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学术研讨
前列腺癌研究进展篇——《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4)》
2025-04-24 12:21

概述

前列腺癌(PC)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前列腺腺泡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按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统计,在世界范围内,PC年龄标化发病率30.7/10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仍居第二,死亡率为7.7/10万。我国PC的发病率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据估计,2020年我国PC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0.2/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4.6/10万。2020年我国新发病例有115426例,死亡病例约51090例。

前列腺癌的预后差异很大,有惰性和进展性之分。我国的PC新发病例中在确诊时仅30%为临床局限型患者,余者均为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患者,这些患者无法接受根治性治疗,预后较差。针对我国的疾病特点,本学科发展报告除了将一部分篇幅用于局限性PC的诊疗以外,将更多篇幅用于晚期、去势抵抗期的诊疗,包括新型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核素治疗等。在未来发展方向上,也关注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诊疗前景和新兴靶点的药物治疗应用。可以说,多学科会诊模式下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式为PC指明了未来治疗的方向。

2.本学科研究新进展

2.1 前列腺恶性肿瘤各领域发展现状

2.1 前列腺恶性肿瘤各领域发展现状

2.1.1 前列腺恶性肿瘤整合防筛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如何有效开展前列腺癌的防筛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前列腺癌防治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整合防筛”的理念已逐渐成为我国恶性肿瘤防治过程中的共识。其中,“整合”二字在于强调多方位、多维度、全资源、多理念的协同合作;“防筛”二字则强调将预防与筛查相结合。“整合防筛”不仅旨在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更在于主动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生风险,通过持续的研究与评估,不断优化策略,逐渐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最终显著减轻前列腺癌在中国的疾病负担。

一、前列腺癌预防策略进展

前列腺癌是一种多因素的复杂疾病,涉及许多遗传、环境和生理因素。随着前列腺癌预防策略的不断进步,个体化、精准化正逐渐成为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具体如下:

⑴ 年龄:年龄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前列腺癌危险因素之一。我国2024年最新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前列腺癌高危人群指包括年龄>50岁的男性;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龄>40岁且基线PSA>1 g/L的男性。通过年龄进行危险人群的划分,可为前列腺癌的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⑵ 家族史与遗传学研究:家族史是前列腺癌的已知风险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家发现了多个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基因变异,如BRCA2、CHEK2、ATM等。通过对致癌基因的检测与筛查,有望精准识别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为个体化预防和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方向。

⑶ 多因素风险预测模型:通过结合年龄、家族史、PSA水平、遗传背景等多个因素,前列腺癌的多因素风险评估模型,如Stockholm3预测模型、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 PHI)等正处于临床研究中。这些预测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预后评估,从而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科学、合理的筛查、治疗和监测决策,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诊疗效率。

⑷ 微生物群组:自人类微生物组项目创建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组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癌性前列腺组织中富含细菌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微生物群组成的改变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为前列腺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⑸ 饮食与肥胖:近年来,部分研究指出肥胖是增加前列腺癌风险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肥胖通过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或趋化因子诱导慢性全身性炎症,并可能通过免疫系统相关机制参与前列腺癌的进展。此外,高脂饮食可导致前列腺局部炎症,导致局部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抑制肿瘤免疫,从而促进前列腺癌生长。因此,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前列腺癌。

二、前列腺癌筛查策略进展

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种前列腺癌筛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具体方法包括:

⑴ PSA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PSA)检测以其较强的特异性、较高的敏感性以及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成为目前我国广泛认可、应用的前列腺癌筛查方法。

⑵ 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DRE):直肠指检是一种简便且直接的检查方式,医生通过直肠触诊,能够感知前列腺的大小、形状、质地以及是否存在结节等异常情况。若在指检过程中发现前列腺表面不平整、存在硬结等,可能提示前列腺出现病变。在实际应用中,DRE常与PSA检测联合使用,以提高筛查准确性。

⑶ 前列腺超声检查: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of Ultrasound, TRUS),借助超声波技术,能够清晰地呈现前列腺内部的细微结构,有效发现可疑病灶。当 PSA 检测结果异常或直肠指检发现异常迹象时,TRUS 可进一步辅助医生精准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及ISUP分级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提供重要的引导。

⑷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pMRI):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mpMRI已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尤其在PSA水平较低或PSA检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时,mpMRI能够提供更高的准确性,帮助医生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⑸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前列腺癌筛查工作中,AI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影像分析上,还包括对复杂数据的解读和多维度信息的整合。有研究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动态PSA进行建模,比单纯PSA监测能更准确地预测前列腺癌。相比于传统的单纯PSA监测,动态PSA建模不仅考虑了PSA值的波动,还结合了患者的年龄、家族史和其他临床因素,从而提高了风险预测的精度和筛查效率。

三、总结

前列腺癌的整合防筛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整合防筛工作需要各级医疗部门响应国家号召,通力协同合作,针对基层、癌症高发地区以及癌症高发人群重点开展早诊早治工作,降低疾病负担,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1.2 前列腺恶性肿瘤整合康复研究进展

在精准局部治疗领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展现出革命性潜力。最新临床证据表明,该技术在中短期随访中表现出优异的肿瘤控制效果,同时在泌尿功能保留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传统根治性手术相比,其更符合现代肿瘤治疗"治愈与生活质量并重"的理念,已被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为低中危患者的重要选择。这种非侵入性治疗方式的成熟,标志着前列腺癌治疗正从创伤性切除向精准靶向治疗的时代跨越。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的复发后治疗是临床难点。2024年,以瑞维鲁胺(国产二代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为核心的联合治疗方案成为研究热点。CHART研究的多项分析进一步巩固了其临床价值:2024年ESMO年会公布的事后分析表明,瑞维鲁胺联合雄激素剥夺疗法(ADT)治疗高瘤负荷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时,即使合并使用抗血栓药、胃酸调节药及降脂药,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与严重程度均未显著升高,证实了共病患者联合用药的临床可行性;2024年ASCO年会披露的CHART研究数据显示,瑞维鲁胺联合ADT较传统比卡鲁胺方案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OS)和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同时延缓疼痛进展及功能状态恶化。此外,CHART研究的年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瑞维鲁胺联合ADT在不同年龄组(≤64岁、65-74岁、≥75岁)的mHSPC患者中均显著延长OS和rPFS,且安全性一致,为老年患者的强化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疾病更早期阶段,南京鼓楼医院团队于2024年ASCO-GU大会公布了瑞维鲁胺用于术后生化复发的创新方案:通过“挽救性放疗+ADT+瑞维鲁胺(6个月)”与“ADT+瑞维鲁胺(12个月)”的分层队列设计,结合我国患者放疗耐受性差异,探索个体化治疗路径,有望填补术后复发精准干预的空白。

