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器官保护篇
2025-04-18 07:57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不同类型的控瘤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机制有何不同,如何针对性预防?

  核心观点一:化疗药通过多种途径损伤肝细胞或胆管。

  观点解读:化疗药及其代谢产物,有的直接毒害肝细胞,抑制其DNA复制等;有的伤害胆管,干扰胆汁代谢。比如异环磷酰胺等会导致肝细胞损伤,氟尿嘧啶等会造成胆管损伤。

  核心观点二:靶向药经非免疫和免疫机制损伤肝脏。

  观点解读:一方面,靶向药经肝脏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会破坏肝细胞膜等;另一方面,它还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肝脏。像芦可替尼等会激活肝炎病毒再次伤肝。

  核心观点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发免疫反应损伤肝脏。

  观点解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会增强免疫活化,使T淋巴细胞攻击正常肝组织,还会释放炎性因子损伤肝脏。比如,CTLA-4抑制剂等易造成肝损伤。

  核心观点四:控瘤中药因多种因素造成肝损伤。

  观点解读:中药成分可能抑制肝细胞功能、引发免疫损伤,或者因配伍、剂量、炮制、污染等问题伤肝。比如黄药子会抑制肝细胞DNA周期。

  核心观点五:所有药物均需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用药时密切监测肝功能,结合患者状况调整方案。使用中药时要确保质量,合理配伍并控制剂量。

  问题02: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准确判断肝脏储备功能,以制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一:运用血清生化指标初步评估肝脏损伤程度。

  观点解读:通过检测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能大体了解肝细胞有无坏死、细胞膜是否受损以及肝脏的合成、排泄功能。比如,ALT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有损伤,但这些指标不能精准预测术后肝衰,仅作初步参考。

  核心观点二:采用肝纤维化指标评估慢性肝病进展情况。

  观点解读:借助瞬时弹性扫描等技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这有助于了解慢性肝病的病情发展,判断肝脏的受损状况,对预测肝脏储备功能有重要意义,从而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核心观点三:利用综合评分系统评估肝储备功能。

  观点解读:像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ALBI评分等,综合多个指标来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和患者预后。如Child-Pugh分级为A级者肝储备功能相对较好,能承受更多类型的肝切除术,医生可据此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四:借助肝功能定量试验反映肝储备功能。

  观点解读:常用吲哚靛青绿清除试验,通过检测该染料的排泄情况,间接估计肝细胞总量,进而反映肝储备功能。例如,肝癌及肝硬化患者肝细胞量减少时,吲哚靛青绿15分钟潴留率会升高,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

  核心观点五:计算肝体积评估手术安全性。

  观点解读:术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计算肝总体积、残肝体积等指标,能判断切除肝体积是否安全。无肝病背景患者,残肝体积与总体积的比例有一定标准,可避免术后肝衰,帮助医生规划手术范围。

  问题03:肿瘤治疗过程中,如何早期识别和准确评估肾脏损伤,以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核心观点一:关注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指标。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若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或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肾脏损伤。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等,能及时发现肾脏问题,以便尽早干预。比如化疗期间,频繁监测这些指标,可尽早察觉肾脏是否受损。

  核心观点二:重视特殊检查及生物标志物。

  观点解读:血清胱抑素C、尿α1微球蛋白等特殊指标,比传统指标更敏感,能早期发现肾损伤。肾活检可明确肾脏损伤的具体病理类型。肿瘤患者在治疗中,检查这些指标,必要时做肾活检,有助于准确评估肾脏损伤程度。

  核心观点三:留意不同治疗方式的肾损伤特点。

  观点解读:手术、化疗、放疗等不同治疗手段,对肾脏损伤的表现和机制不同。如化疗药顺铂易致肾小管损伤,放疗可能引发放射性肾病。了解这些特点,能有针对性地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肾脏状况,及时发现损伤迹象。

  核心观点四:评估患者基础状况与风险因素。

  观点解读: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基础等,会影响肾脏对肿瘤治疗的耐受性。存在这些风险因素时,肾脏更易受损。提前评估,能在治疗时调整方案,降低肾损伤风险,比如为糖尿病患者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

  核心观点五:关注肿瘤相关并发症引发的肾损伤。

  观点解读:肿瘤溶解综合征、高钙血症等并发症会损害肾脏。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避免肾脏进一步受损。例如,及时处理肿瘤溶解综合征,能防止其引发的急性肾损伤。

  问题04:针对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肾脏保护的策略和重点有哪些差异?

