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如何依据基因检测结果,为具有特定人群制订个性化的精准预防方案?
核心观点一:强化筛查早启动,乳腺癌卵巢癌精准检测。
观点解读:携带BRCA1/2突变的人群,乳腺癌筛查建议从25~30岁开始,每年做乳腺MRI和X线检查;卵巢癌可每半年进行经阴道超声和CA125检测。虽然卵巢筛查效果有限,但能帮助患者早期发现风险。
核心观点二:药物预防适用于特定突变,需医生评估使用。
观点解读:BRCA2突变女性可考虑他莫昔芬或雷洛昔芬等药物降低乳腺癌风险,但需医生评估是否适用,避免自行用药导致副作用。
核心观点三:手术切除高风险器官,显著降低癌症风险。
观点解读:预防性切除乳腺可降低乳腺癌风险85%~90%;卵巢输卵管切除建议在完成生育后(35~40岁)进行,能大幅减少卵巢癌及乳腺癌风险,但需综合个人意愿选择。
核心观点四:个性化方案综合评估,定期随访。
观点解读:预防措施需结合年龄、家族史、生育计划等,由医生制订方案,如筛查、药物或手术的组合,并定期监测效果和不良反应,动态调整策略。
核心观点五:基础措施不可少,健康生活方式辅助预防。
观点解读:保持健康体重、规律运动、限酒、避免激素治疗等基础措施仍是关键,虽不直接针对基因风险,但能协同降低整体患癌概率。
问题02:如何提高公众对基因检测在肿瘤预防方面重要性的认知?
核心观点一:多渠道开展科普教育破除认知盲区。
观点解读:通过电视、短视频等大众媒体,用通俗语言讲解基因检测的原理和作用,组织专家进社区开展健康讲座,面对面解答疑问,帮助公众建立科学认知。
核心观点二:真实案例示范,化解恐惧心理。
观点解读:宣传通过基因检测降低患癌风险的典型案例,用真实故事展现检测价值。同步普及数据隐私保护措施,说明检测结果不等于患病判决书,而是预警雷达,帮助科学防癌。
核心观点三:医疗机构提供“检测+解读”闭环服务。
观点解读:医院在体检套餐中加入基因检测项目,检测后安排专业咨询师解读报告,根据结果定制防癌方案,比如携带高风险基因者,可建议加强筛查频率或调整生活习惯。
核心观点四:家庭化检测推动健康管理前置。
观点解读:针对有癌症家族史人群,鼓励全家参与检测,就像建立“家庭防癌档案”。例如父亲患肠癌,子女检测相关基因后,能提前10年开始肠镜筛查,把被动治疗变为主动预防。
问题03:在大规模人群肿瘤预防中,如何合理选择基因检测技术和检测项目?
核心观点一:锁定高风险人群优先检测,避免过度筛查。
观点解读:重点筛查有家族史或遗传风险高的人群,比如亲属中有多人患癌的个体。这类人群通过基因检测能更有效发现肿瘤风险,减少对低风险人群的无效筛查,节约医疗资源,降低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核心观点二:针对性选择检测技术,平衡效率与成本。
观点解读:单基因或少数基因相关的癌症(如乳腺癌BRCA基因),用靶向测序更便宜高效;需要全面评估风险时(如多癌种家族史),再考虑全基因组测序。避免盲目用高价技术。
核心观点三:聚焦明确干预价值的核心基因。
观点解读:优先检测已有成熟防治手段的基因,如BRCA1/2(乳腺癌)、APC(肠癌)。这些基因一旦发现突变,可通过手术、药物或密切随访降低发病风险。减少检测意义不明确的基因,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果解读困难。
核心观点四:分层制订检测方案,适配地区经济水平。
观点解读:经济发达地区可扩大筛查范围,引入更全面的检测技术;资源有限地区则集中检测高危人群和关键基因。通过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性价比最高的策略,例如用低单价但高覆盖率的检测技术服务更多人群。
核心观点五:规范伦理流程,保障隐私与知情权。
观点解读:检测前需告知受检者可能的结果影响(如患癌风险、家族遗传信息),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测结果严格保密,同时提供专业遗传咨询,帮助正确理解风险并制订预防计划,避免因信息误读引发恐慌。
问题04:目前多种基因检测技术用于肿瘤筛查,如何确定不同技术在不同肿瘤类型筛查中的最佳适用范围和敏感度,以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核心观点一:依据肿瘤类型选择检测技术,靶向关键驱动基因。
观点解读:不同肿瘤有特定的核心基因突变,例如肺癌常见EGFR、ALK突变,结直肠癌多涉及KRAS、BRAF等。检测时优先针对这些关键基因选择匹配技术,比如用PCR快速检测已知突变,或用NGS全面分析复杂突变,减少漏检风险。
