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营养疗法篇
2025-04-16 14:51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如何根据不同肿瘤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营养预防方案,以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

  核心观点一:全面、动态评估患者营养状态及生活习惯。

  观点解读:制订营养方案前,需系统评估患者的身体指标(如体重、肌肉量)、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等。例如长期吃素的肠癌患者,需额外补充蛋白质及必需脂肪酸。

  核心观点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营养预防方案,要按不同部位肿瘤影响的相应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个性化搭配三大营养素比例,建立动态营养监测机制,同时,营养教育要兼顾心理与实操。

  观点解读:不同癌症患者需要针对性饮食,例如,胃癌患者强调“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咽喉癌患者吞咽困难,可把鱼肉蛋打碎成慕斯状;胆胰疾病应调整脂类比例。除食物形态适宜外,还要根据肿瘤类型识别特异性代谢特征,指导食物品种选择。并非所有患者都需高蛋白饮食。化疗期患者若肾功能异常,要控制蛋白质总量;糖尿病患者即使患癌,仍需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选用全谷物等低升糖主食,并增加优质脂肪比例;肺癌患者要多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帮助对抗癌细胞产生的有害物质。治疗不同阶段需求不同。放疗初期可能食欲正常,但随着疗程进行常出现味觉改变,此时需每周评估,及时将普通牛奶替换为乳清蛋白粉;术后恢复期要检测白蛋白指标,若持续下降,需加用肠内营养剂。手把手教家属制作营养餐比单纯说教更有效,同时要疏导患者情绪,例如,当患者因口腔溃疡拒食时,应指导用吸管小口喝营养液,而非强迫进食。

  问题02:在肿瘤预防阶段,怎样通过营养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营养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主动采取合理的饮食和营养干预措施?

  核心观点:开展个性化营养咨询指导膳食结构,多渠道普及营养与肿瘤风险知识,家庭协同制订健康食谱,定期跟踪反馈饮食改善情况,发布权威营养资讯增强信任感。

  观点解读:针对不同患者的健康状况、饮食习惯,制订专属营养方案,比如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降低肿瘤风险,同时兼顾患者口味偏好,提升依从性。通过讲座、线上课程、宣传手册等方式,用通俗语言讲解高糖高脂饮食的危害、健康饮食的益处,重点强调科学证据,例如高糖饮食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等,帮助家属理解营养干预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参与营养教育,学习如何搭配食材、控制油盐用量,并提供简单易做的食谱,例如用蒸煮烹饪方式代替油炸,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让患者吃得习惯,形成家庭共同监督的氛围。设立营养目标打卡或记录系统,定期评估患者饮食调整效果,例如每周记录蔬菜摄入量,医生根据进展给予鼓励或调整建议,同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克服改变习惯的困难。通过医院官网、社交媒体发布最新营养干预预防肿瘤的研究,用数据说明健康饮食的防癌效果,例如展示“地中海饮食降低肠癌风险”的研究结论,增强患者及家属对科学指导的信任。

  问题03:从公共卫生角度出发,如何在社区和医疗机构推广肿瘤营养预防知识,提高整体人群对肿瘤营养问题的重视程度?

  核心观点一:多渠道开展肿瘤营养健康教育。

  观点解读:通过社区讲座、宣传手册、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等大众容易接触的方式,向居民普及科学防癌饮食知识,比如多吃蔬果、少吃加工肉制品等。这种持续宣传能帮助更多人了解营养与癌症的关系,主动调整饮食习惯。

  核心观点二:强化医务人员营养干预能力。

  观点解读:对社区医生、护士开展肿瘤营养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如何评估居民营养风险,比如体重骤降、长期挑食等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例如补充蛋白质或调整饮食结构,从而更早发现和解决隐患。

  核心观点三:建立高危人群营养筛查机制。

  观点解读: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或体检中心增加营养筛查项目,重点针对有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等高风险人群。通过简单问卷或体检测评,及时发现营养不良或饮食不当问题,并提供干预方案,降低发病风险。

  核心观点四:搭建多机构协作服务网络。

  观点解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益组织联合行动,例如医院提供专业指导,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公益组织资助健康食品包。多方合作能覆盖更多人群,确保营养干预措施落地见效。

  问题04:对于具有肿瘤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营养干预在预防肿瘤发生和营养不良方面能发挥哪些作用?如何进行精准的营养指导?