  核心观点一:实体瘤患者关注手术及并发症肾损伤。

  观点解读:实体瘤患者手术可能直接损伤肾脏,术后还可能因梗阻、感染等并发症影响肾功能。比如肾癌手术会切除部分肾组织,膀胱癌术后可能出现输尿管梗阻。所以要做好术前评估,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来保护肾脏。

  核心观点二:血液肿瘤患者重视原发病治疗及肾浸润。

  观点解读: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癌细胞可能浸润肾脏。积极治疗原发病,能减少癌细胞对肾脏的侵害。比如,白血病缓解后,部分肾功能可逆转。同时,要关注肾浸润相关症状,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肾脏损伤。

  核心观点三:妇科肿瘤患者聚焦肾损伤的不同病因。

  观点解读:妇科肿瘤患者肾损伤有肾前性、肾性、肾后性等不同病因。像卵巢肿瘤压迫输尿管会引起肾后性损伤,高钙血症会导致肾前性损伤。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如解除梗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以保护肾脏。

  核心观点四: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关注激素影响。

  观点解读:神经内分泌肿瘤会分泌活性物质影响肾功能,像嗜铬细胞瘤分泌过多儿茶酚胺会导致高血压,进而损伤肾脏。治疗时要积极处理原发病,控制激素分泌,预防和纠正内环境紊乱,降低对肾脏的损害。

  核心观点五:胸部及腹部肿瘤患者留意治疗相关肾损伤。

  观点解读:胸部及腹部肿瘤患者在放化疗、靶向治疗等过程中易出现肾损伤。例如胸部肿瘤放疗可能引发放射性肾病,腹部肿瘤化疗药物可能损害肾脏。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肾功能,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或减轻肾损伤。

  问题05:肿瘤治疗中怎样预防胃肠损伤?

  核心观点一:关注治疗药物副作用并合理用药。

  观点解读:化疗、靶向、免疫等治疗药物会伤胃肠。要了解药物副作用,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药、调整剂量,像化疗药顺铂肾毒性大,会调整使用方式,并密切监测,以此降低胃肠损伤风险。

  核心观点二:重视手术操作及围术期管理。

  观点解读:手术可能损伤胃肠,术中应精细操作,减少对胃肠组织的牵拉、破坏。围术期要关注患者的营养、水电解质平衡,像腹部手术前后合理安排饮食,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可保护胃肠功能。

  核心观点三:调节肠道微生态预防胃肠损伤。

  观点解读:肿瘤及治疗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可补充益生菌、益生元来调节。比如吃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或服用益生菌制剂,能改善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预防因微生态失衡引发的胃肠损伤。

  核心观点四:关注患者基础疾病与身体状况。

  观点解读: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会增加胃肠损伤风险。治疗前要评估身体状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控制好血糖、血压,能让胃肠在肿瘤治疗时更耐受,降低损伤可能性。

  问题06:哪些指标能有效监测胃肠损伤?

