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液体活检的定义是什么,与组织活检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核心观点一:液体活检是指通过体液检测肿瘤标志物,无创评估肿瘤状态。
观点解读:液体活检利用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DNA等标志物,无须手术切割组织,只需抽取少量体液即可检测,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风险。
核心观点二:液体活检无创、适用性广,可动态监测肿瘤变化,可反映全身肿瘤信息,但其敏感性和信息量不足,技术复杂、成本高,需与传统活检互补。
观点解读:相比手术取组织,液体活检只需抽血或取体液,适合无法手术或需频繁监测的患者,例如术后复发跟踪或化疗效果评估,能多次采样实时反映肿瘤进展。组织活检只能反映局部肿瘤特征,而液体活检整合了全身不同部位脱落的肿瘤标志物,可减少因肿瘤内部差异导致的误判,能更全面评估整体情况,尤其适用于转移性癌症。但是,液体活检也有一定局限性,早期肿瘤或肿瘤较小时,标志物含量低,容易漏检,且无法像组织活检那样提供细胞结构等细节。液体活检依赖精密设备,检测步骤复杂,费用较高,且结果可能受操作影响。目前,液体活检不能完全替代组织活检,两者需结合使用,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最优方案。
问题02:液体活检的检材有哪些类型,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是什么?
核心观点一:最常用的是血液,无创且能检测多种肿瘤成分。
观点解读:血液是液体活检的首选,抽血方便、对身体伤害小。通过血液能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肿瘤DNA等,适用于癌症早期筛查、治疗效果跟踪、预测复发风险等,覆盖多种癌症类型。
核心观点二:尿液适用于泌尿系统肿瘤,采集无创。
观点解读:尿液检测完全无创,尤其适合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只需留尿即可分析肿瘤相关成分,但其他部位肿瘤的信息较少,适用场景较局限。
核心观点三:脑脊液直接反映脑部肿瘤,但采集风险高。
观点解读:脑脊液需通过腰椎穿刺或脑部手术获取,操作复杂且有创伤,但能直接反映脑肿瘤或转移瘤的信息,常用于脑癌或癌症脑转移的诊断和监测。
核心观点四:胸腹水多用于晚期胸腹腔肿瘤检测。
观点解读:胸水或腹水多出现在癌症晚期,如卵巢癌、胃癌胸腹腔转移时,通过穿刺抽取积液即可分析肿瘤细胞或DNA,操作相对简单,但通常用于晚期患者病情评估。
核心观点五:唾液方便但灵敏度低,适合头颈肿瘤筛查。
观点解读:唾液采集简单无痛,但因成分复杂且肿瘤信号少,检测准确性较低,主要用于口腔癌、喉癌等头颈部肿瘤的初步筛查,无法替代其他精确检测。
核心观点六:其他体液(如痰液、乳汁)针对特定部位肿瘤。
观点解读:痰液可辅助检测肺癌,乳汁用于乳腺癌研究。这些体液来源特定,针对性较强,但适用范围窄,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问题03:循环肿瘤DNA(ctDNA)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在肿瘤诊疗中有哪些应用?
核心观点一:ctDNA来源多样且携带肿瘤特异性突变。
观点解读:ctDNA来自肿瘤细胞死亡后释放的DNA片段、外泌体等,包含和原发肿瘤相同的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等特征。这种特性使其能准确反映肿瘤的遗传信息,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依据。
核心观点二:ctDNA半衰期短,动态反映肿瘤实时状态。
观点解读:ctDNA在血液中存活时间仅几小时到几天,能快速被清除。因此,其浓度变化可灵敏反映肿瘤进展、治疗反应或复发情况,比传统影像检查更及时。
核心观点三:ctDNA助力早期诊断及复发监测。
观点解读:通过检测血液中极微量的ctDNA肿瘤标志物,可在症状出现前发现早期癌症;术后定期监测ctDNA,能比影像学早数月发现复发迹象,争取治疗黄金期。
核心观点四:ctDNA指导分子分型和靶向治疗选择。
观点解读:分析ctDNA中的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KRAS等),可判断肿瘤类型,匹配对应的靶向药物,避免无效治疗,提升精准性。
核心观点五:ctDNA评估疗效并追踪耐药机制。
观点解读:治疗中ctDNA浓度下降说明药物有效,若持续不降或升高,则提示耐药。通过检测耐药相关基因变异(如EGFRT790M突变),可及时更换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六:ctDNA推动肿瘤精准医疗发展。
观点解读:ctDNA检测无创、可重复,能全面揭示肿瘤基因特征和动态变化,为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和复发预警提供关键信息,是精准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
问题04:循环肿瘤RNA(ctRNA)的检测面临哪些挑战,目前有哪些检测方法?
