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协会动态
新佐剂助力个体化肿瘤疫苗——CACA前沿播(第8期)成功举办
2025-04-15 17:22
图片

  4月14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8期)线上学术会议成功举办。会议聚焦肿瘤免疫治疗前沿突破,中山大学王骥研究员团队分享了发表于《Nature》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基于STING激动剂的内质网靶向分子SABER增强抗原交叉递呈效率,显著提升CD8+T细胞免疫应答,为肿瘤及传染病疫苗带来了新型佐剂递送策略,有望提升肿瘤个性化疫苗的防治效果。

图片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会长、世界整合肿瘤协会会长樊代明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王存玉院士,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院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红霞教授进行点评总结。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肠病学专委会主委、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和清华大学刘万里教授共同主持,通过中国抗癌协会官方平台及28家合作媒体同步直播,吸引618万人次在线观看。

图片

  吴开春教授主持

图片

  刘万里教授主持

  理事长致辞

图片

  樊代明院士致辞

  樊代明院士表示,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整合涵盖了各种思维模式以及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单纯依靠医生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CACA前沿播自创立以来始终秉持“浇灌幼苗,去除杂草的理念,致力于将中国原创研究推向世界舞台,同时,精心选取完全由中国学者原创的顶尖研究,助力广大科研人员从源头创新中汲取力量。

  近年来,中国在肿瘤学,尤其是临床肿瘤学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正逐步向国际最高水平迈进。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还仍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缩小这一差距呢?答案在于从基础研究中寻找突破口,而这正是CACA前沿播举办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此外,当前国际学术信息交流环境正面临一些变化,如传统学术资源获取渠道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CACA前沿播活动的举办具有重大意义。它有望成为克服信息不畅问题的有效举措,为国内外科研人员搭建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肿瘤学研究更快更好地发展。

  新佐剂助力个体化肿瘤疫苗

图片

  王骥研究员

  王骥研究员系统阐述了个体化肿瘤疫苗的发展现状与突破方向。尽管现有肿瘤治疗手段众多,但仍缺乏一种能够特异、高效、持续的治疗方案。虽然疫苗免疫疗法在传染病防控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天花、黄热病疫苗可实现终身免疫保护),但肿瘤异质性和免疫逃逸机制导致疫苗研发面临特殊挑战。现有个体化肿瘤疫苗的CD8+ T细胞应答率仅为0.1-1%,远低于黄热/天花等减毒活疫苗(10-20%)。抗原交叉递呈效率低下是制约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多肽疫苗在递呈过程中存在显著效率损失。回归抗原交叉递呈机制,王骥研究员团队创新性提出:抗原递呈“最后一公里”瓶颈——从细胞质到内质网的转运效率,是交叉递呈效率的关键。通过开发基于STING激动剂的新型佐剂分子SABER,精准靶向内质网转运环节,突破从细胞质到内质网的递呈效率瓶颈,显著提升CD8+ T细胞活化水平。

图片

  王存玉院士点评

  王存玉院士点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CD8+ T细胞数量与功能严重受损,该研究通过内质网靶向技术提升抗原递呈效率,诱导强效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是疫苗领域的重大突破。若后续验证普适性,应尽快推进临床转化。

图片

  樊代明院士点评

  樊代明院士点评:目前80%的肿瘤患者治疗预后不良,传统放化疗等外源性手段已接近疗效瓶颈。肿瘤本质是生物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可能在于激活自身免疫系统。类似卡介苗治疗膀胱癌的成功案例,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SABER分子展现出巨大潜力,建议依托单位加速临床试验布局。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图片

  陆路研究员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研究员对该研究的主要创新点进行总结。SABER的初始设想看似简单——仅需将STING激动剂与抗原偶联。然而,实际研发过程涉及复杂的优化环节,包括结合模式、修饰位点、侧链设计及疫苗剂型等关键因素。经过六年攻关,团队最终发现,唯有ABZI构型的激动剂具备可改造潜力。SABER的创新突破体现在:将抗原精准靶向输送至内质网,并形成交叉递呈“微反应器”; 显著增强交叉递呈效率,对高、低亲和力表位均有效;实现对CD8+ T细胞诱导关键节点的“三连击”。 该研究获得Nature审稿人的高度评价:“是一个创新概念”“非常有趣并很有前景”“具有临床转化可能”。