  核心观点一:营养干预可以调节代谢平衡,降低肿瘤风险;增强免疫力,降低慢性炎症水平,抑制癌变;改善肠道菌群,防消化道肿瘤;控制体重,减少肥胖致癌风险。

  观点解读:通过合理搭配饮食,如控制糖分摄入,保持血糖血脂稳定,减少代谢异常导致的细胞癌变风险,比如多吃全谷物和蔬菜、少吃精制糖和高脂食物。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硒等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减少损伤;柑橘类水果、坚果和鱼类富含这些营养素,可增强免疫系统对异常细胞的识别清除能力;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有益于慢性炎症水平的降低。膳食纤维促进益生菌繁殖,抑制有害菌,维持肠道屏障功能;燕麦、豆类和果蔬可降低肠癌风险,同时缓解便秘等消化问题。肥胖会导致激素紊乱和慢性炎症,增加乳腺癌、肝癌等风险,应该通过均衡饮食和运动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过度消瘦或超重,并注意维持肌肉,减少肌肉流失。

  核心观点二:营养干预可通过基因结合营养评估,定制饮食方案,并长期跟踪调整,全家参与落实。

  观点解读:通过基因检测发现遗传缺陷(如BRCA突变),针对性调整饮食。例如,高风险人群需少吃加工红肉,增加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定期检查营养指标,根据体重变化、体检结果等优化食谱。家庭成员共同学习健康烹饪方法,互相监督饮食习惯,提升干预效果。

  问题05:目前常用的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肿瘤类型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如何?是否有更精准的筛查方法有待开发?

  核心观点一:NRS2002适合住院成人,对老年患者不够敏感。

  观点解读:NRS2002是住院成年肿瘤患者常用的营养筛查工具,能快速评估营养风险。但老年人因代谢特点不同,单独使用可能漏诊,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核心观点二:MUST适用成人,儿童青少年需谨慎使用。

  观点解读:MUST通过体重、饮食等指标评估成人营养风险,操作简单。但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体重变化规律与成人不同,直接套用可能误判风险。

  核心观点三:PG-SGA专为肿瘤患者设计,需专业人员耗时评估。

  观点解读:PG-SGA能全面评估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适用各类癌症,但需要医生详细问诊、查体并评分,完成需30分钟以上,基层医院推广难度大。

  核心观点四:现有工具存在个体差异,新技术可提高精准度。

  观点解读:当前筛查工具无法满足所有患者需求。未来可能通过血液检测指标、基因分析预测营养代谢特点,结合AI智能评估,制订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肿瘤患者自我营养风险筛查可以采用营养筛查工具AIWW。

  问题06:如何将营养筛查与肿瘤早期诊断相结合,以便实现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为后续的抗肿瘤治疗争取时间?

  核心观点一:首次就诊即开展标准化营养筛查。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第一次看病时,医生会同步使用国际通用的营养评分表(如NRS2002),结合问诊和查体快速判断营养状况,就像量血压一样常规操作。这种早期筛查能及时发现风险,避免营养不良影响后续治疗。

  核心观点二:肿瘤验血时同步检测营养指标。

  观点解读:患者抽血查肿瘤标志物时,会同时检测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相关指标。就像通过血常规看贫血一样,这些指标能反映身体蛋白质储备,帮助发现“隐形”的营养不良,比单纯称体重更精准。

  核心观点三:肿瘤影像检查评估肌肉脂肪变化。

  观点解读:做CT或MRI检查肿瘤时,医生会分析影像中肌肉量和脂肪分布情况。比如发现肌肉明显减少(类似“皮包骨”的状态),说明存在营养消耗,这种影像评估能发现肉眼看不出的营养问题。

  核心观点四:多学科团队快速启动营养支持。

  观点解读:肿瘤科医生、营养师和护士组成治疗小组,在确诊肿瘤的同时制订营养方案。就像打仗需要后勤保障,早期营养干预能帮助患者储备体能,更好承受手术、化疗等治疗带来的消耗。