核心观点一:ctRNA易降解、含量极低,检测干扰大。
观点解读:血液中的ctRNA容易被核酸酶快速分解,导致浓度极低。同时,血液中含有大量正常细胞释放的RNA,容易掩盖肿瘤信号,使得准确检测变得困难。
核心观点二:检测需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技术支撑。
观点解读:肿瘤来源的RNA与正常RNA差异微小,必须用高精度技术才能精准区分,避免误判。例如,需排除99%以上的非肿瘤RNA干扰。
核心观点三:RT-PCR技术灵敏检测特定RNA序列。
观点解读:逆转录PCR能将RNA转为DNA后扩增,适合检测已知突变。例如,针对肺癌EGFR突变,可快速定量且成本较低,但仅限已知目标。
核心观点四:NGS技术全面分析多种RNA突变。
观点解读:下一代测序可同时检测成千上万种RNA,发现未知突变。例如,一次检测就能筛查肺癌、肠癌等多种肿瘤相关基因,但耗时较长且成本高。
核心观点五:数字PCR精准定量低丰度ctRNA。
观点解读:将样本分成数万个小反应单元,逐个检测信号,即使含量极低(如仅占血液RNA的0.01%),也能准确计数,减少误差。
核心观点六:微阵列技术助力发现新肿瘤标志物。
观点解读:通过高通量检测RNA表达水平,可一次性分析数万种RNA。例如,筛选出与乳腺癌相关的全新RNA标志物,为后续研发检测试剂提供线索。
问题05:循环肿瘤细胞(CTC)的富集分离技术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核心观点一:物理分离法操作简便但分辨率低,微流控灵敏但成本高。
观点解读:根据CTC的大小或密度差异,密度梯度离心法操作简单、成本低,但可能漏掉部分肿瘤细胞。微流控技术通过微小通道精准分离单细胞,灵敏度高,但设备复杂且昂贵,适合高精度检测需求。
核心观点二:免疫磁珠法精准捕获CTC,但遗漏低表达细胞。
观点解读:通过磁珠标记特定表面蛋白(如EpCAM),能高效抓取目标CTC。但若肿瘤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该标志物,则会漏检,导致结果不全面。
核心观点三:抗体芯片可多标志物检测,但依赖抗体质量。
观点解读: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但若抗体质量差或存在交叉反应,可能出现假阳性或漏检,影响结果可靠性。
核心观点四:PCR检测微量CTC灵敏,但无法观察细胞形态。
观点解读:PCR通过扩增肿瘤基因片段,能检测极少量CTC,适合早期癌症筛查。但无法提供细胞大小、结构等形态信息,可能漏掉关键诊断依据。
核心观点五:FISH技术揭示遗传异常,但操作复杂成本高。
观点解读:荧光标记染色体特定区域,可发现癌细胞染色体异常,辅助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但步骤烦琐、设备要求高,普及难度较大。
核心观点六:多技术联合应用提升CTC检测全面性。
观点解读:单一方法难以兼顾效率与精准度。例如先用物理法初步富集,再用生物或分子法深度分析,结合不同技术优势,提高癌症诊断和治疗监测的准确性。
问题06: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在肿瘤早筛与早诊方面有哪些应用,效果如何?