基于基因分层的精准治疗已成为趋势。2024年《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推荐,携带HRR基因(如BRCA1/2、ATM)突变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患者应优先选择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尼拉帕利),而非突变患者则推荐多西他赛化疗或新型内分泌治疗(如阿比特龙、恩扎卢胺)。液体活检技术(如循环肿瘤DNA检测)在动态监测基因突变状态中逐渐普及,尤其适用于组织样本不可及或需实时监测耐药突变的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肿瘤运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开展的ERASE临床试验证实,在主动监测期实施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可同步改善患者生理与心理双重指标,包括心肺功能优化、生化进展延缓以及疾病相关焦虑缓解,这一发现为肿瘤运动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Lee Jones博士团队开展的突破性探索研究(NCT04119024),首次证实术前耐力训练可使早期前列腺癌患者PSA中位值下降18%,Ki-67阳性指数降低22%。作为肿瘤运动疗法领域的首个Ⅰa期剂量探索试验,该研究建立了运动干预的生物剂量反应模型。

针对晚期难治性病例,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建夫教授团队开创性地构建了多模态康复体系。通过老药新用策略整合代谢调节与免疫增强方案,在改善肿瘤微环境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团队还从人类长寿模式中提炼生物力学精髓,首创基于三维空间运动调控的立体康复理论,将功能性训练与机体代偿机制有机结合,为肿瘤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2.1.3 前列腺恶性肿瘤中西医整合研究进展

在整合医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医药在前列腺癌中西整合诊治中的作用与优势,首先应明确中西整合治疗的切入点与优势阶段,优化前列腺癌中西医整合治疗方案。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诊治”指导下的“中医标准化”成为中西整合治疗前列腺癌的主导。前列腺癌的中西医整合研究进展体现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两方面,为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及优化治疗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一、中西医整合的临床应用进展

1.术后康复与并发症管理  

传统医药通过补气养血、健脾补肾(如黄芪、党参、当归等),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减少感染发生,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患者整体状态。针灸治疗作为传统中医学的一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旨在调节机体气血平衡,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针灸在前列腺癌术后康复阶段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于缓解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具有潜在的辅助作用。

2. 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毒副反应的中医干预  

放射性损伤:针对放射性皮炎、肠炎,采用清热解毒(如黄连、苦参等)联合活血化瘀(地榆、大黄)中药外敷或内服,缓解炎症反应。  

化疗骨髓抑制:复方制剂(如八珍汤)联合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提升白细胞、血小板水平。  

PARP抑制剂不良反应:通过健脾和胃(半夏、陈皮等)改善恶心,补益气血(人参、熟地黄等)纠正贫血。

3. 激素敏感治疗阶段的协同增效  

针对激素敏感治疗期患者的潮热、骨痛等症状,中医药通过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活血通络(桂枝茯苓丸)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治疗。联合中医药益气养血(如当归、川芎等)预防心血管相关病症。联合健脾补肾方药(肾气丸)延缓骨转移进展。

4. 老年晚期患者的主导治疗  

针对高龄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医药以“黜浊培本”为治则,通过罢黜癌浊、培植本元方药,包括经典名方(如补中益气汤)改善患者疲乏、疼痛及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5.免疫微环境调控  

中药复方(如小柴胡汤等)通过疏肝调气、身心同治,以达到调节T细胞、巨噬细胞功能,抑制促癌因子(IL-6、TGF-β),增强免疫监视能力,逆转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

二、中西医整合的基础研究突破

1.中药单体机制解析  

姜黄素:通过抑制AR信号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    人参皂苷Rg3:靶向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CD133),抑制转移潜能。雷公藤甲素:调控NF-κB通路,增强化疗药物敏感性。

2. 复方与经典名方的多靶点效应  

六味地黄丸: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改善激素治疗后的代谢紊乱。血府逐瘀汤:抑制血管生成,协同放疗增效。

3. 针灸的神经-免疫调控  

针灸(如关元、中极穴)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胆碱能抗炎通路,降低局部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疼痛及排尿功能障碍。

4. 中西医协同的代谢组学研究  

最新研究进展显示,中医药能够显著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色氨酸、鞘脂代谢通路,为中西整合的疗效评价提供生物标志物。

三、未来方向与挑战

精准整合:结合分子分型(如AR突变、PTEN缺失)筛选优势中药/针灸方案。  

循证医学证据:开展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验证中医药疗效(如延长激素敏感期时间)。  

机制深度探索:利用类器官、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中药复方多成分协同作用网络。

四、总结

中西医整合治疗前列腺癌的核心理念是“减毒增效”,在改善症状、延缓耐药、调节免疫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未来需强化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推动中西医整合方案纳入国际诊疗指南。

2.1.4 前列腺恶性肿瘤整合护理研究进展

一、内分泌治疗患者的全方位照护:从生理到心理的平衡

内分泌治疗作为前列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副作用管理需要护理团队的全方位关注。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激素水平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还要针对潮热、性功能障碍等常见副作用提供个性化干预。例如,建议患者穿着透气衣物、保持环境凉爽以缓解潮热;提供性健康咨询,帮助患者及伴侣调整期望,探索替代的亲密方式。此外,心理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护理团队应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资源,帮助患者应对情绪波动和抑郁问题。通过结合运动指导和营养干预,护理团队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健康体重,预防骨质疏松等长期并发症,从而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平衡。