  核心观点一:血液指标可反映胃肠损伤情况。

  观点解读:血浆瓜氨酸能反映小肠损伤,但肾衰时不准。化疗、放疗患者的促炎性因子如TNF-α、IL-8水平,以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和回肠胆酸结合蛋白,也能提示肠上皮细胞是否受损,辅助判断胃肠损伤。

  核心观点二:粪便指标有助于监测肠道炎症。

  观点解读:粪便中的钙卫蛋白和钙粒蛋白是肠道炎症的潜在标志物,可用于监测放射性肠炎。不过,化疗性黏膜炎患者因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太适用。通过检测这些指标,能及时发现肠道炎症相关的胃肠损伤。

  核心观点三:呼气实验可评估小肠功能状态。

  观点解读:蔗糖呼气实验能反映小肠消化酶和肠上皮细胞的情况。如果肠道受损,呼气中的13CO2量会减少。虽然其诊断准确性还需进一步验证,但可作为监测小肠功能、判断胃肠是否损伤的一种辅助方法。

  问题07:针对不同类型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血管损伤,有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核心观点一:化疗时针对不同药物采取不同措施。

  观点解读:蒽环类药物可限制累积剂量、选脂质体剂型并使用心脏保护药,如右雷佐生。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前评估风险,控制危险因素,必要时换药,以此降低化疗导致的心血管损伤风险。

  核心观点二:靶向治疗中依药物特性防控。

  观点解读:抗HER2靶向药治疗前评估风险,治疗中监测心功能。VEGF/VEGFR抑制剂治疗前控制血压,治疗中监测血压、心功能等指标。根据不同靶向药的心血管毒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监测。

  核心观点三:免疫治疗注重监测与及时干预。

  观点解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前要全面检查,治疗中按阶段监测心脏情况。一旦怀疑心肌炎,需及时评估处理,根据病情使用激素等药物。早期发现并干预,能减少免疫治疗引发的心血管严重损伤。

  核心观点四:放疗依靠技术与控制剂量防护。

  观点解读:采用现代放疗技术,如呼吸门控、质子调强放疗等,减少心脏受照剂量。对于高危患者,严格控制心脏剂量,同时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降低放疗对心脏的损害。

  核心观点五:多手段应对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

  观点解读:术前综合评估患者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合并ACS患者优先血运重建,调整手术时机。围手术期合理管理心律失常、抗凝等问题,保障患者心血管安全。

  问题08:不同类型肿瘤及其治疗方式导致胰腺损伤的机制有何差异,怎样针对性预防?

  核心观点一:不同肿瘤转移致胰腺损伤机制不同。

  观点解读:肺癌多经血行转移,肠癌转移机制有多种假说。转移灶压迫胰管、影响血供等会损伤胰腺。

  核心观点二:化疗药物致胰腺损伤机制多样。

  观点解读:化疗药可通过直接毒性、过敏反应等损伤胰腺。如L-天冬酰胺酶抑制蛋白质合成,5-氟尿嘧啶可能引发高甘油三酯血症。

  核心观点三:放疗对胰腺损伤因部位和剂量而异。

  观点解读:肠道肿瘤放疗中,十二指肠肿瘤对胰腺影响大,脾曲结肠癌增加糖尿病风险。放疗剂量大时,会破坏胰腺细胞,影响其功能。

  核心观点四:免疫治疗损伤胰腺与免疫失衡有关。

  观点解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会干扰胰腺免疫平衡,导致局部免疫失调。比如抗PD-1/PD-L1药物可能引发胰腺炎。

  核心观点五:化疗需优选低毒药物并监测胰酶,放疗要精准控量避让胰腺,免疫治疗需治疗前评估+治疗期淀粉酶/脂肪酶动态监测,同时,所有癌症患者均应定期筛查腹部症状以实现转移灶早诊早治。

  问题09:如何通过早期诊断和监测手段,及时发现肿瘤患者的胰腺损伤并进行有效干预?