  核心观点五:营养不良表现纳入诊断评估体系。

  观点解读:医生在判断肿瘤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时,会把肌肉减少、体重下降等营养指标作为重要参考。就像评估房屋结构要检查承重墙,评估肿瘤患者必须关注营养基础是否稳固。

  核心观点六:将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纳入肿瘤的早诊早筛体系。

  观点解读:目前很多早期肿瘤患者症状不典型,往往通过体检或肿瘤早筛被发现或诊断。而营养不良有可能先于肿瘤其他相关症状表现出来。因此,将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纳入肿瘤的早诊早筛体系,不仅利于早期发现营养不良,而且有助于肿瘤本身的早发现与早诊断。

  问题07: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营养筛查时,如何确保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核心观点一:优化资源配置,推广便携筛查工具及信息化手段。

  观点解读:针对基层设备人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建议使用便携、低成本的筛查工具(如简易量表)代替昂贵的设备,同时借助手机APP或线上平台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这样不仅能减少资源消耗,还能显著提升筛查效率,使更多基层单位能够顺利开展营养筛查工作。

  核心观点二:加强基层医护人员营养筛查技能培训。

  观点解读: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筛查效果。因此,需要定期组织线下实操培训,并辅以线上课程学习,确保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筛查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结果解读。培训内容应简明实用,例如通过模拟常见病例操作,使基层医生能够轻松理解、学会并应用所学知识。

  核心观点三:强化患者教育,提升筛查参与意愿。

  观点解读:患者的配合是筛查工作成功的关键。为了提升患者的参与意愿,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漫画手册、短视频等形式,向患者解释营养筛查的重要性。强调筛查能够及时发现饮食问题,预防营养不良导致的恢复慢、费用高等问题,从而增强患者的筛查意识,使他们愿意主动配合检查。

  核心观点四:将筛查融入诊疗流程,制订标准化操作。

  观点解读:将营养筛查融入日常诊疗流程,可以确保筛查工作的有序进行。例如,在患者挂号时发放筛查表,让他们在候诊时自主填写;或者在医生问诊时增加几个营养相关问题(如体重变化、进食量等)。同时,制订统一操作手册,明确筛查时机和步骤,避免因流程混乱增加医护人员负担。

  核心观点五:多措并举建立营养筛查长效机制。

  观点解读:为确保营养筛查工作的持续开展,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比如,组建区域专家团队定期指导,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筛查能力;搭建基层与上级医院转诊通道,形成筛查、干预、治疗的完整闭环,确保这项工作能够可持续开展。

  问题08:对于无症状的肿瘤患者,定期进行营养筛查的合理频率是多少?怎样平衡筛查成本与收益?

  核心观点一:无症状肿瘤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营养筛查。

  观点解读:建议3~6个月筛查一次,既能及时发现因肿瘤消耗或治疗导致的营养问题,又避免过度频繁检查带来的经济负担。这个间隔基于多数患者病情进展速度制订,既能保护健康又不浪费资源。

  核心观点二:按风险分层调整筛查频率。

  观点解读:老年人、接受高强度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或既往营养不良史者等低风险患者可适当延长间隔(如6个月)。通过个性化评估,让高危人群获得更密集监测,低危人群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降低成本。

  核心观点三:选用经济高效筛查工具降低成本。

  观点解读:推荐使用NRS2002、MUST等量表,这些工具只需简单问答和体重测量,3~5分钟就能完成,准确率较高。相比血液检测等复杂方法,既节省时间又降低医疗费用,适合大规模筛查使用。

  问题09: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营养评估方法,更准确地判断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为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核心观点一:PG-SGA工具全面评估营养及代谢状态。

  观点解读:PG-SGA通过体重变化、饮食摄入、症状影响、疾病情况等综合评分,帮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营养问题。例如,化疗患者若体重骤降、进食困难,评分会升高,提示急需营养干预。

  核心观点二:体测结合血液指标判断营养缺失。

  观点解读:定期测量体重、BMI、上臂围等数据,若明显下降,说明肌肉和脂肪储备不足。同时抽血查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数值过低表明蛋白质缺乏或存在炎症,需加强营养补充。