二、手术患者的全程护航: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的无缝衔接

手术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整合护理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则贯穿术前、术中和术后全过程,确保患者在每个阶段都能得到全面照护。术前,护理团队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系统,并提供详细的术前教育,帮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预期效果和可能并发症,从而做好心理准备。术中,护理团队需密切配合手术医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注意保护患者隐私,维持适宜的手术室环境温度,预防低体温等并发症。术后护理是整合护理的重点,护理团队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和引流管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疼痛管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对手术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渐进式的活动,从床上活动到离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继续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促进尿控功能的恢复。营养师应参与制定术后饮食计划,帮助患者恢复体力,预防便秘等消化系统并发症。出院前,护理团队应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包括伤口护理、活动限制、随访计划等,并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如电话随访、在线咨询等,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指导。通过这种全程护航的护理模式,患者能够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每个阶段都得到无缝衔接的照护,从而实现身心全面康复。

三、尿失禁患者的康复之路: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尿失禁是前列腺癌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整合护理在这一领域的重点是通过个性化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护理团队首先需评估尿失禁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盆底肌肉训练是核心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进行Kegel运动,并通过持续监督和鼓励确保训练效果。对于严重尿失禁患者,护理团队需评估盆底电刺激治疗或手术干预的必要性,并在术前详细解释手术过程和预期效果,帮助患者建立合理期望。术后,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并发症,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人工括约肌。此外,提供尿失禁产品的使用指导,如尿垫、集尿器等,帮助患者维持社交活动和自信心。心理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护理人员应创造开放、支持的环境,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减轻羞耻感和焦虑,从而在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提升之间找到平衡。

四、整合护理的未来图景:挑战与创新并行的探索之路

尽管整合护理在前列腺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但其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协调是一个复杂过程,需要医院管理层的支持和各科室的密切配合。其次,多学科团队成员的培训和协作能力的提升是实施整合护理的关键。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和协作。再次,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对整合护理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护理团队需要通过有效的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依从性。此外,整合护理的实施还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性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未来,整合护理在前列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理念的持续更新,整合护理模式将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整合护理的精准性和效率。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将为整合护理提供新的实施途径,使患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全面、连续的护理服务。同时,患者参与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整合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患者教育、提供个性化支持,护理团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2 国内相关重大计划和研究项目

2.2.1 FAST-PC研究:PARPi+ARSi新辅助治疗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

氟唑帕利作为国产PARP抑制剂,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高级别、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这项研究(FAST-PC)旨在评估氟唑帕利联合阿比特龙作为局限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确定治疗效果的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探索药物耐受持久细胞的基因组特征,从而为指导和优化未来的临床试验提供全面的证据。共有3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入组并接受了本研究的治疗。其中,3例患者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13例患者达到微小残留病灶。本研究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意向治疗人群的病理缓解率为46%。患者的基线PSA水平中位数为46.9ng/mL(IQR:30.1~114.0ng/mL)。经过3和6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后,PSA中位降低率分别达到99.3%和99.9%,PSA中位水平分别为0.21ng/mL(IQR:0.12~0.52ng/mL)和0.06ng/mL(IQR:0.02~0.23ng/mL)。截至2024年5月31日,入组后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1.7个月(IQR,20.7至27.4个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6.2个月(IQR,14.1至21.9个月),2年生化无进展生存(bPFS)期为53%,2年无转移生存(MFS)率为94%。

2.2.2 TALAPRO-2研究中国队列:相比TALAPRO-2总队列展现出更为显著的生存获益

TALAPRO-2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他拉唑帕利联合恩杂鲁胺对比恩杂鲁胺联合安慰剂在mCRPC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截至2023年11月15日,中国队列共纳入125例mCRPC患者,分为他拉唑帕利组(63例)和安慰剂组(62例)。他拉唑帕利组中有14例存在同源重组修复(HRR)突变,安慰剂组中有11例存在HRR突变。中国队列的研究结果显示,他拉唑帕利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放射学无进展生存(rPFS)期分别为33.3个月和10.9个月(HR 0.30;P<0.0001),两组HRR突变患者的中位rPFS期分别为15.7个月和4.0个月(HR 0.16;P=0.0044)。而在非HRR或HRR状态未知患者中,他拉唑帕利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rPFS期分别为35.9个月和13.8个月(HR 0.36;P=0.0018)。他拉唑帕利联合恩杂鲁胺组和安慰剂联合恩杂鲁胺组的中位OS期别为36.9个月和24.1个月(HR 0.50;P=0.013),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50.0% 和31.6%,两组的PSA应答率(≥50%)分别为77.0%和 54.2%。

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公布了TALAPRO-2中国队列研究结果(1633P),为他拉唑帕利联合恩扎卢胺在我国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人群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证据。TALAPRO-2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他拉唑帕利(TALA)联合恩扎卢胺(ENZA)方案在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获益,但总生存期(OS)尚未在全人群中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2.2.3 CHART研究事后分析

2024 ESMO ASIA大会上公布了CHART研究的事后分析,相关结果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评估了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瑞维鲁胺联合ADT对比比卡鲁胺联合ADT的疗效和安全性。其中≤64岁、65~74岁和≥75岁年龄组的患者分别为173例、307例和174例,不同年龄组的基线特征大体相似。结果显示,在三个年龄组中,瑞维鲁胺组疗效均优于比卡鲁胺组,包括总生存(OS)、rPFS、PSA进展时间和PSA不可检测率。在安全性方面,不同年龄患者中瑞维鲁胺组与比卡鲁胺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而且该项事后分析还显示,即使在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即≥75岁且ECOG PS评分为1的患者中,与比卡鲁胺组相比,瑞维鲁胺组也表现出显著更长的OS期(HR 0.77:0.46–1.29)和rPFS期(HR 0.65:0.37–1.12),且两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综上所述,瑞维鲁胺联合ADT在所有年龄组的mHSPC患者中均有效且耐受性良好,支持其作为高瘤负荷mHSPC的治疗选择。鉴于前列腺癌发病年龄普遍较晚,该结果也为老年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2.4 人工智能与前列腺癌的诊疗

随着以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前列腺癌诊疗也迎来了革命性机遇。2024年,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呈快速迭代趋势,并在病理诊断、影像诊断、液体活检分析及治疗决策知识库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同时面临数据共享与临床转化的挑战。

