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内镜诊断篇
2025-04-11 11:31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如何优化内镜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肠道准备、患者评估等,以减少因准备不当导致的检查失败或漏诊?

  核心观点:强化医患双向培训,提升检查成功率。

  观点解读: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操作规范培训,确保流程精准。同时患者教育可采用可视化工具,如通过动画演示清肠剂服用步骤、检查体位等关键环节,配合图文手册(如标注禁食时间表),使患者准备依从性提升,对高危患者采取个性化评估(如心肺功能差者调整镇静方案)。从而减少因准备不当导致的检查失败或漏诊,避免肿瘤的延误诊断。

  问题02:内镜设备的消毒和维护至关重要,怎样建立严格的设备消毒流程和质量监测体系,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核心观点:制订标准消毒流程,分类处理不同内镜。

  观点解读:不同内镜的污染程度和消毒要求差异显著。针对胃镜、肠镜等不同内镜类型,制订专门的清洗消毒步骤,明确每一步操作要求。例如,胃镜和支气管镜因使用部位不同,污染风险有差异,需分类处理。清洗流程必须遵循“预处理-酶洗-消毒-干燥”顺序,避免生物膜形成。高风险器械如活检钳等需用环氧乙烷或低温灭菌技术,彻底消灭顽固病原体,避免感染风险。定期维护设备,监测消毒效果。

  问题03:目前哪些内镜检查技术或方法最适合用于消化道癌的早期筛查,其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进一步提高?

  核心观点:消化道癌筛查依赖胃肠镜,可用染色和窄带成像技术提高精度。

  观点解读:胃肠镜检查过程中的病理活检是肿瘤筛查的“金标准”,窄带成像(NBI)通过特定光波增强黏膜表面毛细血管对比度,可识别早期癌的细微形态变化(如不规则微血管),敏感性达90%。联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结构,能区分炎症与癌变。随着AI技术发展,可辅助分析病变性质,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问题04:在针对特定人群(如癌症家族史人群、高危职业人群等)的肿瘤筛查中,如何将内镜检查与其他筛查手段(如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有效结合,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核心观点:肿瘤标志物异常时,及时内镜确认。对高危职业人群采取定期内镜与影像联合监测,提高早期肿瘤检出率。

  观点解读:抽血查出肝癌标志物(如AFP)或胃癌标志物(如CA724)升高,可能是早期信号,但无法确定具体病变位置。此时需立即做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直接观察器官内部,找到可疑病灶并取样活检。对于高危职业人群可采取定期内镜+影像联合监测,这种“组合拳”能覆盖不同阶段病变,提高早期发现率。

  问题05:如何规范内镜筛查的流程和标准,包括检查的频率、操作人员的资质等,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漏诊和误诊?

  核心观点:按风险分层调整筛查频率,操作人员经专业培训考试,确保操作规范。

  观点解读:不同人群风险不同,检查间隔需个性化。一般风险人群(如无家族史、无病史)每5~10年查一次即可;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或肠息肉病史)需缩短到每3~5年,这样既能避免过度检查,又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做内镜的医生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确保操作手法规范,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的误诊或漏诊。

  问题06:对于形态学不典型的肿瘤病变,如何综合运用多种内镜检查技术(如普通内镜、超声内镜、色素内镜等)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分期和分级?

  核心观点:普通内镜初步定位,结合染色/放大技术观察细节,超声内镜探查深层次病变。

  观点解读:先通过普通内镜找到可疑病灶,确定位置和范围。再用染色剂喷洒病变区域(类似用荧光笔标记重点),或开启特殊光源的放大内镜,让血管和黏膜纹理更清晰,帮助区分正常组织和异常区域。超声内镜像给内镜装上“透视眼”,能看清黏膜下病变的质地,同时分辨肿瘤在消化道壁的侵犯层次(比如是否突破黏膜层),还能发现周围肿大的淋巴结或器官受侵,为判断癌症早晚期提供关键信息。对于复杂病例需内镜、影像、病理和肿瘤科医生共同讨论,把各种检查结果(如内镜图像、超声报告、病理结论)像拼图一样组合起来,排除干扰信息,得出最准确的诊断结论,指导后续治疗。

