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会员服务  >  会员之声
喻军 | 学习CACA前沿播第18期:机器人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新突破的心得体会
2025-07-04 21:27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 喻军

  2025年7月3日晚,第18期CACA前沿播聚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许剑民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重大成果——“首次证实机器人手术对比腹腔镜手术显著减少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线上直播吸引755万人次观看,受到医学界与社会广泛关注。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手术是核心治疗手段,腹腔镜微创技术已成为主流。然而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盆腔解剖空间狭小,腹腔镜手术视野受限、操作难度大,增加周围器官损伤和肿瘤残留隐患。在此背景下,确保肿瘤根治、提升保肛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成为直肠癌外科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机器人手术发展迅速、手术量攀升,但其长期肿瘤学结局一直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正如樊代明院士强调,医学发展必须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整合多学科资源探索最优诊疗方案。许剑民教授团队自2010年起率先开展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创新多项保肛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在此基础上,团队牵头联合全国11家医院开展“机器人对比腹腔镜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EAL研究)”。研究显示,机器人手术可显著降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3年局部复发率,同时保肛率大幅提升。这对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来说意义重大,保肛不仅关乎患者的身体功能,更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此外,机器人手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排尿功能、性功能、控便功能,全方位改善了患者预后,提高了生活质量。该成果标志着直肠癌治疗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追求“肿瘤切除”到同步关注“功能保护”,将患者生活质量提升至与肿瘤根治同等重要的地位,生动诠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理念。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手术质量受术者疲劳干扰较小,在手术操作稳定性方面优势显著。腹腔镜手术在医生疲劳时段潜在肿瘤残留风险显著升高,而机器人手术始终稳定,过滤术者手部颤动,实现毫米级精准稳定操作,有效保障手术安全性及肿瘤根治质量,这体现了人机协同的深层价值:机器人并非替代外科医生,而是通过技术手段突破人类生理局限,助力医生专业技能最优化发挥,实现科技与医学的完美融合。

  樊代明院士倡导的整合医学理念,强调跨学科整合方法、技术及资源,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面个体化医疗服务,从临床实践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寻找解决方案,再将成果应用于临床,形成闭环研究模式。REAL研究正是这一理念的典范实践:从临床挑战出发设计研究,通过科学严谨的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获取高级别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医学与工程技术的深度整合创新手术技术,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新手段;始终以患者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核心,体现整合医学的全面性与个体化特征,为患者提供更优方案。该研究前期成果已在国际主流学术会议报告,获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相关结论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结直肠癌诊疗指南采纳,为全球直肠癌外科治疗贡献“中国方案”与循证依据。此次JAMA发表标志着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期待REAL研究的成果纳入CACA指南并推广,让更多的人学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基于REAL研究,同一团队领衔的“REAL2”研究于2025年5月正式启动。该研究聚焦机器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保留对比清扫”,直击当前直肠癌手术的另一核心问题:淋巴结清扫范围与功能保护的平衡。REAL2的启动预示着机器人结直肠手术将迈入“精准外科”新阶段,手术决策将基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患者个体差异实现“量体裁衣”,让患者不仅能“活下来”,更能“活得好”。

  第18期CACA前沿播报道的REAL研究成果,是我国结直肠癌外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它不仅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更为中国医学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在整合医学理念的指引下,机器人手术必将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更多患者创造生命希望与生活质量双赢的诊疗方案。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