最新的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开发的一种前列腺癌转移淋巴结检测算法(ProCaLNMD),可有效辅助病理医师发现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灶,降低肿瘤淋巴微转移灶(<2mm)的漏诊率。该算法在外部验证集中的淋巴结转移灶检测AUC可达0.992,可显著提升低年资病理医生的诊断率,并可缩短病理阅片用时约30%。具有显著的临床转化意义。

在影像诊断领域,国内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利用新型深度学习网络算法结合患者术前MRI影像,可准确预测患者术后不良病理事件。该算法与其他临床病理指标结合后,整合的预测列线图模型在验证集中的预测AUC可达0.915,可为患者治疗决策提供支持。另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也发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算法模型,通过判读患者MRI,在识别具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GS≥7)方面不劣于资深影像学医生(AUC:0.91对比0.86)。但该研究也提示,该算法在PI-RADS评分≥3的影像上,由于较低的特异性,未能确认与影像医生诊断的非劣性。

此外,在液体活检方面,国内的一项研究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整合尿液的DNA测序数据,对前列腺癌的肿瘤DNA进行超敏检测,用于前列腺患者的分级诊断。研究团队开发的两种新型算法,在验证集中的诊断效能显著优于PSA,且可准确区分出具有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

最后,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兴起,整合多学科知识,为临床辅助决策也成为了可能。来自国内的一项研究,结合了既往文献及大语言模型,构建了一个针对机器人辅助前列腺根治术的临床决策知识库,为前列腺癌的个性化和复杂手术规划提供帮助。同时还可根据患者的基线和手术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手术计划建议和潜在的并发症预警,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相当多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已在外部验证集中展现出较好的模型效能及较低的成本与事件,但仍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些算法模型进入临床实践。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仍面临着数据壁垒、可解释性不足、数据泄露风险等隐患,仍需进一步完善。2024年见证了中国在前列腺癌AI诊疗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未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与大语言模型在医疗领域的持续渗透,前列腺癌诊疗将向更个性化、动态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优化前列腺癌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大大减轻临床工作负担。

3. 国内外研究进展比较

3.1 国际前列腺恶性肿瘤学科发展现状

3.1.1高危局限期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

GETUG - AFU 18 Ⅲ 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 505 名高危无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癌患者,分 80Gy 和 70Gy 放疗组,均接受 3 年 ADT 治疗。结果显示,80Gy 组在 PFS、前列腺癌特异性生存率、OS 上更优,且两组≥2 级晚期毒性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是 80Gy 联合长程 ADT 应成高危前列腺癌标准治疗。

RTOG 0415 研究为随机对照 3 期非劣效研究,中位随访 12.76 年,纳入 1115 名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对比中等分割(70Gy/28 次)与常规分割(73.8Gy/41 次)放疗。结果显示,中等分割 12 年 DFS、OS 非劣于常规分割,12 年 BF 累积发生率更低,且远期肠道 / 泌尿生殖系统不良事件无显著增加。

NRG - GU003 研究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大分割对比常规分割放疗的随机对照 3 期非劣效研究。共纳入 296 例特定前列腺癌患者,随机接受大分割放疗(HYPORT)或常规分割放疗(COPORT)。研究显示,大分割放疗对泌尿功能无不良影响,可能近期影响肠道功能,但 6 个月后评估无明显差异。

SCIMITAR 研究是使用 SBRT 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单臂 Ⅱ 期研究的 2 年生活质量和毒性结果。纳入 100 例术后 PSA>0.03 或有不良病理特征患者,接受特定放疗方案。研究报告了远期毒性和患者生活质量结局,并与 200 例常规分割外部队列对比。结论是 SBRT 耐受性良好,与历史对照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索。

3.1.2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的药物治疗

ARANOTE III期研究纳入了669例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达罗达胺+ADT组或安慰剂+ADT组。结果显示,达罗他胺联合ADT可有效延长mHSPC患者的rPFS率,降低46%影像学或死亡风险。但OS数据尚不成熟,虽在达罗达胺+ADT组中观察到了OS获益趋势,但尚未观察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024年也有一些研究探讨了PARP抑制剂联合ARPI治疗在mHSPC场景中的运用。PROact研究是一项评价奥拉帕利联合阿比特龙和泼尼松治疗 携带HRR 基因突变的mHSPC 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期研究,入组的30例患者PSA90反应率为96.7%;13例患者接受了 RECIST 评估,客观反应率为92.3% ,其中2人获得完全性应答,10人获得部分应答,1人疾病稳定。

ZZFIRST研究是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在mHSPC患者中探索PARP抑制剂联合ARPI治疗的II期研究。ZZFIRST研究纳入了54例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他拉唑帕利+恩扎卢胺+ADT组或恩扎卢胺+ADT组。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PSA-CR率显著由于单药组(73% vs 64.7%,95%CI,55.9%-86.2%,p < 0.001)。

3.1.3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药物治疗

2024年7月12日,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宣布了其关键性的Ⅲ期临床试验EORTC GUCG 1333(PEACE-3)的研究结果。该研究达到了其主要终点,即在改善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为镭-223联合治疗方案在骨转移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PEACE-3研究是指:镭-223联合恩扎卢胺治疗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该研究是一项III期临床试验,比较了镭-223联合恩扎卢胺与恩扎卢胺单药治疗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联合治疗组的中位rPFS为19.4个月,而恩扎卢胺单药组为16.4个月,风险比为0.69(95% CI,0.54~0.87)。总生存期(OS):联合治疗组的中位OS为42.3个月,而恩扎卢胺单药组为35.0个月,风险比为0.69(95% CI,0.52~0.90)。安全性:联合治疗耐受性良好,但需注意在联合治疗中强制使用唑来膦酸或地诺单抗等骨骼保健剂,以降低骨折风险。

2024 ASCO展示了多项前列腺癌领域的重要成果,包括PSMAfore研究,PSMAfore研究是177Lu-PSMA-617在mCRPC中的应用,该研究是一项III期临床试验,评估了177Lu-PSMA-617在未经紫杉醇治疗的mCRPC患者中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177Lu-PSMA-617组的中位rPFS为12.0个月,而对照组为5.6个月,风险比为0.43(95% CI,0.33~0.54)。总生存期(OS):177Lu-PSMA-617组的中位OS为15.3个月,较对照组延长4个月,风险比为0.80(95% CI,0.48~1.33)。PSA反应率:177Lu-PSMA-617组的PSA下降≥50%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3.2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研究项目