核心观点一:通过血液检测早期发现传统筛查难识别的肿瘤。
观点解读:ctDNA检测能捕捉血液中肿瘤释放的特定基因突变或甲基化标志物,帮助发现早期肿瘤,尤其是一些传统影像学或体检难以察觉的癌症(如胰腺癌),弥补常规筛查的不足。
核心观点二:肺癌、结直肠癌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
观点解读:在肺癌和结直肠癌中,ctDNA技术能较精准地识别早期病变或术后残留的微量癌细胞,降低漏检风险,为早诊和治疗争取时间。
核心观点三:动态监测肿瘤进展,指导治疗调整。
观点解读:通过定期抽血分析ctDNA变化,医生能实时掌握肿瘤是否复发、治疗是否有效,从而及时优化方案,避免无效治疗或病情延误。
核心观点四:检测效果因肿瘤类型和分期存在差异。
观点解读:ctDNA对部分实体瘤(如乳腺癌)早期诊断效果较好,但不同癌症或同一癌症的不同阶段,检测准确率可能波动,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核心观点五:技术瓶颈限制准确性,需持续优化。
观点解读:血液中ctDNA含量极低,且正常细胞DNA会干扰结果,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未来需提升检测技术灵敏度,减少误差。
核心观点六:应用前景大,但需结合临床实际。
观点解读:ctDNA液体活检在早筛中潜力显著,但实际效果受肿瘤位置、检测方法等因素影响,需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场景。
问题07:液体活检在肿瘤伴随诊断中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应用案例?
核心观点一:检测基因突变指导靶向治疗选择。
观点解读:液体活检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能快速识别肿瘤特定基因突变。例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检测到EGFR突变,可选用厄洛替尼等靶向药;结直肠癌患者若存在KRAS突变,则需避免使用西妥昔单抗,改用其他疗法。这种方法精准匹配药物,减少无效治疗。
核心观点二:动态监测ctDNA评估治疗效果。
观点解读: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ctDNA水平变化,能实时反映肿瘤对药物的反应。比如案例中肺癌患者治疗后突变丰度下降,说明药物有效;若ctDNA水平不降反升,则提示可能耐药,医生可及时更换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核心观点三:预测肿瘤复发风险提前干预。
观点解读:手术后或治疗结束期间,液体活检能捕捉到微量残留的肿瘤DNA,比影像学检查更早发现复发信号。例如,若术后ctDNA持续存在,提示复发风险高,医生可提前采取化疗或放疗等措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数字08:ctDNA和CTC在肿瘤预后判断中如何发挥作用,有哪些相关的临床研究?
核心观点一:ctDNA检测分子特征可评估肿瘤状态及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ctDNA通过检测肿瘤释放到血液中的基因突变、拷贝数异常等分子变化,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例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血液中EGFR突变ctDNA水平高,可能提示靶向药疗效不佳或肿瘤在恶化。术后ctDNA持续存在,说明可能有残留癌细胞,复发风险更高。
核心观点二:CTC数量与生存率相关,高计数提示预后差。
观点解读:CTC是从肿瘤脱落进入血液的癌细胞,数量越多通常意味着肿瘤侵袭性越强。例如,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治疗前CTC≥5个/7.5ml血液,生存期可能明显缩短。类似结论在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中也被验证,成为独立于传统分期的预后指标。
核心观点三:CAPP-Seq技术可预测早期癌症术后复发。
观点解读:CAPP-Seq是一种高灵敏度的ctDNA检测技术,能发现术后血液中极微量的肿瘤DNA。研究显示,若术后ctDNA未清零,即使影像检查正常,未来复发概率仍显著升高,这类患者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或密切随访。
核心观点四:CellSearch系统验证CTC预后价值。
观点解读:CellSearch是FDA批准的CTC检测设备,通过标记特定蛋白识别CTC。多项研究证实,治疗过程中CTC数量下降的患者生存期更长,而CTC数量居高不下或增加的,往往治疗效果差,需及时调整方案。
核心观点五:ctDNA和CTC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观点解读:虽然ctDNA和CTC能提供重要信息,但实际应用中需考虑患者肿瘤类型、分期、治疗阶段等因素。例如,某些肿瘤释放ctDNA较少,可能出现假阴性;而炎症或良性病变也可能干扰检测结果,需医生综合分析。
问题09:肿瘤MRD的概念是什么,实体瘤MRD检测有哪些策略和技术平台?:
核心观点一:MRD是治疗后残留的肿瘤细胞,预测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MRD指治疗后残留的少量癌细胞或肿瘤分子标志物,传统检查无法发现,但可能导致癌症复发。检测MRD能提前预警复发风险,帮助评估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二:实体瘤MRD检测以ctDNA为核心分析目标。
观点解读: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的ctDNA,利用肿瘤释放到血液中的基因变异信息,间接判断体内是否残留癌细胞,检测便捷且可重复追踪。
核心观点三:检测策略分个体化、通用靶点和全基因组测序。
观点解读:个体化检测针对患者肿瘤独有突变,准确性最高;通用靶点检测常见突变,适合快速筛查;全基因组测序无须预先了解突变信息,但成本较高。
核心观点四:数字PCR(dPCR)和NGS是主流技术,贝叶斯算法提升准确性。
观点解读:dPCR精准定量已知突变,灵敏度极高;NGS可同时检测多种突变类型。结合贝叶斯算法分析数据,可降低误差,提高结果可靠性,部分情况会辅以免疫学方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
问题10:肿瘤MRD检测在指导实体瘤术后治疗中有哪些应用,存在哪些问题?
