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技服务部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协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肿瘤支持治疗规范化管理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25-03-11-062(国))在石家庄顺利落下帷幕。本次会议聚焦肿瘤支持治疗规范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通过学术报告、专题研讨,病例剖析等形式,着力推动多学科协同理念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提升肿瘤综合诊疗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级平台引领,锚定规范化发展方向
作为国家级Ⅰ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会议充分依托中国抗癌协会的学术资源,围绕“肿瘤支持治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与规范性”这一核心命题,汇聚国内肿瘤领域权威专家,构建了“理论溯源-实践落地”的培训体系。全程参与并通过考核的学员获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学分2分,为专业人员能力提升提供了标准化支撑。
大会名誉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赵增仁教授在致辞中,着重强调了肿瘤支持治疗在整个肿瘤综合诊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他代表医院党委,表达了对本次大会在凝聚共识、推动实践落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殷切期待,并对刘巍教授团队为大会成功举办所做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
大会名誉主席、河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保恩教授高度肯定了本次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重要价值。他强调,此类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平台,对于推动河北省乃至全国肿瘤支持治疗的规范化、同质化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是提升区域肿瘤综合诊疗水平的重要举措。
大会名誉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乔治斌教授同样强调了肿瘤支持治疗对于提升整体肿瘤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的至关重要性。他期待本次会议能有效促进肿瘤支持治疗规范化理念与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实施应用,并代表医院对刘巍教授团队及所有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大会主席刘巍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以患者为中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医疗理念的革新。这要求整合多学科力量,围绕患者的整体需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确保治疗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
学术体系精进,夯实临床实践根基
01 理念践行与模式创新
第一部分学术报告和专家讨论,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李勇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安永辉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闫飞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巍教授以《“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支持治疗的前世今生》为题,系统梳理了学科从“辅助支持”向“全程管理”的发展脉络。她以患者多维度需求为切入点,揭示了临床实践中尚未被满足却影响重大的患者需求。报告不仅分享了国际最新视角与前沿理念,并在传承中创新,强调关注患者保持独立和适应生活角色的能力,给予患者身心社灵全方位的关怀,指出支持治疗的核心是“以患者整体健康为中心”,目标是关注患者而不仅仅是治疗肿瘤。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解析《中国肿瘤营养防治体系建设》,强调关注肿瘤营养是实现价值医疗的有力措施,明确了“营养筛查-干预-监测”全流程标准,破解临床操作同质化难题,为其他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潘宏铭教授就中国肿瘤营养防治体系建设的落地与推广工作进行了介绍,并展望了肿瘤营养未来的发展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袁响林教授分享《ePRO在恶性肿瘤日间诊疗中的应用》,介绍了“电子化患者报告结局(ePRO)+全程管理”模式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证实了ePRO的临床获益、患者获益和系统效益。袁响林教授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分享了ePRO与AI智能管理在日间治疗中的落地应用情况,以及面临的瓶颈和挑战,引发了现场听众的深入思考。
专家讨论部分,河北省人民医院邓新娜教授、范晓燕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龙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红教授聚焦“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落地路径,通过个体化症状管理、心理社会需求评估及医患共同决策,提出将生活质量纳入疗效核心指标;分享规范化支持治疗路径(如预康复、间歇期随访)对提升治疗耐受性的关键价值;探讨了ePRO系统在日间诊疗中实时监测症状、预警风险及优化远程管理的实践模式。
02 癌种精细化诊疗实践