3.2.1 前列腺癌的核素诊断及治疗

前列腺癌的核素诊疗技术凭借其精准靶向性,已成为前列腺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突破方向。2024年,国内外多项研究进一步推进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核素诊断方面,基于PSMA的分子影像技术持续突破。一项国际II期临床研究发现,18F-PSMA-1007 PET/CT 在病理T分期、病灶识别和包膜外侵犯检测等方面显著优于MRI,成为局部分期优选方案[11]。针对生化复发患者,国外一项单中心、单臂、2/3期影像学试验评估了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靶向放射性药物??Ga-RM2在前列腺癌生化复发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Ga-RM2 PET-MRI患者水平阳性率及病灶水平检出数均显著优于MRI,且安全性良好,提示GRPR靶向显像潜力。

Lu-177-PSMA-617作为新型静脉输注型放射性配体疗法(radioligand therapy,RLT),一经面世,便成为前列腺癌核素治疗的热点,2024年,一系列国内外研究再次关注于¹??Lu-PSMA-617的临床地位和治疗效果。

VISION研究的系列事后分析显示:①对于激素治疗失效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¹??Lu-PSMA-617的治疗周期从4次增至6次未导致额外不良反应;②患者PSA下降幅度与临床结局及患者报告结局改善显著相关,可作为患者¹??Lu-PSMA-617治疗期间的预后标志物。③基线??Ga-PSMA-11 PET/CT全身肿瘤的SUVmean是VISION试验中¹??Lu-PSMA-617疗效的最佳预测因子。SUVmean较高的患者接受¹??Lu-PSMA-617联合SoC的rPFS和OS获益更显著,且所有SUV水平患者均观察到临床获益。

此外,一系列国际研究再次探究了¹??Lu-PSMA-617的治疗潜力:①国际多中心的III期PSMAfore试验纳入了468例未接受化疗的PSMA阳性mCRPC患者,比较了¹??Lu-PSMA-617与更换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口服阿比特龙或恩扎卢胺)的疗效。结果显示,¹??Lu-PSMA-617可显著延长患者rPFS,且安全性更优,可作为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治疗进展后mCRPC患者的优选方案。②TheraP研究的次要终点结果显示,¹??Lu-PSMA-617组与卡巴他赛组中位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RMST 19.1 vs 19.6个月,p=0.77)。③国际多中心的II期试验ENZA-p研究,评估了恩扎鲁胺联合适应性剂量¹??Lu-PSMA-617对比单用恩扎鲁胺作为mCRPC一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联合治疗组中位PSA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单药组,两组3-5级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表明该联合方案可用于具有早期进展风险mCRPC患者的一线治疗。④多中心II期试验UpFrontPSMA研究显示,序贯¹??Lu-PSMA-617联合多西他赛组,48周后的PSA不可测率显著高于单用多西他赛组,且未增加毒性,提示该联合方案可安全提升初治高负荷mHSPC患者的早期治疗应答。⑤一项I/II期单中心单臂研究(LuTectomy)发现,在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前应用1-2周期¹??Lu-PSMA-617,可精准递送高剂量辐射且安全性良好,需进一步研究其长期生存获益。

除外¹??Lu-PSMA-617,为了增加177Lu在肿瘤中的滞留,提高177Lu的利用率,目前已有第二代长循环PSMA靶向探针问世,即177Lu-PSMA-EB-01,也称为177Lu -LNC1003。国内的一项I期临床试验纳入了13名mCRPC患者,均接受了177Lu -LNC1003治疗,采用标准的3+3剂量递增方案,每名患者最多接受两个周期的177Lu -LNC1003治疗,每周期间隔6周。最终结果显示,177Lu -LNC1003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85 GBq,在骨和淋巴结转移灶的肿瘤有效剂量较高,明确了该新型疗法的安全性。

2024年,另一项重磅发现是铽-161(¹?¹Tb),该新型核素可通过释放俄歇电子与内转化电子,可在更短射程内(尤其针对单细胞及微小转移灶)实现更高辐射浓度,临床前研究显示其疗效优于¹??Lu。国外最新的单中心单臂I/II期试验,VIOLET研究纳入了30例患者,旨在验证¹?¹Tb -PSMA-I&T对mCRPC转移灶的辐射有效性及安全性,次要终点包括PSA应答率及生存指标,目前该研究已入组完成。

3.2.2 生化复发阶段临床试验:ARASTEP

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Alex Chehrazi-Raffle博士公布的ARASTEP试验设计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项全球多中心III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估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达罗他胺(Darolutamide)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对高危生化复发前列腺癌患者的疗效,标志着前列腺癌精准治疗领域的重要探索。

研究背景源于前列腺癌治疗后的高复发率——约50%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放疗的患者会出现生化复发。传统影像学对微小转移灶检测的局限性,促使研究者采用PSMA PET/CT这一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其灵敏度可检测出0.5cm的病灶,使得早期精准识别复发成为可能。研究特别聚焦于PSMA PET/CT阳性且常规影像未见转移的高危患者群体,这类患者具有PSA倍增时间<12个月的特征性指标,其两年内发生转移风险高达45%-60%。

试验设计体现了循证医学的严谨性:全球192个中心计划纳入750例患者,以1:1随机接受每日两次600mg达罗他胺或安慰剂联合ADT,持续24个月。入组标准严格限定为ECOG 0分患者,涵盖不同初始治疗路径(根治性手术±辅助/挽救放疗或根治性放疗)。主要终点创新性地采用PSMA PET/CT评估的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较传统RECIST标准更能敏感捕捉微观进展。次要终点体系全面覆盖临床关键指标,包括无转移生存、至去势抵抗进展时间、症状性骨事件等9个维度,同时通过FACT-P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达罗他胺的药理学特性为其疗效优势奠定基础:独特的刚性结构带来高AR亲和力(IC50=11nM),而低血脑屏障穿透性使得中枢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同类药物降低75%。此前的ARAMIS研究已证实其在非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nmCRPC)中的显著获益,使转移风险降低59%,总生存期延长31%。ARASTEP则进一步将该药物应用场景前移至更早期的生化复发阶段,有望改写当前以观察等待为主的临床实践。