  核心观点三:功能测试和影像学客观量化肌肉消耗。

  观点解读:握力差、步行能力弱提示肌肉功能下降。通过CT扫描腰部肌肉面积,能精确发现肌肉减少症。例如,肺癌患者若CT显示肌肉严重流失,需针对性补充蛋白质和运动康复。

  核心观点四:患者膳食摄入自评表快速识别营养风险。

  观点解读:患者使用膳食摄入自评表等,结合NRS-2002等工具评分,可快速筛选高风险人群。例如,胃癌患者膳食摄入评分越低,则越需要优先干预。

  核心观点五:动态监测确保营养方案及时调整。

  观点解读:肿瘤治疗期间,患者营养状态可能快速变化。例如,放疗后出现严重口腔溃疡时,需每周复查营养指标,调整肠内营养或静脉输液方案,避免营养不良加重。

  问题10:对于存在多种并发症的肿瘤患者,如何在营养诊断中全面考虑各因素的相互影响,避免漏诊和误诊?

  核心观点一:全面采集病史及饮食信息。

  观点解读:详细记录患者肿瘤类型、治疗过程、并发症情况,以及饮食习惯、体重变化和消化功能等,帮助医生全面判断营养问题根源,减少因信息不全导致的误诊。

  核心观点二:标准化工具结合实验室检查。

  观点解读:使用NRS-2002、PG-SGA、GLIM等量表进行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及诊断,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炎症指标等,双重验证营养状态,避免仅凭单一指标误判。

  核心观点三:多学科协作评估并发症影响。

  观点解读:营养科、肿瘤科、护理团队共同参与,分析并发症间的相互作用(如糖尿病与肾病对营养代谢的影响),制订更精准的营养方案。

  核心观点四:动态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观点解读:定期复评营养状况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尤其对病情复杂的患者缩短监测间隔,根据变化及时调整干预措施,防止漏诊潜在问题。

  核心观点五:个体化营养干预策略。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并发症特点(如糖尿病需控糖、肾病需限蛋白)制订个性化营养方案,避免一刀切,提升治疗安全性和效果。

  问题11:在营养诊断过程中,如何提高对肿瘤患者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检测和评估能力,以满足患者的特殊营养需求?

  核心观点一:全面采集饮食、病史及用药信息。

  观点解读:通过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手术史和用药情况(如长期用抑酸药可能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分析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的因素。例如,胃切除患者容易缺铁,化疗药物可能消耗叶酸,需针对性加强监测和干预。

  核心观点二:体格检查识别早期缺乏体征。

  观点解读:观察皮肤干燥、脱发、指甲变脆或口腔溃疡等表现,这些可能是缺铁、锌或B族维生素的征兆。早期发现这些变化,可及时调整饮食或补充营养素,避免病情恶化。

  核心观点三:定期检测血液和尿液营养素水平,结合炎症标志物和功能检测。

  观点解读:除常规血清维生素D、铁、锌检测外,需同步检测CRP、IL-6等炎症指标以排除假性正常/异常值(如炎症状态下铁蛋白升高可能掩盖缺铁)。对使用奥沙利铂的患者,应监测红细胞内镁而非仅血清镁。采用质谱分析(LC-MS/MS)提高脂溶性维生素检测准确性。肾功能不全者需评估活性维生素D(1,25-(OH)2D3)水平,而非总维生素D。

  核心观点四:应用肿瘤特异性营养筛查工具。

  观点解读:联合NRS-2002与PG-SGA工具,重点关注治疗相关症状(如口腔溃疡、腹泻)对营养素吸收的影响。对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额外筛查与药物相关的营养素缺乏(如抗EGFR药物需监测血镁)。

  核心观点五:制订个体化营养评估方案。

  观点解读:根据肿瘤位置(如肠癌患者易缺镁)和治疗方式(如靶向药可能引起低钾)调整评估重点。例如,化疗期间患者食欲差,需额外关注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是否达标。

  核心观点六:动态监测并调整营养方案。

  观点解读:治疗过程中,患者营养需求会变化。例如,化疗后呕吐导致进食减少,需定期复查营养素指标,及时调整补充剂量或方式,确保营养供给始终匹配身体需求。

  问题12:如何加强临床医生与营养师之间的协作,提高营养诊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使诊断结果更好地指导治疗?

