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发展战略研究院 李时超
今天第18期CACA前沿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许剑民教授团队介绍了其发表在《JAMA》杂志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机器人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新突破,为解决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困境,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让我联想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成语,机器人手术系统以其独特的三维高清视野、灵活的机械臂操作,为手术医生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中低位直肠癌这一复杂的疾病。
一、直肠癌患者治疗的困境:艰难的选择与风险
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来说,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在保功能、保肛门和保命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一方面,根治性切除肿瘤是确保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但手术范围的扩大可能会导致肛门功能的丧失,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保留肛门功能,手术可能需要在更狭窄的空间内进行,这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尤其是严重并发症如吻合口瘘的发生风险。吻合口瘘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感染、腹腔脓肿、肠梗阻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时,如何在确保肿瘤根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门功能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难题。
二、研究历程:十年磨一剑,科研精神的典范
许剑民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他们耗费了整整 10 年的光阴,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精力,精心打造了这一多中心、大样本、长期的RCT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手术,可以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降低局部的复发率,减少患者功能的损伤,改写了NCCN的指南,为解决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困境,提供了中国的临床实践方案。同时许教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临床研究如机器人手术对手术质量与医师疲乏的影响,机器人保留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对中低位直肠癌的影响。在这漫长的 10 年间,他们跨越了重重困难,从研究方案的精心设计,到多中心协作的高效推进;从患者的严格筛选与纳入,到术后随访的严谨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智慧与汗水。这 10 年,是对科研精神的极致诠释,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更是对患者福祉的深切关怀。
他们所展现出的这种科研精神,对我个人的科研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让我深刻领悟到科研需要坚定的信念与持之以恒的决心。在医学科研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与挫折,有时甚至会让人感到迷茫与无助。然而,许剑民教授团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只要我们心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秉持着对科研目标的坚定信念,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绝不轻言放弃,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稳步前行,那么最终就一定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将成为我在科研道路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其次,团队在开展这项主要研究的同时,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研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研体系。这种系统性的科研思维,犹如一张精心编织的科研网络,将各个相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机器人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价值与潜力。这启示我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研究问题,而应以系统思维为导向,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和探索,将相关的研究问题有机整合,构建起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研体系,以实现科研成果的最大化。
三、科学方法:严谨规范,确保研究质量
在科学方法方面,许剑民教授团队的研究同样为我树立了典范。他们严格遵循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从患者的随机分组、手术操作的标准化,到术后随访的规范化,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对我的临床试验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在科研过程中,科学方法是确保研究质量的核心要素。只有严格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避免研究过程中的主观偏倚和误差,使研究结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严格按照科研规范进行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研究环节,确保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问题:卫生经济学与整体治疗的思考
然而,尽管这项研究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樊代明院士高瞻远瞩的点评,提到了该研究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让我对这项研究有更多的思考。
(一)卫生经济学问题: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首先,卫生经济学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机器人手术系统高昂的设备购置成本、维护费用以及一次性器械的使用成本,使得其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压力。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并非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有能力配备先进的机器人手术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应用。此外,对于患者来说,机器人手术的费用相对较高,可能会给部分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机器人手术的卫生经济学价值,通过合理的成本效益分析,评估其在不同医疗环境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可行性,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这一先进的手术技术。
(二)整体治疗问题: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其次,整体治疗问题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虽然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还包括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术后的辅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等多个环节,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于患者治疗的效果产生影响。虽然许剑民教授团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手术方式的对比,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手术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将机器人手术与整体治疗策略相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肿瘤分期、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这不仅需要外科医生与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以探索机器人手术在整体治疗中的最佳应用时机和方式,提高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五、未来展望:砥砺前行,推动学科发展
作为一名肛肠外科医师,许剑民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不仅让我对机器人手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在临床实践、科研思路和科学方法上获得了宝贵的启示。他们的科研精神、系统思维、严谨方法以及对细节的关注,都将成为我在今后科研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尽管机器人手术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仍需面对卫生经济学和整体治疗等实际问题。正如樊代明院士《整合宣言》所主张的:“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医学发展的成功经验,但同时要考虑医学本身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更强调反向研究和否定研究,提倡正反双向思维,形成闭环式的研究模式,同时考虑医学现象的动态变化,才能求得人体作为一个复杂体和开放体中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