第二部分学术报告和专家讨论,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丽华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赵敏教授主持。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涛教授报告了《HR+乳腺癌治疗格局》,重点阐述了内分泌治疗的演变及进展,涵盖早期晚期患者标准治疗,并介绍了HR+/HER2-乳腺癌精准治疗的SNF四分型探索。她指出,既往认为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不佳的印象可能被打破,其中特定亚型患者有望获益,启示我们应勇于突破表象,深入探究规律。
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华庆教授深度阐释《癌因性厌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其未及时处理可发展为营养不良或恶病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他从定义、机制、治疗到新药进展进行全方位讲解,提出“积极筛查、早期干预、规范治疗”的要点,强调及时有效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作用。
在本环节的讨论部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玉栋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何丽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赵珊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练教授针对HR+HER2-乳腺癌及其SNF分型探讨CDK4/6抑制剂序贯策略、耐药后方案优化及跨学科协作要点;围绕《癌因性厌食共识》,强调早期营养风险筛查、多模式干预(药物/行为/心理)及家属教育对预防恶病质的实操意义。
03 指南更新与症状攻坚
第三部分学术报告和专家讨论,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英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娜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赵敏教授主持。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丁翠敏教授解读《2025 NCCN指南ALK阳性NSCLC更新》,深入剖析靶向治疗耐药机制与方案迭代。她不仅解读更新内容,更通过分析药物研发历程(I/II期数据与上市剂型的关系),阐明背后的逻辑,帮助听众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韩颖教授解读《中国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预防和治疗指南》。她结合乳腺癌新药特点,在讨论其相关恶心呕吐处理时融入指南要点,强调根据药物致吐风险分级进行对应处理。她提出长延迟性CINV目前仍处于预防和治疗策略空白阶段,存在“证据荒”和“管理荒”,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针对LD-CINV的预防与管理。本次指南更新首次纳入门诊/日间化疗恶心呕吐的防治及延迟性恶心呕吐处理,韩教授最后还结合刚刚落幕的ASCO多项研究重点畅谈了CINV在日间模式的规范化管理。
北京市健宫医院韩素红教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崔海靖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嘉寅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沛教授解析2025 ALK阳性NSCLC指南对耐药检测与序贯治疗决策的影响,强调生物标志物动态监测的价值;直面抗肿瘤治疗相关恶心呕吐(CINV)管理痛点,分享分级止吐方案设计、延迟性呕吐的社区-医院联动管理及患者教育创新经验。
04 全周期支持治疗案例精析
第四部分学术报告和专家讨论,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玉栋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薄常文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闫飞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闫飞教授围绕《肿瘤日间支持治疗的实施和规范化管理》展开汇报,指出日间治疗是实现价值医疗的有效途径。她提出项目落地步骤:设立专项、建纲立制;梳理指南,确定科室SOP;人员培训与定期评估;实施质控与PDCA持续改进;结合科研、临床与教学,并进行宣传推广。她以营养规范化管理为例,从发病率、筛查工具、评定标准、治疗、患者教育到随访,以及场地布局、团队协作、质量控制、医疗安全等维度,输出了可复制的落地方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吕雅蕾教授进行了肿瘤支持治疗案例互动。案例探讨结合了心理、影像、中医、外科等多学科视角,对病例进行多维度剖析,还原临床决策的复杂场景。并延伸思考,提出专业见解,有效探索了肿瘤内科、心理科、中医科、外科等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路径,形式新颖,使得本次会议推向高潮。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刘擘教授、张素静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珂教授、夏丽娜教授、刘钟芬教授基于乳腺癌支持治疗的典型案例达成共识:在手术环节,综合肿瘤分期、分子分型及患者意愿优化术式选择;药物治疗阶段,依据新辅助/辅助/解救需求,结合最新研究数据及患者耐受性制定个体化方案;医患沟通中,注重医患共同决策、信息透明化,进行需求评估,制定个性化计划;针对骨髓抑制、CINV及手足综合征等治疗期间常见毒性,构建从预防预警到分级干预的管理规范,全面提升治疗安全性与生活质量。
成果沉淀,赋能学科长远发展
本次会议通过“理念更新-规范落地-模式创新-协作深化”的四维体系,有力推动了肿瘤支持治疗规范化进程:一方面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标准化诊疗工具与思维方法;另一方面以多学科协同为突破口,探索了学科建设新路径。后续,会议将持续释放学术价值,逐步发布讲者研究成果、研讨实录、《肿瘤日间治疗与支持治疗管理手册》等内容(具体信息将通过官方渠道公布),为行业持续赋能。
肿瘤支持治疗规范化是提升肿瘤综合诊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以国家级继教项目为载体,凝聚行业智慧,沉淀实践经验,为学科均质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期待未来更多学术交流与实践探索,共同绘就肿瘤支持治疗高质量发展的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