  核心观点一:关注临床表现及时察觉异常。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若出现腹痛、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是胰腺受损。像肺癌转移至胰腺,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出现相应症状。患者和家属要留意这些表现,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一步检查诊断。

  核心观点二:借助实验室检查发现胰腺损伤。

  观点解读:通过检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能判断胰腺是否受损。比如急性胰腺炎时,这些指标会升高。定期检查这些项目,可在早期发现胰腺损伤迹象,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核心观点三:利用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

  观点解读: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查看胰腺形态、结构。如CT能发现胰腺占位、胰管扩张等问题,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肿瘤转移或其他损伤。对肿瘤患者而言,定期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胰腺异常。

  核心观点四:依据内镜检查明确损伤性质。

  观点解读:内镜超声(EUS)、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等内镜检查,可深入观察胰腺及胰胆管情况。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还能获取组织样本,明确损伤性质。在其他检查难以确诊时,内镜检查能提供关键诊断依据。

  问题10:如何早期识别肿瘤患者的神经损伤风险,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预防神经损伤发生?

  核心观点一:关注临床症状识别神经损伤风险。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若出现头痛、癫痫、肢体无力等症状,可能存在神经损伤。像脑转移瘤患者常出现头痛、精神状态改变等。要留意这些症状,一旦发现,及时就医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风险。

  核心观点二:借助检查手段早期发现神经损伤。

  观点解读:通过临床评估、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等检查,能早期发现神经损伤。比如MRI可查看脑部转移情况,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能判断周围神经病变。定期进行这些检查,有助于在早期发现神经损伤的迹象,以便尽早干预。

  核心观点三:谨慎选择治疗方式预防神经损伤。

  观点解读:在肿瘤治疗时,要考虑治疗方式对神经的影响。如化疗药物可能损伤神经,应根据患者情况谨慎选择。尽量选用神经毒性小的药物,或调整用药剂量、方式,降低神经损伤风险。

  核心观点四:重视放疗细节减少神经损伤。

  观点解读:放疗时精确规划照射区域和剂量,可减少对神经的损伤。比如明确脊髓等关键部位的剂量限制,保护海马区等。采用先进的放疗技术,能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神经组织的伤害。

  核心观点五:加强监测与随访预防神经损伤。

  观点解读: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密切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尤其对放疗、化疗患者,关注其症状变化。一旦发现神经损伤相关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治疗,预防损伤加重。

  问题11:针对不同类型肿瘤治疗引发的神经损伤,怎样制订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核心观点一:依据损伤类型选择药物治疗。

  观点解读:不同肿瘤治疗引发的神经损伤,用药不同。如化疗致神经损伤,可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免疫治疗相关损伤,依等级使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医生会根据损伤类型和病情选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核心观点二:利用物理治疗辅助神经恢复。

  观点解读: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组织氧分压,激发细胞及血管修复机制,对放射性脑损伤等有帮助。针灸、电刺激等传统康复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护神经功能,辅助神经损伤恢复。

  核心观点三:手术治疗解除神经压迫。

  观点解读:对于因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的损伤,如脊柱转移癌压迫脊髓,可进行手术减压。通过手术固定和减压,缓解疼痛,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核心观点四:调整治疗方案减轻损伤。

  观点解读:若肿瘤治疗引发神经损伤,需调整方案。比如化疗药导致神经损伤,可暂停或换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肿瘤治疗和神经保护,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减轻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

  核心观点五:关注精神心理辅助神经康复。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神经损伤常伴精神心理问题,会影响康复。如焦虑、抑郁等。通过心理治疗、药物干预改善精神状态,能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心理层面辅助神经功能恢复。

  问题12:临床上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治疗肿瘤及肿瘤治疗导致的血液系统损害?

  核心观点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观点解读:肿瘤及治疗导致血液系统损害原因多样,如肿瘤浸润、药物副作用等。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像肿瘤相关性贫血,若是缺铁导致就补铁;若是肿瘤侵犯骨髓,就治疗肿瘤本身,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核心观点二:使用药物提升血细胞数量。

  观点解读:当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等情况时,可使用相应药物提升

  血细胞数量。比如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提升白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提升红细胞,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提升血小板,以此改善血液系统状况。

  核心观点三:进行成分输血支持治疗。

  观点解读:对于严重贫血、血小板极低等情况,成分输血能快速缓解症状。比如血红蛋白低于一定标准的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计数过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输注血小板,维持身体正常功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核心观点四:采用抗凝等治疗改善凝血异常。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常出现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血栓,补充凝血因子治疗凝血因子缺乏,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和血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核心观点五:重视原发病治疗。

  观点解读:血液系统损害很多时候由肿瘤本身引起,积极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比如白血病患者通过化疗杀灭白血病细胞,病情缓解后,血液系统异常情况也可能随之改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问题13:如何综合防治肿瘤及肿瘤治疗过程中对肺脏造成的各类损伤?