核心观点一:术后MRD检测评估复发风险,指导个性化管理。
观点解读:通过术后血液检测MRD(微小残留病灶),能早期发现残留的癌细胞,预测肿瘤复发的可能性。医生可根据结果制订个性化随访或预防措施,帮助患者更精准地管理健康风险。
核心观点二:MRD结果辅助治疗决策,避免过度或不足治疗。
观点解读:MRD阳性提示可能存在隐藏病灶,需加强化疗、靶向治疗等;阴性则复发风险较低,可减少不必要的治疗,避免患者因过度治疗承受副作用和经济负担。
核心观点三:定期监测MRD水平,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观点解读:治疗过程中多次检测MRD,可实时评估治疗效果。若MRD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有效;若上升或未清除,则需及时调整方案,提升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四:检测技术灵敏度不足,可能漏检或误判。
观点解读:现有技术难以检测到极微量的癌细胞,可能导致漏诊;偶尔还会将健康细胞误判为癌细胞(假阳性),影响治疗决策的准确性。
核心观点五:检测标准不统一,结果可比性差。
观点解读:不同实验室使用的检测方法、流程差异大,同一患者的检测结果可能不一致,医生难以横向比较数据,影响病情判断。
核心观点六:长期疗效证据不足,成本限制普及。
观点解读:MRD检测对患者生存率的长期影响仍需更多研究验证,且技术复杂、费用高,许多患者难以承担,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问题11:液体活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核心观点一:技术优化提升检测准确性。
观点解读:未来液体活检将不断改进技术,重点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误诊或漏诊,尤其在早期癌症筛查中更精准。例如,通过更高效的血液样本分析,帮助患者在肿瘤扩散前及时发现病变。
核心观点二:多组学整合增强综合诊断能力。
观点解读:结合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等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疾病信息。比如,基因突变、蛋白质异常和代谢物变化共同判断癌症类型和进展,提升诊断全面性和准确性。
核心观点三:临床应用向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扩展。
观点解读:液体活检不再局限于晚期癌症监测,未来将用于早期癌症筛查(如肺癌、肠癌),指导个性化用药(如靶向治疗选择),以及预测患者康复情况,覆盖更广医疗场景。
核心观点四:成本降低与AI技术助力普及应用。
观点解读:技术进步使检测费用下降,更多人能负担。同时,人工智能可快速分析海量数据,识别癌症相关生物标志物,提升效率,推动液体活检在基层医疗的应用。
核心观点五:标准化缺失和误诊风险仍是挑战。
观点解读:不同机构检测标准不统一,结果可能不一致;技术层面需减少假阳性(误诊为癌)或假阴性(漏诊癌症),避免延误治疗或过度医疗。
核心观点六: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亟待规范。
观点解读:液体活检涉及个人基因等敏感信息,若数据泄露可能被滥用。需制订严格法规,确保检测机构合规使用数据,保护患者隐私权。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