  核心观点一:组建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

  观点解读:让临床医生和营养师共同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通过定期讨论确保营养干预与肿瘤治疗目标一致。例如,化疗期间患者需要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时,双方协作能快速制订个性化饮食方案,避免营养不足影响疗效。

  核心观点二:统一标准化营养评估流程。

  观点解读:使用国际通用的营养筛查工具(如NRS-2002)进行系统评估,由营养师出具专业报告并同步给主治医生。就像体检报告中的血常规指标,标准化的营养数据能帮助医生更精准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补充营养制剂或调整药物剂量。

  核心观点三:搭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观点解读:建立统一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和营养师可实时查看患者的体重变化、血检指标等关键数据。例如当患者白蛋白水平持续下降时,营养师能立即介入调整肠内营养方案,医生也能同步调整利尿剂用量,避免信息滞后导致的治疗延误。

  核心观点四:开展跨专业培训促进理解。

  观点解读:采用多学科圆桌会形式,在MDT讨论之外,进行系统的跨专业学术交流;定期组织医生学习营养支持对伤口愈合、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同时让营养师了解化疗药物的消化道反应特点。就像飞行员和塔台需要熟悉彼此的工作流程,这种培训能减少“患者需要低脂饮食却开出脂溶性维生素”等矛盾方案。

  核心观点五:明确双方职责分工边界。

  观点解读:医生负责制订抗肿瘤治疗总体策略,营养师专注设计饮食方案并监测执行效果。例如在放疗期间,医生把控治疗进度,营养师针对性补充谷氨酰胺缓解口腔黏膜炎,双方各展所长又相互配合,避免重复工作或责任推诿。同时,建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定期分析数据并优化流程。

  问题13:如何依据肿瘤患者的营养诊断结果和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宜的营养治疗方式和营养制剂,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一:先评估营养状态,再决定营养支持方式。

  观点解读:通过专业工具(如PG-SGA)评估患者是否营养不良及严重程度。若患者无法正常进食或严重营养不良,才需要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这就像先体检再开药方,避免盲目补充。

  核心观点二:胃肠能用选肠内,功能障碍用肠外。

  观点解读:胃肠道功能正常时,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如鼻饲、营养液),符合生理且保护肠道。若胃肠无法工作(如肠梗阻),才用静脉输注的肠外营养,但长期使用可能增加感染或肝损伤风险。即便胃肠道功能正常,当肠内营养补充不足,不能满足机体能量需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

  核心观点三:选营养剂要看基础病,量身定制效果佳。

  观点解读:肠内营养剂分标准型、疾病专用型等,如糖尿病患者选低糖配方。肠外营养需按患者代谢需求、脏器功能配比葡萄糖、脂肪乳等成分,避免“一刀切”导致营养失衡、脏器功能损伤。

  核心观点四:动态监测指标,及时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治疗期间注意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如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注意测量体重变化,监测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离子等指标,观察体力是否恢复。就像导航需实时定位,根据身体反馈调整营养剂类型或输注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问题14: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放化疗期间,如何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变化及时调整营养治疗方案,减轻治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核心观点一:动态评估结合个性化营养干预。

  观点解读: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查患者体重、饮食量等指标,用专业工具评估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和治疗阶段,量身定制饮食方案,如需人工营养优先选择肠内营养(如口服营养补充剂)或联合肠外营养(如静脉输液),避免“一刀切”的营养补充。

  核心观点二:精准补充能量与蛋白质。

  观点解读:按照患者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提供25~30千卡/千克的热量和1.2~2克/千克的蛋白质。尤其在放化疗期间,适当增加蛋白质比例,帮助被损伤的细胞组织修复再生,就像给身体“加满优质燃料”。

  核心观点三:针对性补充特殊营养素。

  观点解读:补充鱼油中的ω-3脂肪酸、谷氨酰胺等“修复型营养”,能增强免疫力、减轻炎症。针对恶心、腹泻等副作用,选择预消化蛋白配方或低膳食纤维饮食,类似给肠胃“减负套餐”,既保证营养又减少刺激。