该研究的科学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PSMA PET/CT作为入组筛选和疗效评估的双重工具,将推动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治疗;其次,若取得阳性结果,可能建立"精准影像指导下的早期强化治疗"新范式;最后,长达24个月的干预周期设计为评估长期耐受性提供了重要数据。研究结果预期将为高危生化复发患者提供延缓转移、改善生存的新策略,同时为新型内分泌治疗的序贯应用积累证据。目前试验正在积极推进中,其进展备受全球泌尿肿瘤学界期待。

3.2.3 BCR高危患者:EMBARK后续数据披露

在2025年ASCO GU大会上,EMBARK研究的最新进展成为前列腺癌生化复发(BCR)患者管理方案优化的焦点。这项III期随机对照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恩扎卢胺联合ADT、恩扎卢胺单药对比传统ADT单药在高危BCR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纳入根治性治疗(RP/RT)后PSA倍增时间≤9个月且PSA≥2 ng/mL(RP术后)或≥1 ng/mL(放疗后)的高危患者,通过中位61个月的随访显示:恩扎卢胺联合ADT组将转移风险降低63%(HR=0.37,P<0.0001),单药组降低43%(HR=0.57,P=0.003),为早期干预提供了高级别证据。

ASCO GU最新公布的事后分析进一步揭示治疗细节:在既往接受不同根治性治疗(RP、RT或联合治疗)的亚组中,恩扎卢胺联合组次要终点持续获益。至PSA进展时间方面,RP亚组HR达0.05(95%CI 0.01-0.41),RT亚组HR=0.10(0.03-0.27),联合治疗亚组HR=0.06(0.02-0.21)。值得注意的是,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既往治疗类型对主要疗效终点无显著影响(P交互作用>0.5),提示恩扎卢胺的获益具有普适性。

恩扎卢胺单药组同样展现显著优势,较ADT单药降低至PSA进展风险74%(HR=0.26,95%CI 0.17-0.40)、至新抗肿瘤治疗需求风险45%(HR=0.55,0.40-0.75)。尽管至恢复内分泌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在延迟远处转移(HR=0.44)和症状进展(HR=0.45)的获益仍具临床价值。这种"去ADT"方案为存在骨质疏松、代谢综合征等ADT禁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EMBARK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改写了BCR管理范式:其一,证实早期强化干预可使高危患者5年无转移生存率提升至87.2%(联合组)vs ADT组71.9%;其二,建立了基于ARPI的新型治疗体系,使PSA复发的治疗时机从传统影像学复发前移至生化复发阶段;其三,通过分层分析为个体化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如联合方案优先推荐于快速进展患者,而单药方案适用于ADT不耐受者。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基因组特征、PSA动力学与疗效的相关性,以推动精准治疗策略的完善。

3.2.4 疫苗在前列腺癌的应用

2024年前列腺癌疫苗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国际与国内研究均呈现多元化创新趋势。前列腺癌疫苗包括树突状细胞(DC)疫苗、病毒疫苗、DNA/mRNA 疫苗和肽疫苗等多种类型,部分研究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Sipuleucel-T作为迄今为止唯一被运用于临床的前列腺癌疫苗,在推动前列腺癌免疫治疗的进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层面,SV-102个性化疫苗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治疗中表现亮眼:1期试验显示,15例患者中85%肿瘤缩小或消失,其中5例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部分患者骨转移完全消退且无进展生存期超200天。美国Poly-ICLC疫苗1期试验(NCT03262103)中,80%患者治疗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低于0.1 ng/ml,疾病控制效果显著。综上,2024年前列腺癌疫苗在个性化治疗、预防性接种、联合方案等领域实现多维突破,国内外创新技术共同推动该领域向精准化与普惠化迈进,未来多模态联合治疗及成本优化将是推动其临床普及的关键。

3.2.5 局限性前列腺癌局部消融治疗理念更新

随着前列腺癌筛查的推广和多参数MRI检查与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技术的普及和水平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在不断提升,初次诊断年龄在下降。大量早期低危前列腺癌被诊断出来,这部分人群对前列腺癌手术三连胜(即尿控、瘤控、性功能保留)的期待在不断提高。而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的术后三连胜概率在30%-70%不等。

目前前列腺癌局灶消融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高能聚焦超声(HIFU)、冷冻消融(Cryoablation,CA)和高频脉冲电场消融术(H-IRE)等。这些治疗方法通过物理的方法破坏细胞膜或者造成蛋白变性从而杀灭目标范围内的肿瘤细胞。不同技术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病例,但总体来讲具有创伤小、功能保护佳、手术禁忌症少等优势。

来自国外研究随访5年的早期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HIFU消融数据提示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100%,5年无复发率可以超过80%。国内使用IRE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报道显示在6个月复查时,100例患者仅有6例检出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其中5例在治疗区域外。

前列腺癌局灶治疗虽然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地位,但随着分子影像检查的手段提高(如PSMA-PET/CT和PSMA-PET/MRI)和超声AI辅助定位技术的推广,使用单位和患者接受度均有提高。

3.3 我国研究现存优势与不足

3.3.1 存在的优势

3.3.1.1 临床资源优势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数庞大,为真实世界研究(RWS)提供数据优势。此外,庞大的患者人群使临床数据获得更快,覆盖的特殊人群更广,临床标本更为丰富,对于临床及基础科研的展开均有一定帮助。

3.3.1.2 临床经验优势

庞大的患者人群,使我国医生的临床经验丰富,具有更快的成熟速度。巨大的手术量使我国外科手术效果及安全性均有一定优势。内科方面,我国医生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病情及并发症。

3.3.1.3 中西医整合特色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康复、毒副反应管理、免疫调节等领域形成独特方案。在前列腺癌诊疗领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3.1.4 微创技术国产化进程快

我国本地化机器人手术平台发展快,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有望迅速达成国产替代,进一步丰富患者的治疗手段。

3.3.2 存在的不足

3.3.2.1 大型临床试验数据多来自国外

目前前列腺恶性肿瘤的诊疗证据绝大部分依赖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主流指南的具体内容需参考国际三期临床研究结果,本地化大型临床试验数据较少,缺少我国患者数据。且国内开展自主临床研究的经验不足,尚需积累更多相关经验。

