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30个瘤种、46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1:定期体检在预防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体检项目应如何选择以提高早期发现的概率?:
核心观点:定期体检可早期发现无症状肿瘤,提高治愈率。
观点解读:很多肿瘤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尤其是多原发或不明原发的肿瘤。定期体检能通过血液、影像等检查发现微小病变,比如,肿瘤标志物异常或超声下的可疑结节,从而在肿瘤扩散前及时干预,大幅提升治疗效果。
问题2:目前针对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有哪些有效的筛查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适用人群有何差异?
核心观点:影像学检查根据器官和风险选择,CT、MRI、PET-CT各有利弊。
观点解读:CT适合检查器官病变,清晰但辐射大,用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MRI无辐射且对脑部、软组织更准,但耗时费钱,适合怀疑脑瘤或软组织瘤的人;PET-CT能全身扫描,快速定位原发灶,但费用和辐射高,常用于不明原发肿瘤的初步筛查。
问题3:肿瘤标志物在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筛查中具有怎样的价值,哪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较为重要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核心观点:血液中的特定蛋白,如AFP、CEA等标志物提示特定癌症。
观点解读:AFP高多见于肝癌和生殖细胞肿瘤,CEA常见于肠癌、肺癌,CA199提示胰腺癌,PSA筛查前列腺癌,需结合症状和影像判断。
问题4: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有没有新兴的筛查技术或方法可能用于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的早期筛查,其应用前景如何?
核心观点:分子影像技术精准定位不明原发肿瘤。
观点解读:PET-CT等影像技术结合新型示踪剂,能更敏感地识别肿瘤代谢特征。比如注射特殊标志物后,肿瘤部位会显影更明显,帮助医生快速找到原发灶位置,这对常规检查无法确定来源的肿瘤尤为重要。
问题5: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的诊断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获取关键诊断线索?
核心观点:影像学重叠,原发与转移难区分。
观点解读:不同肿瘤在CT等影像中可能表现相似,医生难以仅靠影像判断是多个原发癌还是单个癌转移,需结合病理进一步分析,详询症状、体征、家族史及致癌暴露,查体寻特异性病灶,综合分析锁定肿瘤线索。
问题6:病理诊断是确诊的关键,在获取病理标本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不同的病理获取方式(如活检、穿刺等)各有什么优缺点?
核心观点:取材选典型区域,足够深广。
观点解读:取样本时优先选择病变最明显的位置,并确保取到足够深和广的组织,避免因取样不全导致医生误判,例如遗漏肿瘤深层浸润的部分。
问题7:免疫组化和肿瘤组织起源基因检测在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诊断中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如何解读检测结果来确定肿瘤的组织起源?
核心观点:免疫组化通过蛋白标记推测肿瘤起源。
观点解读: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如TTF-1、PAX8等),这些蛋白像“身份标签”一样提示肿瘤可能来源。例如,TTF-1蛋白阳性多与肺或甲状腺相关,PAX8阳性则可能来自肾或卵巢,帮助医生缩小排查范围。
问题8:当临床诊断存在困难时,多学科会诊在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诊断中如何发挥作用,涉及哪些学科的协作?
核心观点:多学科综合评估快速锁定病因。
观点解读:当肿瘤来源难确定时,各科专家共同分析患者所有检查资料。例如影像科医生看片子定位肿瘤位置,病理科分析肿瘤细胞类型,内科医生结合症状判断,相当于用多把“专业钥匙”一起打开诊断谜团,比单一科室效率更高。
问题9:在诊断过程中,如何准确区分多原发肿瘤和肿瘤转移,这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何重要影响?
核心观点:组织学类型不同提示多原发肿瘤。
观点解读:若两个肿瘤的细胞类型不同(比如一个是腺癌,另一个是鳞癌),说明它们可能独立发生,而非转移导致。通过病理检查确认组织学差异,可指导后续针对性治疗。
问题10:原发灶不明的鳞癌患者,在治疗时应如何根据病变范围和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的适用情况分别是什么?
核心观点:广泛转移且身体耐受者首选含铂化疗。
观点解读:当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多个部位,但患者体力尚可,优先选择含铂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如顺铂联合其他药物)。这类化疗能杀灭全身微小转移灶,控制病情进展。
问题11:化疗是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化疗方案有哪些,如何根据肿瘤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化疗方案?
核心观点: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是确定方案的关键依据。
观点解读:通过显微镜观察癌细胞形态和蛋白标志物,推测肿瘤来源。例如,检测到乳腺癌标志物,则按乳腺癌方案治疗,提升针对性。肿瘤类型、分子分型、患者一般状况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基础。
问题12:近年来,特异性治疗逐渐应用于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的治疗,基于肿瘤组织起源基因检测的器官特异性治疗和结合NGS突变检测的靶点特异性治疗的原理是什么,疗效如何?
核心观点:靶点特异性治疗利用NGS检测突变,精准打击关键基因。
观点解读:通过测序技术找到驱动肿瘤生长的基因突变(如EGFR、ALK),再用对应的靶向药阻断这些基因的功能。例如,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用EGFR抑制剂,能显著延缓肿瘤进展,副作用也比传统化疗小。
问题13: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治疗中取得了哪些进展?哪些患者适合接受这些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核心观点:免疫治疗对高突变或微卫星不稳定患者更有效。
观点解读:肿瘤基因突变多(TMB-H)或微卫星不稳定(MSI-H)的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能激活免疫系统识别并消灭癌细胞,疗效更好。
问题14:对于同时性和异时性多原发肿瘤患者,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如何兼顾多个原发肿瘤,优先处理哪个肿瘤的依据是什么?
核心观点: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优先处理。
观点解读:恶性程度高的肿瘤生长快、容易转移扩散,如不及时控制会迅速威胁生命。例如未分化癌比普通腺癌侵袭性更强,需优先手术或放化疗。
问题15:参加临床试验对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患者有哪些益处,在选择临床试验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核心观点:优先获得最新治疗,可能提升疗效。
观点解读:临床试验中的药物、技术或疗法往往比现有治疗更先进,患者能提前接触可能更有效的方案。例如,针对肿瘤的新型靶向药、免疫治疗等可能在试验中验证疗效,这对标准治疗无效的患者是重要机会。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