图片

  吴玉章院士点评

  吴玉章院士点评:免疫学发展2500年,我们已逐渐掌握操纵和训练免疫系统的能力,但肿瘤疫苗的突破始终受限。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激发足够强的免疫反应——CD8+ T细胞犹如‘坦克部队’。ER靶向是一条可行路径,但抗原在细胞内的递送命运极为复杂。传统观点认为,仅内源性抗原能有效交叉递呈,而该研究证明,通过精准靶向内质网,可显著提升交叉递呈效率。期待进一步证据验证:SABER能否确保持续的ER靶向,并促使MHC-I复合物转运至膜表面,最终诱导强大的CD8+ T细胞应答。”

  增强个体化肿瘤疫苗的效果及机制

图片

  曾颖玥副教授

  辽宁大学曾颖玥副教授详细介绍了SABER在增强个体化肿瘤疫苗效果及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发现。使用优化的脂质纳米粒( LNP )递送,SABER增强CD8+ T细胞诱导的能力远强于对照佐剂,三次免疫可达10倍以上。研究巧妙设计了可在胞内将SABER与抗原切断的分子变体,为抗原内质网靶向的重要性提供了关键证据。SABER可显著增强包括cDC1s和cDC2s在内的多种树突细胞亚群的交叉递呈功能。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中,其诱导CD8+ T细胞免疫应答的效能较Poly I:C等临床主流佐剂提升5倍以上,在新抗原疫苗中的表现更突破现有临床金标准。在保持显著疗效的同时,SABER展现出优异的体内安全性特征,为其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片

  匡铭教授点评

  匡铭教授点评:这是一项极具前景的研究。肝癌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第二位,而现有抗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有效率不足30%。SABER在多种肿瘤动物模型中展现的强大效果令人振奋。我们对SABER的临床转化充满信心,医院将全力支持王骥研究员团队开展更具突破性的研究。

图片

  王红霞教授点评

  王红霞教授点评:肿瘤疫苗的应用曾长期面临临床数据支撑不足的困境。近年来,治疗性肿瘤疫苗终于迎来突破。SABER技术通过精准靶向抗原递呈的‘最后一公里’,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可能在肿瘤术后防复发、转移灶控制等高危临床场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我们期待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通过科学选择瘤种和联合用药方案,在真实患者队列中验证疗效,真正实现肿瘤治疗的‘最后一公里’突破。

图片

  王存玉院士

  王存玉院士针对该研究提出了两个建设性建议:STING通路的非特异性激活可能引发全身性免疫反应,建议进行系统评估;建议在更接近临床的动物模型中(原位瘤/自发瘤模型)验证SABER的防治效果。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图片

  王骥研究员

  王骥研究员对SABER分子未来研究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既往认为需要多个抗原表位才能激发足够强的免疫反应,而SABER分子联合单一表位即可实现CD8+T细胞免疫反应10倍的突破性提升。未来将建立SABER体系下的肿瘤新抗原预测模型;同时开发与现有疗法的优化组合方案,攻克肿瘤时空异质性,突破实体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将SABER技术延伸至传染病疫苗领域,初步数据显示其可增强针对保守表位的CD8+ T细胞和交叉中和抗体的诱导,将变异毒株的病毒载量降低100倍。

图片

  吴开春教授

  吴开春教授表示,肿瘤疫苗新型佐剂分子SABER,以STING为靶点,以内质网为靶向细胞器,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和病毒疫苗中展现出卓越的治疗效果,应用前景光明,期待SABER分子在后续临床前及临床研究中持续取得突破性成果。

  理事长总结

图片

  樊代明院士总结

  在会议总结环节,樊代明院士对SABER分子研究在肿瘤疫苗领域的重大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王骥研究员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创新贡献。

  樊院士指出:“肿瘤本质上是生物学问题,唯有通过生物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突破。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抗肿瘤已有诸多成功案例,例如赵永祥教授团队近期利用猪源蛋白增强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以及采用细菌佐剂激活机体免疫应答等创新策略。肿瘤细胞为逃避免疫监视不断演化,因此任何能够增强天然免疫力的方法都值得深入探索。”

  “当然,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樊院士强调,“但只要我们认准方向,就值得坚定前行。或许百人探索仅一人成功,但这一成功就足以带来革命性突破,为肿瘤治疗开辟全新道路。”

  樊院士的总结既肯定了当前研究的重大价值,也为未来探索指明了方向,激励科研人员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持续深耕,共同推动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