核心观点二:NGS适合复杂突变筛查,PCR检测已知位点更高效。
观点解读:NGS能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和变异类型(如融合、缺失等),适合突变类型多或未知的肿瘤筛查。而PCR仅针对已知突变位点,速度快且成本低,适合明确靶点的早期筛查,例如肺癌EGFR检测。
核心观点三:液体活检优选高灵敏技术。
观点解读:血液等液体活检样本中肿瘤DNA含量低,需用高灵敏技术。NGS能全面分析微量DNA,数字PCR精准检测特定突变,两者均适合非侵入性早期筛查,尤其对无法获取肿瘤组织的患者。
核心观点四:高危人群推荐NGS多基因检测,普通人群用低成本技术。
观点解读: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需全面筛查多基因突变,NGS更高效;普通人群可先用PCR等针对性检测常见位点,降低筛查成本。平衡敏感度和资源,提高早筛覆盖率。
核心观点五:基因融合检测用FISH,蛋白表达评估选IHC。
观点解读:FISH技术对基因融合(如ALK、ROS1)敏感度高,结果直观;IHC通过检测蛋白表达(如PD-L1)间接反映基因状态,两者均为特定靶点提供补充信息,辅助治疗方案选择。
核心观点六:结合临床数据优化检测策略,提升准确性。
观点解读:通过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不同技术的敏感度和适用范围,例如NGS在肺癌中的检出率优于PCR。根据实际效果动态调整检测方案,确保结果可靠,避免误诊或漏诊。
问题05:如何进一步优化液体活检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核心观点一:优化样本处理流程,提升目标分子提取效率。
观点解读:通过改进血液采集、储存等环节,减少样本损坏或污染,同时用高效技术分离出肿瘤DNA等关键物质,确保检测基础更可靠。
核心观点二:统一检测标准,建立质控体系。
观点解读:制订实验室统一操作规范,用标准品校准仪器,确保不同机构检测结果一致,避免因流程差异引发误差。
核心观点三:大数据和AI辅助识别肿瘤信号。
观点解读:分析海量病例数据训练AI模型,智能排除正常变异干扰,更精准区分真假肿瘤信号,降低假阳性或假阴性风险。
核心观点四:强化临床验证与跟踪确认。
观点解读:通过临床试验积累数据验证检测效果,对阳性结果人群长期跟踪并结合影像检查确诊,避免误诊漏诊。
问题06:在多癌种早筛中,如何整合基因检测与其他筛查手段(如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形成综合筛查方案,提高筛查的效率和特异性?
核心观点一:基因检测优先识别高风险人群及早期分子改变。
观点解读:基因检测能发现遗传相关的癌症风险,比如某些基因突变会增加患癌概率。通过提前锁定高风险人群,可针对性加强后续检查。同时,基因检测还能在肿瘤形成前捕捉到异常的分子信号,实现超早期预警。
核心观点二:影像学检查定位病变并评估病灶性质。
观点解读:当基因检测提示风险或发现异常时,需用CT、MRI等影像检查确认是否有实体肿瘤。这些检查能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和是否转移,帮助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避免仅凭基因结果误判。
核心观点三:肿瘤标志物验证基因结果并提升特异性。
观点解读:通过检测血液中AFP、CEA等肿瘤相关蛋白,可辅助判断基因检测发现的异常是否真正与癌症相关。例如基因检测发现肠癌风险时,若CEA水平同步升高,则需重点关注,减少假阳性可能。
核心观点四:多手段整合形成互补型筛查方案。
观点解读:基因检测擅长发现风险,但可能漏检已形成的肿瘤;影像学看得见病灶却难辨早期病变;肿瘤标志物易受其他疾病干扰。三者结合可相互验证:基因预警→影像定位→标志物佐证,大幅提高准确率。
核心观点五:分层管理实现精准筛查。
观点解读: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人群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普通风险。高风险者需缩短筛查间隔,同步进行影像+标志物检测;中风险者定期基因复查;普通人群按常规体检即可,避免“一刀切”筛查造成的资源浪费。
问题07:如何降低基因检测成本,使更多人群受益,同时不影响检测质量?