  核心观点一:针对肿瘤相关肺部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免疫力低,易肺部感染。要先评估感染风险,通过经验性抗菌治疗覆盖常见病原体,同时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原体后进行目标治疗,还可使用免疫调节剂纠正免疫低下,以此控制感染。

  核心观点二:对肿瘤合并肺栓塞采取多方式治疗。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易发生肺栓塞,确诊后需根据危险分层治疗。高危患者要及时进行血液动力学和呼吸支持、抗凝及再灌注治疗;中低危患者以抗凝治疗为主。还可通过吸氧、镇静等一般治疗和手术介入治疗,恢复肺动脉血流,预防栓塞再发。

  核心观点三:处理肿瘤致气道阻塞及瘘管问题。

  观点解读:对于肿瘤导致的气道狭窄,可通过热消融、冷消融等介入疗法缓解;针对消化道-气道瘘,良性的可手术,恶性的多采用介入和保守治疗。如放置支架封堵瘘口,配合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四:积极治疗肿瘤相关呼吸衰竭。

  观点解读:肿瘤合并呼吸衰竭时,要通畅呼吸道,如进行手术、内镜治疗或气管插管等。同时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治疗病因和并发症,像肿瘤所致支气管狭窄就需控瘤治疗,还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

  核心观点五:应对控瘤治疗引发的肺损伤。

  观点解读:手术、放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都可能损伤肺脏。发生损伤后,要根据不同情况治疗,如手术相关肺损伤可进行氧疗、机械通气;放疗相关肺损伤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化疗相关肺损伤可采用类固醇类激素和抗纤维化治疗等。

  问题14:如何综合防治肿瘤及肿瘤治疗引发的内分泌代谢系统损伤?

  核心观点一:针对不同类型糖代谢紊乱进行分层管理。

  观点解读:肿瘤合并高血糖、肿瘤相关高血糖和肿瘤治疗相关性高血糖情况不同。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手术、放化疗方案等,制订严格、一般或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法,同时注重筛查与随访管理。

  核心观点二:关注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筛查与治疗。

  观点解读:甲状腺功能紊乱与肿瘤相互影响。要筛查肿瘤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对于放疗、化疗等导致的甲功异常,如甲减、甲亢等,需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像甲减补充甲状腺激素,甲亢进行抗甲状腺治疗等。

  核心观点三:重视垂体功能减退症的防治。

  观点解读:鞍区肿瘤及相关治疗可能引发垂体功能减退症。应早诊早治,通过评估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来诊断,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多种激素缺乏时注意替代顺序,同时要预防垂体危象,加强随访。

  核心观点四:应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损伤。

  观点解读:多种肿瘤治疗方式会损伤肾上腺皮质功能。通过症状和检查诊断后,对于肾上腺危象需紧急治疗,日常进行长期GC替代疗法,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同时做好患者教育和管理。

  核心观点五:防治性腺和乳腺功能紊乱。

  观点解读:肿瘤及治疗会影响性腺和乳腺功能。对于女性,可通过手术、药物等保护卵巢功能,根据情况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对于男性,治疗相关肿瘤并关注治疗对性腺的影响,如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核心观点六:干预肿瘤相关性骨代谢紊乱。

  观点解读:肿瘤会导致多种骨代谢问题。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预防,对于已发生的骨代谢紊乱,如骨质疏松、高钙血症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放疗、手术等治疗方式,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