  核心观点四:同步缓解治疗副作用。

  观点解读:出现口腔溃疡时推荐温凉流食,避免酸辣食物;出现恶心呕吐时改为少量多餐;便秘或腹泻时调整膳食纤维,建议加点粗粮果蔬。如同为不同症状“对症开方”,用饮食调整配合药物,帮助患者吃得下、吸收好。

  核心观点五:全程监测及时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每周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像定期“营养体检”一样追踪效果。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灵活调整营养补充方式,例如从肠外营养逐渐过渡肠内营养再到自主进食,避免营养不足或过量。营养补给刚刚好,不多不少刚刚妙。

  核心观点六:医患协作强化营养管理。

  观点解读:通过系统化健康教育和周期性定期随访追踪,让患者及家属掌握简单营养知识,例如记录饮食日记、识别营养不良信号。医患双方共同参与营养方案制订,构筑起动态优化、全程护航的形成持续改善的“营养保护盾”。

  问题15: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肿瘤患者,如何在保证营养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实惠且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可及性?

  核心观点一:优先选择天然食物,更有性价比。

  观点解读: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实惠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例如,建议患者多吃全谷物、应季蔬菜、应季水果等价格低但营养丰富的食物,搭配鸡蛋、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食物,既保证营养又降低经济成本。比如用杂粮饭替代白米饭,用豆制品替代部分肉类,鱼类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控制饮食成本。

  核心观点二:合理选用平价营养补充剂。

  观点解读:当日常饮食摄入不够或者无法正常经口进食时,在强调“天然食物优先”原则的前提下,可选择基础型肠内营养制剂(如无糖型全营养配方),其价格或比进口品牌低30%~50%,且同样能补充因饮食摄入不足导致的能量缺口和蛋白质缺口。优先选择医院医师或临床营养师推荐的正规国产产品,不要根据网络信息、广告植入等渠道盲目购买避免高价保健品甚至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

  核心观点三:制订个性化经济饮食方案。

  观点解读: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能力调整食谱和烹饪方法。例如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时,用破壁机把鱼肉蔬菜打成糊,在仅改变了食物性状的情况下,既易吞咽、易烹饪,又比购买肠内营养制剂便宜。

  核心观点四:善用公共营养支持资源。

  观点解读:很多医院有针对困难患者的免费营养门诊,或者在每年的“全民营养周”等活动中开展大型义诊。许多城镇的部分社区或有爱心厨房提供低价营养餐。例如某公益项目每月为肿瘤患者发放鸡蛋、奶粉等基础营养包,可减少一定的食品支出。自己或家人学会使用手机软件中的营养类APP,可协助记录每天饮食并分析一日三餐摄入的营养成分,提醒可能出现的营养风险或不足,方便便捷。

  核心观点五:加强营养知识科普教育。

  观点解读:教患者用“颜色搭配法”选择烹饪食材:每天吃红(番茄)、黄(南瓜和胡萝卜)、绿(青菜)、白(豆腐和白萝卜)、黑(黑米和黑木耳)5种颜色食物,不同颜色的食物通常含有不同的营养素。通过多样化颜色的食材搭配,可以更全面地摄入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从而花最少的钱实现营养均衡。同时指导家属用清蒸、水煮、凉拌、清炖等简单烹饪方法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

  问题16:如何评估营养治疗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成本效益,为临床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核心观点一:结合临床效果和资源消耗综合考虑。

  观点解读:营养治疗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节省因反复治疗产生的费用。患者体质改善后,对放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提高,减少因中断治疗导致的额外开销。

  核心观点二:分析直接成本,对比常规护理费用。

  观点解读:直接计算营养制剂、设备和人工费用,并与未进行营养支持的医疗总费用对比。例如,营养制剂虽需花费,但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总体费用反而更低。

  核心观点三:减少间接成本,避免额外支出。

  观点解读:营养治疗可降低手术延迟、治疗中断等风险,减少抗生素使用和ICU入住等支出。例如,营养良好的患者感染风险降低,相关治疗费用随之减少。

  核心观点四:考虑隐性社会成本。

  观点解读:如住院时间缩短带来的社会劳动力负担减轻,家人陪护时间成本相应减少。

  核心观点五:质量调整生命年评估效益。

  观点解读:用QALYs(质量调整生命年)指标,结合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衡量营养治疗的长期价值。若每增加一个QALY的成本低于社会公认标准,则认为该治疗具有成本效益。

  问题17:如何通过营养治疗促进肿瘤患者康复期间的身体恢复,如提高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哪些具体的营养策略和监测指标?