核心观点一:技术升级降成本,高通量测序规模化应用。
观点解读:通过改进检测技术,比如推广高通量测序设备大规模使用,单次检测成本会明显下降。同时开发更省试剂、耗材的样本处理方法,减少人工操作步骤,也能降低整体费用。技术创新是成本控制的核心。
核心观点二:区域化检测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观点解读:建立省级或市级检测中心,集中处理周边医院的样本。批量检测摊薄设备、人力成本,避免每个医院重复建设实验室。如“集中送检”模式比分散检测成本低40%以上。
核心观点三:统一标准+第三方质控保质量。
观点解读:制订全国统一的检测流程和结果判定标准,确保不同机构数据可比。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抽查实验室,比如每年盲样考核,不合格的暂停资质,从源头杜绝“偷工减料”。
核心观点四:加强宣教避浪费,精准检测省资源。
观点解读:普及基因检测知识,让民众知道什么人需要查、查什么项目,避免健康人群跟风做高价检查。同时培训医生合理开单,减少重复检测。
问题08:当多种基因检测技术对同一样本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时,如何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哪些参考标准和依据?
核心观点一:选择最适合的检测技术。
观点解读:不同技术各有优劣,例如Sanger测序适合验证单个突变,NGS适合筛查大量基因。需根据样本特点(如肿瘤细胞含量)和临床需求(如检测基因数量)选择最匹配的方法,避免技术误差导致结果偏差。
核心观点二:确保样本质量及处理标准化。
观点解读:样本的采集、保存和DNA提取过程必须严格规范。若样本质量差(如DNA降解或污染),即使技术先进也可能出错。例如,血液样本长时间未冷藏可能导致基因数据失真。
核心观点三:优先参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结果。
观点解读:例如,检测低频突变时NGS比Sanger测序更灵敏;而检测明确的热点突变(如EGFR常见突变)时,PCR或Sanger测序更准。关键变异需用更可靠的技术作为判断依据。
核心观点四:结合患者临床特征验证结果。
观点解读:若基因检测发现罕见突变,但患者症状或治疗反应与此不符(如靶向药无效),需怀疑检测误差。临床信息能帮助判断变异是否真实存在或具有治疗意义。
核心观点五:必要时重复检测或第三方验证。
观点解读:若结果存疑(如低频突变但无临床依据),可通过其他实验室或技术(如数字PCR)复检。例如,某机构用NGS检测到KRAS突变,但Sanger测序未检出,需第三方验证以排除实验误差。
问题09:对于罕见肿瘤或基因变异不明确的肿瘤,如何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准确诊断和分子分型,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核心观点一:全面基因组测序,扫描肿瘤基因找靶点。
观点解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像“基因扫描仪”一样全面检测肿瘤样本,发现各种突变和结构异常,帮助锁定罕见肿瘤中隐藏的可治疗靶点,为用药指明方向。
核心观点二:跨瘤种检测,挖掘泛癌靶向治疗机会。
观点解读:有些基因变异(如NTRK融合)在多种癌症中都会出现,检测到这些共同靶点后,即使肿瘤类型不明,也能用对应的靶向药治疗,类似“一把钥匙开多把锁”。
核心观点三:液体活检替代组织检测,动态追踪。
观点解读:当取肿瘤组织困难时,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肿瘤释放的DNA片段,既能分析基因特征,又能多次检测观察变化,比传统活检更便捷安全。
核心观点四:动态基因监测,破解耐药难题。
观点解读:治疗过程中定期做基因检测,就像“肿瘤监控摄像头”,能发现癌细胞为逃避药物产生的新变异,及时调整方案,避免药物失效后盲目治疗。
核心观点五:分子分型匹配相似肿瘤治疗策略。
观点解读:根据基因特征将罕见肿瘤归类,若发现其与肺癌、肠癌等常见肿瘤有相似基因改变,可参考现有成熟方案,相当于“借用成熟经验治罕见病”。
问题10:如何提高临床医生对基因检测报告的解读能力?
