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中巴抗癌峰会在两国医学界的共同期待下盛大启幕。本次峰会由中国抗癌协会(CACA)、巴西医学科学院(ANM)、世界整合肿瘤学会(WAIO)共同主办。峰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巴西、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拉圭、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巴拉圭、尼泊尔等11个国家的观众,直播观看量达1700万人次。
本次峰会汇集了中巴两国顶级医学专家,学术阵容强大。国内专家邀请了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主席、世界整合肿瘤学会会长樊代明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王瑛副理事长;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骏院士;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永祥教授。巴西参会专家为巴西医学科学院院长、巴西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教授Eliete Bouskela院士;巴西医学科学院Maurício Magalhães Costa 院士;巴西圣保罗大学癌症研究所主任、巴西圣保罗大学医学院肿瘤学Maria Del Pilar Estevez-Diz副教授;巴西医学科学院院士、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Jerson Lima Silva 院士及巴西圣保罗大学Leandro Ryuchi Iuamoto博士。此次峰会由Maurício Magalhães Costa 院士与王瑛教授共同主持。
开幕式上,樊代明院士与Eliete Bouskela院士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作为中国肿瘤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樊院士高度评价了巴西医学科学院196年来对全球医学的贡献,并指出中国抗癌协会(CACA)作为中国最大的抗癌组织为中国的肿瘤防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CACA近两年与巴西医学科学院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专家互访、青年领军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2024年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来,双方合作持续深化。樊院士强调,癌症防治是中巴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次峰会也将彰显两国共同致力于科研创新与知识共享的决心,必将推动全球患者获益。樊院士特别呼吁各位科学界人士“携手努力,将希望转化为行动”,并预祝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巴西医学科学院Eliete Bouskela院长在致辞中高度赞赏樊院士领导中国抗癌协会所取得的成就,并表示:“樊代明院士等中国顶尖专家的宝贵经验将为巴西肿瘤学界提供重要借鉴。” Bouskela院长强调,在全球医学发展的重要时刻,加强国际科研合作尤为关键,“科学家们应当走出‘象牙塔’,积极开展跨国交流与合作。”。她提出自去年启动与CACA的合作项目以来,双方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Bouskela院长坚信通过加强与CACA的科研协作与人才交流,中巴两国医学界必将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为全球癌症防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主题演讲环节,巴西圣保罗大学癌症研究所Maria Del Pilar Estevez-Diz教授发表了题为《HPV相关宫颈癌与肛管癌免疫辅助治疗的动态ctDNA评估》的演讲。Estevez-Diz教授介绍了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低成本HPV特异性ctDNA检测技术,能更早发现微小残留病灶。研究显示,ctDNA阳性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增高,对此类患者采用PD-1抑制剂辅助治疗可改善预后。Estevez-Diz教授提到目前研究已入组16例患者,初步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这一成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高效的癌症监测方案,展现了中巴医学合作的重要价值。
中山大学肿瘤中心副院长马骏院士带来了《增效与减毒:鼻咽癌的治疗进展》的精彩讲座。马院士分享了团队在鼻咽癌防治领域取得的系列里程碑式突破:通过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免疫联合放化综合治疗可以提高局晚期鼻咽癌治疗效果;基于免疫治疗可在放疗同期去顺铂化疗,不影响疗效同时提高生活质量;研发了个体化、缩小放疗照射范围新技术,保证疗效同时显著降低放疗长期副反应。据此,马院士建立了“增效减毒”为核心的创新理论体系,并领衔制定了中美、中欧等国际指南,指导了全球的临床实践,引领鼻咽癌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教授Jerson Lima Silva 院士分享了《突变型p53的相变与聚集——癌症治疗新靶点》。研究揭示,超过50%人类癌症中存在的TP53基因突变会导致p53蛋白形成淀粉样聚集体,并异常驱动其同源蛋白p63和p73共聚集——这一过程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蛋白聚集机制惊人相似。Silva 院士团队发现肝素可破坏这种病理聚集,而药物PRIMA-1及其衍生物(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能有效解聚突变p53,恢复其抑癌功能。基于氧化还原活性支架开发的新型抗癌化合物,更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展现出激活突变p53、诱导癌细胞凋亡的多重疗效。该研究为靶向蛋白相变开发抗癌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赵永祥教授带来了《以毒攻毒→星火燎原》的精彩讲座,展示了其团队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取得两项重大突破。赵教授团队首创基因编辑肝癌猴模型,首次模拟人类原位及转移性肝癌,为机制研究与新药开发提供了开拓性平台。基于该模型,成功开发全球首个静脉注射的超急性排斥工程化新城疫溶瘤病毒(NDV-GT)。临床试验显示,NDV-GT在肺癌、肝癌等13种晚期实体瘤中疾病控制率达90%,显著缩小肿瘤、增强免疫力、延长生存。成果发表于《Cell》,获《Nature》专题报道,被誉为“癌症治疗重大突破”,开辟了溶瘤病毒治疗癌症的新模式,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方向。
巴西圣保罗大学Leandro Ryuchi Iuamoto博士以《传统交融:东方医学在巴西的兴起与融合》为题发表演讲,系统回顾了中医在巴西医疗体系中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移民引入到1971年因记者报道引发关注,再到1985年针灸获巴西官方认可、1995年成为疼痛管理的医学专科,巴西成为海外首个设立针灸住院医师项目的国家。如今,中医在巴西不仅应用于疼痛、神经及心理健康领域,更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Iuamoto强调中巴应深化医学合作,尤其在整合肿瘤学领域共同提升临床疗效。
圆桌讨论环节,两国专家就讲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Costa院士就鼻咽癌诱因与HPV相关性问题与马骏院士讨论,马院士阐述了华南地区鼻咽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出其发病主要与遗传背景和EB病毒感染相关,并揭示了吸烟对EB病毒活性的影响机制。樊代明院士则从更广阔的视角,重点阐述了HPV病毒与上消化道癌症如食管癌和胃癌等癌症的关联性,并提出约15%的上消化道癌症与HPV相关,为癌症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针对Estevez-Diz教授分享的ctDNA检测技术,与会专家则探讨了其在鼻咽癌等中国高发肿瘤的应用潜力,并认为ctDNA检测技术有望拓展至更多癌种。讨论现场思想火花不断迸发。Costa院士与Silva教授分享了巴西创新性利用寨卡病毒治疗神经肿瘤的研究以及寨卡病毒对胶质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并表示其作用机制与赵永祥教授团队研究的溶瘤病毒可谓异曲同工,都展现了‘以毒攻毒’的医学智慧。
在传统医学与现代疗法的结合上,王瑛教授也与Leandro Ryuchi Iuamoto博士进行了讨论,王瑛教授就针灸与中药联用效果向Luamoto博士提问,Lumoto博士表示结合针灸与中药在缓解癌痛、恶心等症状上效果显著,特别是电针在疼痛控制方面优势明显。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中巴两国在癌症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创新能力。Costa教授更是向樊院士提议将中巴两国此类高质量峰会频率增至每年两次,获得樊院士赞同以及全场响应。
此次峰会见证了中巴两国顶尖学者的智慧交融,来自东西半球的顶尖学者在癌症治疗领域达成共识,生动诠释了“医道无疆”的真谛。这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学术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国学者在抗癌研究中的卓越贡献,更架起了一座连接两大洲的科研金桥。展望未来,中巴两国科研团队必将继续携手共进,在抗癌征程上并肩前行,以创新之光照亮抗癌之路,为人类健康事业谱写新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