  核心观点一:制订个体化营养方案,动态调整蛋白质与能量摄入。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阶段及营养状况定制饮食计划,普通患者每日蛋白质需1.0~1.5克/千克体重,严重营养不良者可增至2克/千克。优先选择鱼、蛋、豆类等优质蛋白,同时保证热量达标,维持体重和肌肉量,促进康复。

  核心观点二:重点补充维生素D、锌、硒等增强免疫。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常缺乏维生素D,建议通过日晒或补充剂改善;锌和硒可通过坚果、海产品等食物获取。这些营养素能强化免疫功能,减少感染风险,加速身体修复。

  核心观点三:益生菌+膳食纤维改善肠道健康。

  观点解读:酸奶、全谷物等富含益生菌和膳食纤维,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腹泻、便秘等消化道问题,提升营养吸收效率,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核心观点四:特殊医学配方食品辅助营养支持。

  观点解读:无法正常进食或营养不良患者,推荐使用特医食品(如肠内营养粉剂),通过口服或管饲补充全面营养,避免因营养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五:定期监测体重、血液及代谢指标。

  观点解读:每周测体重,每月查血液白蛋白、淋巴细胞等指标,评估营养状况;同时跟踪血糖、肝肾功能,防止营养干预引发代谢异常,及时调整方案。

  核心观点六:关注并发症相关指标,优化耐受性。

  观点解读:通过C反应蛋白等感染标志物和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泻)监测,判断患者对营养治疗的耐受程度,针对性调整饮食或补充方式,减少治疗中断风险。

  问题18:在肿瘤患者康复阶段,如何根据其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制订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帮助患者恢复体重和体力?

  核心观点一:全面评估营养状态,针对性制订饮食方案。

  观点解读:通过专业评估工具(如体重变化、肌肉量、血液蛋白水平等),明确患者缺什么营养、缺多少。比如体重快速下降或肌肉减少的人,需要重点补充蛋白质和能量,而水肿或消化差的人则需调整食物类型,避免一刀切食谱。可结合康复阶段划分,在急性恢复期重点在纠正营养不良,稳定体重,功能重建期重在恢复肌肉量,改善体能,长期维持期需结合心理适应、提升生活质量等。

  核心观点二:按需补充高蛋白和高能量,优先保障基础营养。

  观点解读:肿瘤患者每天需要比普通人更多蛋白质(1.2~2.0克/千克体重),例如60千克患者需72~120克蛋白质,相当于10个鸡蛋或400克鸡胸肉。能量不足时,可吃坚果、奶酪等高热量食物。但肾病患者要控制蛋白摄入量,需医生指导。

  核心观点三:根据症状调整饮食形式,解决进食障碍。

  观点解读:食欲差的人可少量多餐,用带果干的酸奶、肉粥等味道丰富的食物刺激食欲;吞咽困难者选择软烂的鱼肉、蒸蛋;腹泻时避免粗纤维蔬菜,改吃低渣营养粉。必要时用肠内营养剂补充,比普通食物更易吸收。

  核心观点四:动态跟踪调整,避免营养方案失效。

  观点解读:每月测体重、抽血查白蛋白等指标。如果吃够营养但体重仍下降,可能需增加能量密度(如食物中添加蛋白粉);若体力恢复慢,要检查是否缺铁或维生素,及时调整食谱或补充营养剂。

  核心观点五:饮食教育与心理支持双管齐下。

  观点解读:很多患者因治疗副作用抗拒吃饭,家属要学习用健康食材做出多样化美味餐食,比如把蔬菜打成泥混入肉丸。同时多鼓励患者自主选择食物,参与简单的烹饪,缓解焦虑情绪,让吃饭变成康复的积极环节。

  问题19:对于康复期的肿瘤患者,如何进行长期的营养随访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营养问题,预防肿瘤复发和营养不良的再次发生?