核心观点一:加强基因检测专业培训,更新医生知识储备。
观点解读:通过定期组织基因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基础等培训课程,帮助医生掌握最新检测方法和解读技能,确保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提升报告分析能力。
核心观点二:建立多学科团队协作,综合解析检测结果。
观点解读:由肿瘤科、病理科、遗传学专家等组成团队,共同讨论基因检测报告,结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经验,提高解读的准确性和治疗建议的实用性。
核心观点三:案例学习结合实践,强化临床应用能力。
观点解读: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医生能直观了解不同基因变异对应的治疗策略,明确检测结果如何影响用药选择或手术方案,减少实际应用中的决策偏差。
核心观点四:使用标准化解读工具,提升报告分析效率。
观点解读:借助专业软件或平台,自动筛选关键基因变异信息并提供临床意义解释,降低医生解读难度,避免人为疏漏,确保结果应用的科学性。
核心观点五:制订规范操作流程,确保结果解读一致性。
观点解读:统一制订基因检测报告的解读步骤和标准,明确不同变异类型的处理原则,让医生按规范操作,减少因个人经验差异导致的解读误差。
核心观点六:持续参与学术活动,紧跟领域前沿进展。
观点解读:鼓励医生通过学术会议、继续教育项目学习基因检测最新成果,了解新发现的致癌基因或靶向药物,避免因知识滞后影响治疗决策。
问题11:如何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精准选择适合肿瘤患者的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目前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核心观点一:检测关键基因突变,确定靶向治疗基础。
观点解读:通过肿瘤组织或血液检测,识别EGFR、ALK等驱动癌症发展的关键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就像癌细胞的“致命弱点”,明确后才能选择对应的靶向药物,如同用钥匙开锁,精准打击癌细胞,避免盲目用药。
核心观点二:结合临床特征综合评估用药。
观点解读:基因检测结果需与患者癌症类型、分期、身体状况等结合分析。例如,同样是EGFR突变,晚期肺癌患者可能直接使用靶向药,而术后患者可能需配合化疗,确保治疗方案既精准又全面。
核心观点三:保证治疗规范性。
观点解读:不同基因突变对应的首选药物。例如EGFR突变肺癌患者首选奥希替尼等第三代靶向药,这些推荐基于大量研究数据,能最大限度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风险。
核心观点四:动态监测耐药突变,及时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治疗期间定期用血液检测追踪基因变化。若发现T790M等耐药突变,及时更换第三代靶向药,就像给失效的武器升级,重新获得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延长治疗有效期。
问题12: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何利用基因检测实时监测肿瘤的耐药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无效治疗?耐药机制的研究对基因检测有哪些新的要求?
