疗创新计划”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

3.2.2欧洲癌症研究协会(EACR)的重大研究项目

EACR在2024年启动了“肿瘤微环境与免疫调控”重大研究项目,旨在解析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靶点。

3.2.3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的研究计划

ICGC在2024年继续推进“癌症基因组与个性化治疗”研究计划,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肿瘤基因组变异与药物反应的关系,为个性化癌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3 我国研究现存优势与不足

3.3.1我国研究的优势

围术期麻醉管理与肿瘤预后的研究:我国在围术期禁食与肿瘤预后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在2024CCHIO大会上发表。

癌痛管理的创新与优化:我国在氢吗啡酮PCA治疗重度癌痛的研究中取得国际认可,相关成果入选ESMO高光研究。

麻醉与免疫调控的机制研究:我国在麻醉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3.3.2我国研究的不足

基础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我国在肿瘤麻醉与镇痛领域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肿瘤微环境调控和免疫治疗机制研究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多学科协作与整合医学模式的推广不足:我国在肿瘤麻醉与镇痛领域的多学科协作与整合医学模式推广不足,尚未形成完善的协作机制。

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待加强:我国在肿瘤麻醉与镇痛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相对较少,尚未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学科发展。

【主编】

潘灵辉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缪长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王国年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孙 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副主编】

郑 晖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韩 非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卢锡华    河南省肿瘤医院

尹毅青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曹汉忠    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许平波    浙江省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苌恩强    河南省人民医院

贾 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林 飞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裴圣林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乔 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谭宏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王 昆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谢敬敦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张宏伟    四川省肿瘤医院

张 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周 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邹小华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MAANI C V, SHAH M A, HANSEN J J, et al. Translational advances in pain and anesthesia for cancer patients [J].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12, 105(5): 488-93.

[2]CAN G, MUSHANI T, RAJHI B H A L, et al. The Global Burden of Cancer Pain [J]. 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 2019, 35(3): 315-21.

[3]BUGGY D J, HEMMINGS H C. Special issue on anaesthesia and cancer [J].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14, 113: i1-i3.

[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与肿瘤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 食管癌手术加速康复策略麻醉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杂志 [J]. 2024, (03): 171-9.

[5]冯艺, 许军军,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全凭静脉麻醉临床实践指南编写组. 中国全凭静脉麻醉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J 中华麻醉学杂志 [J]. 2024, (09): 1030-49.

[6]MURPHY L, SHAKER J, BUGGY D J. Anaesthetic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Do They Influence Oncological Outcomes? [J]. Current Oncology, 2023, 30(6): 5309-21.

[7]WANG Z, CAO B, JI P, et al. Propofol inhibits tumor angiogenesis through targeting VEGF/VEGFR and mTOR/eIF4E signaling [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21, 555: 13-8.

[8]FRIESEN C, HORMANN I, ROSCHER M, et al. Opioid receptor activation triggering downregulation of cAMP improves effectiveness of anti-cancer drugs in treatment of glioblastoma [J]. Cell Cycle, 2014, 13(10): 1560-70.

[9]HUANG H, LIU B, QU 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opioid growth factor in immune-related diseases and cancer diseases [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21, 99.

[10]CASSINELLO F, PRIETO I, DEL OLMO M, et al. Cancer surgery: how may anesthesia influence outcome? [J].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2015, 27(3): 262-72.

[11]KIM R. Anesthetic technique and cancer recurrence in oncologic surgery: unraveling the puzzle [J]. Cancer and Metastasis Reviews, 2016, 36(1): 159-77.

[12]黄瑾, 张珈硕, 姜卜维, et al. 环泊酚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J 中华麻醉学杂志 [J]. 2023, (09): 1149-52.

[13]"环泊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专家小组. 环泊酚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J 中华麻醉学杂志 [J]. 2021, (02): 129-32.

[14]陆方舟, 刘美娟, 曾琼, et al. 环泊酚用于脑肿瘤手术患者麻醉诱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J]. 2025, 41(02): 135-40.

[15]GIBSON D C, RAJI M A, HOLMES H M, et al. Risk of an Opioid-Related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 or Hospitalization Among Older Breast, Colorectal, Lung, and Prostate Cancer Survivors [J].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22, 97(3): 560-70.

[16]GHOSH N, KESH K, RAMAKRISHNAN S, et al. Opioid Use in Murine Model Results in Severe Gastric Pathology that May Be Attenuated by Proton Pump Inhibition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22, 192(8): 1136-50.

[17]曾雅迪, 习诗良, 汤和青. 氢吗啡酮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J 中华疼痛学杂志 [J]. 2022, (05): 670-7.

[18]AWAD S, STEPHENSON M C, PLACIDI E, et al. The effects of fasting and refeeding with a ‘metabolic preconditioning’ drink on substrate reserves and mononuclear cell mitochondrial function [J]. Clinical Nutrition, 2010, 29(4): 538-44.

[19]EISENSTEIN T K. The Role of Opioid Receptors in Immune System Function [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9, 10.

[20]ALEXA A L, SARGAROVSCHI S, IONESCU D. Neutrophils and Anesthetic Drugs: Implications in Onco-Anesthes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4, 25(7).

[21]ZHANG W, LIU J, LI X, et al. Lidocaine effects on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ping and angiogenesis biomarkers in postoper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J]. BMC Anesthesiology, 2024, 24(1).

[2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et al. 癌痛管理中疼痛危象理念的形成与管理方案专家建议 %J 中华医学杂志 [J]. 2023, (21): 1591-5.

[23]CATA J P. Outcomes of regional anesthesia in cancer patients [J].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018, 31(5): 593-600.

[24]BHUYAN S, BHUYAN D, RAHANE S. Optimizing Regional Anesthesia for Cancer Patie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Cureus, 2024.

[25]KEATING G M. Dexmedetomidine: A Review of Its Use for 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Setting [J]. Drugs, 2015, 75(10): 1119-30.

[26]CAI Q, LIU G, HUANG L, et al. The Role of Dexmedetomidine in Tumor-Progressive Factor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Cancer Recurrence: A Narrative Review [J].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2022, Volume 16: 2161-75.

[27]CARNET LE PROVOST K, KEPP O, KROEMER G, et al. Trial watch: dexmedetomidine in cancer therapy [J]. OncoImmunology, 2024, 13(1).

[28]LING M, YE L, ZENG Q, et al. Ferrostatin-1 alleviates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by inhibiting ferroptosis [J].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23, 120.

[29]LIAO X, ZHANG W, DAI H, et al. Neutrophil-Derived IL-17 Promotes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a p38 MAPK/MCP-1 Pathway Activation [J].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1, 12.

[30]郭志强, 冀俊琴. 氢吗啡酮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分析 J 中华疼痛学杂志 [J]. 2024, (03): 420-4.

技术支持:乐问医学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