  核心观点一:定期营养评估,每1~3个月一次。

  观点解读:康复期肿瘤患者建议每天监测体重、BMI、饮食情况及定期检测血液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营养问题。通过每1~3个月的系统评估,医生可以掌握患者的营养状况变化,避免因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或肿瘤复发风险增加。

  核心观点二:制订个性化营养计划,满足恢复需求。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进食情况、饮食习惯等,量身定制营养方案。比如术后消化吸收能力较弱的患者需要食用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蛋类、奶类、鱼肉等。化疗后味觉异常者需调整食物口感,以改善食欲,保证营养摄入。针对性补充营养,既能有助于身体恢复,又能提高免疫力。

  核心观点三:开展营养教育,家属共同参与。

  观点解读:教会患者和家属看懂食物营养成分,掌握科学搭配三餐的方法。比如用杂粮代替精米面,优先选择鱼、肉、蛋、奶、豆等优质蛋白。家属参与能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同时通过心理支持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核心观点四:监测并发症,及时干预异常。

  观点解读:定期检测血红蛋白、钙磷水平等指标,发现贫血、骨质疏松等问题时快速处理。例如通过铁剂和维生素D补充改善营养缺乏,避免因电解质紊乱及维生素缺乏引发乏力、抽筋等症状,降低并发症对康复的影响。

  核心观点五:动态调整方案,适应不同阶段。

  观点解读:随着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营养策略。比如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固体食物时需注意补充膳食纤维,运动量增加后需提高热量摄入。根据复查结果动态调整营养补充剂种类和剂量,以满足身体需求。

  问题20:如何将营养治疗与运动康复相结合,制订综合康复方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核心观点一:治疗前全面评估营养和运动能力。

  观点解读:制订方案前,医疗团队会通过专业量表评估营养状况(如PG-SGA量表),并进行心肺功能测试、肌力评估等运动能力检测。例如接受过胸部放疗的患者需要重点评估心肺功能,骨转移患者需筛查骨折风险,确保方案安全匹配个体状况。营养不良患者会优先进行营养干预再逐步增加运动。

  核心观点二:分阶段调整营养摄入策略。

  观点解读:不同治疗阶段需针对性补充营养:围手术期应增加优质蛋白(鱼肉、鸡蛋)促进伤口愈合,每日蛋白质摄入建议1.2~1.5克/千克;放化疗期间以维持体重为目标,应选择易消化食物(如营养米糊、蒸蛋),需谨慎使用抗氧化剂(蓝莓等需遵医嘱),某些化疗方案需避免西柚等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康复期应逐步建立均衡饮食结构,增加全谷物和膳食纤维。

  核心观点三:运动康复增强体能,缓解副作用。

  观点解读:治疗期间建议每天20分钟步行或骑固定自行车[心率控制在(220-年龄)×40%至(220-年龄)×60%范围]有氧运动;使用弹力带或小哑铃进行上肢训练(乳腺癌患者需专业指导),每周2~3次抗阻训练;淋巴水肿患者需佩戴压力袖套后运动,骨转移患者应避免冲击性动作;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使化疗相关疲劳发生率降低40%,还能改善睡眠质量。

  核心观点四:营养与运动时间内容科学配合。

  观点解读:化疗后3~5天(血象稳定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运动前1小时补充香蕉等快消化碳水(15~30g),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乳清蛋白或豆制品(15~20g蛋白质),日常饮食搭配杂粮、瘦肉和深色蔬菜,同时结合有氧和力量训练,效果更佳。

  核心观点五:定期监测指标,动态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每周进行营养监测,记录晨起空腹体重,每月检测前白蛋白等血液指标。使用Borg自觉劳累量表(6~20分区间),控制在12~14分(稍吃力)为宜。出现持续3天以上食欲减退或运动后头晕,需及时调整方案。

  核心观点六:多学科团队协作制订个性方案。

  观点解读:营养师制订个性化餐单,处理进食障碍(如口腔溃疡患者的流质配方);康复治疗师设计阶梯式运动方案,教授淋巴水肿预防操;肿瘤专科护士跟踪不良反应,协调心理支持。例如当患者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团队应暂停抗阻训练,改用床边踝泵运动,并增加高铁食物补充。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