核心观点一:基因检测动态追踪肿瘤耐药突变。
观点解读: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或肿瘤组织的基因变化(如EGFRT790M突变),可实时发现肿瘤对药物产生耐药的迹象。例如,靶向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若基因检测发现新突变,说明肿瘤可能开始耐药,需调整用药。
核心观点二:识别耐药标志物,指导精准换药。
观点解读:基因检测能找出导致耐药的特定基因变异,医生可根据结果选择更有效的靶向药或联合化疗、免疫治疗,避免继续使用已失效的药物,节省治疗时间。
核心观点三:提升检测灵敏度,捕捉微量变异。
观点解读:耐药突变可能仅存在于少量肿瘤细胞中,需高灵敏度技术(如液体活检)检测血液中极低浓度的ctDNA,防止漏检关键突变。
核心观点四:多组学整合,全面解析耐药机制。
观点解读:单独分析基因突变不足以全面解释耐药,需结合蛋白质、RNA等数据,从多层面研究耐药原因,为开发新疗法提供依据。
核心观点五:发现新标志物,更新检测范围。
观点解读:耐药机制复杂,需不断发现并验证新生物标志物(如融合基因),将其纳入检测项目,确保检测技术紧跟研究进展。
问题13:基因检测指导的肿瘤治疗费用较高,如何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核心观点一:精准选择必要基因检测项目,避免过度检测。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只检测直接影响治疗选择的基因突变,比如肺癌检测EGFR基因即可指导靶向药使用,避免盲目测多个无关基因,既省费用又减少资源浪费。
核心观点二:分层分阶段检测,初诊患者先做基础检测。
观点解读:初次确诊时仅检测关键基因,例如肠癌先测KRAS等核心基因;若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扩大检测范围。这样既控制初期费用,又避免“一步到位”的高额支出。
核心观点三:动态调整治疗,及时停用无效药物。
观点解读:例如检测发现某靶向药无效,立即停用并更换方案,避免患者长期使用昂贵但无效的药物,既节省费用又减少副作用风险。
核心观点四:充分利用医保覆盖的检测项目和药物。
观点解读:部分基因检测(如肺癌EGFR)和靶向药已纳入医保,患者自费比例可降低50%以上,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问题14:如何通过定期基因检测,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迹象,调整康复方案?
核心观点一:动态监测ctDNA水平变化,可早期预警复发转移。
观点解读:通过血液检测追踪ctDNA(肿瘤释放的DNA碎片)浓度变化,能在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早期阶段发现异常。这种检测比CT等影像检查更早提示风险,尤其适合术后或高危患者定期监测,为医生争取干预时间。
核心观点二:检测关键基因突变状态,识别耐药或新突变。
观点解读:定期检查EGFR、KRAS等驱动基因是否变异,能判断肿瘤是否对药物产生耐药性,或出现新的危险突变。例如,若发现EGFR基因新突变,可及时更换靶向药,避免继续使用无效药物耽误治疗。
核心观点三:评估微小残留病灶(MRD),预测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通过高灵敏度基因检测技术,能发现手术后或化疗后体内残留的极少量肿瘤细胞。若检测到MRD阳性,说明复发风险较高,需缩短复查间隔或提前用药干预,降低复发概率。
核心观点四:整合基因数据,制订个体化康复方案。
观点解读:根据ctDNA、基因突变和MRD结果,医生可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MRD阳性患者加强免疫治疗,或针对新突变基因改用靶向药,使康复措施更精准匹配病情变化。
问题15:在肿瘤康复过程中,如何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身体的恢复情况,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核心观点一:动态监测肿瘤负荷,评估治疗效果。
观点解读: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DNA片段(ctDNA),可以实时观察治疗后肿瘤的数量变化。比如治疗有效时,ctDNA水平会下降;若肿瘤复发或耐药,ctDNA可能再次升高,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二:检测复发相关基因标志物,预测复发可能性。
观点解读:某些基因特征(如微卫星不稳定、肿瘤突变负荷高)可能提示癌症容易复发。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这些标志物后,医生会建议更频繁地复查或提前干预,降低复发风险。
核心观点三:指导个性化康复方案,优化随访策略。
观点解读:基因检测能发现患者的遗传风险,比如携带某些易感基因的人,康复期需要更密切的检查或预防性治疗;而无特殊基因异常的患者,则可减少检查,制订更轻松的康复计划。
核心观点四:预测药物毒性风险,调整安全剂量。
观点解读:检测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如UGT1A1),能提前判断患者对化疗药的耐受程度。例如,基因异常者使用特定药物时容易产生严重副作用,医生可提前降低剂量或更换药物,提高治疗安全性。
核心观点五:评估免疫功能状态,辅助免疫治疗。
观点解读:通过分析免疫相关基因(如HLA类型),可判断患者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能力。免疫功能强的患者可能更适合免疫治疗;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则需联合其他疗法增强效果。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