3.3.2.2 多学科交叉与专科诊疗水平

多学科诊疗(MDT)实施率仅47%,各地MDT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地区之间疾病的诊疗水平有一定差异。

3.3.2.3 新兴热点领域竞争劣势

在AI及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起步较晚。

【主编】

叶定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副主编】

何志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史本康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魏 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邢金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朱绍兴   浙江省肿瘤医院

邹 青   江苏省肿瘤医院

赵建夫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郭宏骞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何立儒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戴 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顾晓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毕建斌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边家盛   山东省肿瘤医院

曹晓明   山西医大一院

陈 捷   江西省人民医院

陈 鹏   新疆自治区肿瘤医院

崔殿生   湖北省肿瘤医院

崔心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傅 强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苟 欣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谷 江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顾伟杰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郭剑明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韩邦旻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韩从辉   徐州市中心医院

韩惟青   湖南省肿瘤医院

何朝宏   河南省肿瘤医院

洪 哲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胡 强   无锡市人民医院

胡志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黄玉华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贾瑞鹏   南京市第一医院

蒋军辉   宁波市第一医院

金百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李恭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李 军   甘肃省肿瘤医院

李 磊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李 鑫   包头市肿瘤医院

李毅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李永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李长福   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梁朝朝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廖 洪   四川省肿瘤医院

刘 明   北京医院

刘 南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钊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 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吕 忠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

马利民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蒙清贵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潘铁军   中部战区总医院

齐 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秦 扬   云南省肿瘤医院

邱建宏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

孙彬栩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孙智婷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孙忠全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涂新华   江西省肿瘤医院

万方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 东   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

王东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王弘恺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军起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王 科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王小林   江苏省南通肿瘤医院

翁国斌   宁波市泌尿肾病医院

吴登龙   上海市同济医院

吴 芃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肖 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肖克峰   深圳市人民医院

谢 宇   湖南省肿瘤医院

徐仁芳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许 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薛波新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薛学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严维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杨 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姚旭东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余志贤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俞洪元   浙江省台州医院

张爱莉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张 凯   北京和睦家医院

张庆云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章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周广臣   苏北人民医院

周家权   海南省人民医院

朱 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WU S, WANG Y, HONG G, et al.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 for detecting patholog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rostate cancer using whole slide image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diagnostic study [J]. EClinicalMedicine, 2024, 71(102580.

[2] GU W J, LIU Z, YANG Y J, et al. A deep learning model, NAFNet, predicts adverse pathology and recurrence in prostate cancer using MRIs [J]. NPJ Precis Oncol, 2023, 7(1): 134.

[3] SAHA A, BOSMA J S, TWILT J J,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adiologists in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on MRI (PI-CAI): an international, paired, non-inferiority, confirmatory study [J]. Lancet Oncol, 2024, 25(7): 879-87.

[4] LI G, WANG Y, WANG Y, et al. PCaseek: ultraspecific urinary tumor DNA detection using deep learning for prostate cancer diagnosis and Gleason grading [J]. Cell Discov, 2024, 10(1): 90.

[5] LI J, TANG T, WU E, et al. RARPKB: a knowledge-guide decision support platform for personalized robot-assisted surgery in prostate cancer [J]. Int J Surg, 2024, 110(6): 3412-24.

[6] GHAI S, FINELLI A, CORR K, et al. MRI-guided Focused Ultrasound Focal Therapy for Intermediate-Risk Prostate Cancer: Final Results from a 2-year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J]. Radiology, 2024, 310(3): e231473.

[7] SHOJI S, NARUSE J, OHNO S, et al. Focal therapy using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with intraoperative prostate compression for patients with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study with 7 year experience [J]. 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 2024,

[8] PLOUSSARD G, COLOBY P, CHEVALLIER T, et al. Whole-gland or Subtotal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Versus Radical Prostatectomy: The Prospective, Noninferiority, Nonrandomized HIFI Trial [J]. Eur Urol, 2024,

[9] ZHU A, STRASSER M O, MCCLURE T D,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Partial Gland Cryoablation Versus Robot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for Cancer Control [J]. Eur Urol Focus, 2024, 10(5): 843-50.

[10] YANG J, XIONG X, LIAO X, et al. Nonsurgical salvage options for locally recurrent prostate cancer after primary definitive radio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2024,

[11] MOOKERJI N, PFANNER T, HUI A, et al. Fluorine-18 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1007 PET/CT vs Multiparametric MRI for Locoregional Staging of Prostate Cancer [J]. JAMA Oncol, 2024, 10(8): 1097-103.

[12] DUAN H, MORADI F, DAVIDZON G A, et al. (68)Ga-RM2 PET-MRI versus MRI alone for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biochemical recurrence of prostate cancer: a single-centre, single-arm, phase 2/3 imaging trial [J]. Lancet Oncol, 2024, 25(4): 501-8.

[13] CHI K N, ARMSTRONG A J, KRAUSE B J, et al. Safety Analyses of the Phase 3 VISION Trial of [(177)Lu]Lu-PSMA-617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J]. Eur Urol, 2024, 85(4): 382-91.

[14] ARMSTRONG A J, SARTOR O, DE BONO J, et al. Association of Declining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Levels with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Receiving [(177)Lu]Lu-PSMA-617 in the Phase 3 VISION Trial [J]. Eur Urol, 2024, 86(6): 552-62.

[15] KUO P H, MORRIS M J, HESTERMAN J, et al. Quantitative (68)Ga-PSMA-11 PET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Following (177)Lu-PSMA-617 (VISION Trial) [J]. Radiology, 2024, 312(2): e233460.

[16] MORRIS M J, CASTELLANO D, HERRMANN K, et al. (177)Lu-PSMA-617 versus a change of androgen receptor pathway inhibitor therapy for taxane-naive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PSMAfore): a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24, 404(10459): 1227-39.

[17] HOFMAN M S, EMMETT L, SANDHU S,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177)Lu]Lu-PSMA-617 versus cabazitaxel in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TheraP): secondary outcomes of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J]. Lancet Oncol, 2024, 25(1): 99-107.

[18] EMMETT L, SUBRAMANIAM S, CRUMBAKER M, et al. [(177)Lu]Lu-PSMA-617 plus enzalutamid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ENZA-p):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 [J]. Lancet Oncol, 2024, 25(5): 563-71.

[19] AZAD A A, BRESSEL M, TAN H, et al. Sequential [(177)Lu]Lu-PSMA-617 and docetaxel versus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hormone-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UpFrontPSMA):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2 study [J]. Lancet Oncol, 2024, 25(10): 1267-76.

[20] EAPEN R S, BUTEAU J P, JACKSON P, et al. Administering [(177)Lu]Lu-PSMA-617 Prior to Radical Prostatectomy in Men with High-risk Localised Prostate Cancer (LuTectomy): A Single-centre, Single-arm, Phase 1/2 Study [J]. Eur Urol, 2024, 85(3): 217-26.

[21] ZANG J, WANG G, ZHAO T, et al. A phase 1 trial to determine the maximum tolerated dose and patient-specific dosimetry of [(177)Lu]Lu-LNC1003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J].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24, 51(3): 871-82.

[22] BUTEAU J P, KOSTOS L, ALIPOUR R, et al. Clinical Trial Protocol for VIOLET: A Single-Center, Phase I/II Trial Evaluation of Radioligand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with [(161)Tb]Tb-PSMA-I&T [J]. J Nucl Med, 2024, 65(8): 1231-8.

[23] Sejima, T., et al., The First Pilo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Outcom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obotic Surgeries in the Different Surgical Departments: The Penta, Tetra and Trifecta Achievements in Robotic Surgeries[J]. Yonago Acta Med, 2016. 59(2): p. 135-42.

[24] Kang, S.G., et al., Lessons learned from 12,000 robotic radical prostatectomies: Is the journey as important as the outcome?[J]. Investig Clin Urol, 2020. 61(1): p. 1-10.

[25] Guillaumier, S., et al., A Multicentre Study of 5-year Outcomes Following Focal Therapy in Treating Clinically Significant Non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J]. Eur Urol, 2018. 74(4): p. 422-429.

[26] Wang, H., et al., Extended Focal Ablation of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 With High-Frequency 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 A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 Surg, 2022. 157(8): p. 693-700.

[27] 李纪宾, 王宝华, 邹小农, et al. 前列腺癌的筛查策略现状及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专家共识 [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4, 31(04): 201-17.

[28] GIRI V N, HEGARTY S E, HYATT C, et al. Germline genetic testing for inherited prostate cancer in practice: Implications for genetic testing, precision therapy, and cascade testing [J]. Prostate, 2019, 79(4): 333-9.

[29] PAGE E C, BANCROFT E K, BROOK M N, et al. Interim Results from the IMPACT Study: Evidence for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Screening in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J]. Eur Urol, 2019, 76(6): 831-42.

[30] SEIBERT T M, GARRAWAY I P, PLYM A, et al. Genetic Risk Prediction for Prostate Cancer: Implications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J]. Eur Urol, 2023, 83(3): 241-8.

[31] HAY A. Stockholm3 tests improve prostate cancer screening [J]. Cancer, 2021, 127(23): 4328-9.

[32] LOEB S. Prostate Health Index (PHI): golden bullet or just another prostate cancer marker? [J]. Eur Urol, 2013, 63(6): 995-6; discussion 6-7.

[33] PORTER C M, SHRESTHA E, PEIFFER L B, et al. The microbiome in prostate inflammation and prostate cancer [J]. 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 2018, 21(3): 345-54.

[34] SCHNEEWEISS J, KOCH M, UMEK W. The human urinary microbiome and how it relates to urogynecology [J]. Int Urogynecol J, 2016, 27(9): 1307-12.

[35] SHRESTHA E, WHITE J R, YU S H, et al. Profiling the Urinary Microbiome in Men with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Biopsies for Prostate Cancer [J]. J Urol, 2018, 199(1): 161-71.

[36] OLIVAS A, PRICE R S. Obesity, Inflammation, and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J]. Nutr Cancer, 2021, 73(11-12): 2232-48.

[37] HAYASHI T, FUJITA K, NOJIMA S, et al. High-Fat Diet-Induced Inflammation Accelerates Prostate Cancer Growth via IL6 Signaling [J]. Clin Cancer Res, 2018, 24(17): 4309-18.

[38] 王凯歌, 谷现恩. 前列腺癌筛查的意义及规范 [J]. 中国医刊, 2023, 58(6): 581-3.

[39] CANTO E I, SLAWIN K M. Early management of prostate cancer: how to respond to an elevated PSA? [J]. Annu Rev Med, 2002, 53: 355-68.

[40] 朱蜀宁. 前列腺特异抗原定性检查和直肠指检在前列腺癌社区普查的意义研究 [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17): 1921-3.

[41] 邱亚, 王薇. 前列腺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36): 185-8.

[42] KOTHAPALLI S R, SONN G A, CHOE J W, et al. Simultaneous transrectal ultrasound and photoacoustic human prostate imaging [J]. Sci Transl Med, 2019, 11(507).

[43] 王长春, 祖拜热, 秦爽, et al. 前列腺癌超声分型与ISUP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J].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4, 16(05): 276-80.

[44] 钱国旗, 徐启中, 钱银锋. 生物标志物联合mp-MRI定量参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 44(21): 5169-72.

[45] NITTA S, TSUTSUMI M, SAKKA S, et al.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can more efficiently predict prostate cancer compared with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and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velocity [J]. Prostate Int, 2019, 7(3): 114-8.

[46]CT026 - Systemic responses to SYNC-T therapy: In situ personalized cancer vaccination with intratumoral infusion of multitarget immu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astrat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mCRPC)

[47]Nair SS, Chakravarty D, Balan S, et al. Abstract CT023: Prostate cancer in situ autovaccination with the intratumoral viral mimic poly-ICLC: making a cold tumor hot. Cancer Res. 2024;84(suppl 7):CT023.

[48]WU S, WANG Y, HONG G, et al.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 for detecting patholog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rostate cancer using whole slide images: a retrospective, multicentre, diagnostic study [J]. EClinicalMedicine, 2024, 71(102580).

技术支持:乐问医学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