  问题07:在不同部位肿瘤的内镜诊断中,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活检方法和部位,以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减少假阴性结果,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核心观点:不同肿瘤部位需针对性选择活检区域,深部病变借助超声内镜定位穿刺活检,提高活检阳性率。

  观点解读:比如胃肿瘤要取质地硬或凹陷处,肠肿瘤取息肉基底或病变交界处。这些区域癌变可能性高,避开坏死或炎症干扰,能更精准捕捉病变组织。深部病变可采用超声内镜可定位后穿刺活检,精准定位,避免漏检。

  问题08:依据内镜下的诊断结果,如何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内镜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核心观点:按肿瘤分期和患者健康状况选择内镜治疗方式。

  观点解读:早期肿瘤(如胃癌、肠癌)首选内镜切除术(如EMR/ESD)彻底清除病灶,治愈率高;中晚期肿瘤则以内镜辅助治疗为主,如放置支架解除梗阻,为后续手术或放化疗争取机会。同时结合患者健康状况,年老体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优先选创伤小的内镜治疗,恢复快风险低;身体条件好的可尝试彻底的内镜切除或联合治疗,提高疗效。

  问题09:在进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手术(如ESD、EMR等)时,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核心观点:术前全面评估,术中精准标记、切割与止血,在薄弱部位谨慎操作,穿孔时及时修补,必要时联合外科。

  观点解读:手术前需仔细检查肿瘤的大小、位置、深度,并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确保没有凝血问题或解剖异常等禁忌证。手术中先在肿瘤边缘“做标记”,注射生理盐水让病灶“鼓起来”,再逐步切割。遇到出血立刻用止血钳或夹子处理,边修剪边堵漏,减少大出血风险。在胃壁薄的地方(如贲门)操作时需加倍小心。万一穿孔,马上用金属夹“补漏”,避免感染扩散,必要时联合外科处理。

  问题10:内镜下治疗后,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肿:瘤复发或残留,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预后?

  核心观点:制订个性化随访计划,定期内镜复查,利用特殊染色技术辅助判断肿瘤复发或残留。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情况安排复查时间,一般治疗后1、3、6个月各查一次,之后每半年到一年复查。复发风险高的患者需更频繁检查。通过定期内镜观察治疗区域,能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变化。复查时使用特殊染色技术(如喷洒染色剂),让正常和病变组织颜色对比更明显。发现异常区域可直接取样活检,明确是否为肿瘤残留。

  问题11:内镜治疗后,如何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等措施,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术后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注重营养均衡,定期复查,提高生活质量。

  观点解读:刚做完手术时,建议先喝米汤、稀粥等流食,避免辛辣油腻刺激肠胃。恢复过程中慢慢增加软烂面条、蔬菜泥等半流食,再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同时保证鱼肉蛋奶和新鲜果蔬的摄入,帮助身体补充能量和修复组织。按医生要求的时间回医院检查,比如做内镜或超声等,能早期发现出血、感染等问题并及时处理,确保治疗效果,防止病情反复。

  问题12:对于内镜治疗后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等)的患者,应采取哪些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核心观点:破除患者错误认知,利用社会支持缓解焦虑,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观点解读: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治疗原理、康复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比如说明术后短暂疼痛是正常现象,破除“治疗后更严重”等错误认知,减少因未知带来的恐慌。指导家属多陪伴、少指责,比如鼓励患者倾诉恐惧而非压抑情绪,同时通过亲友探访、病友交流等方式建立社会支持网,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增强康复信心。

  问题13:如何建立完善的内镜治疗后随访体系,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远期并发症,如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等?

  核心观点:采用内镜、影像、肿瘤标志物多模态联合复查,借助智能档案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观点解读:内镜直接观察手术部位是否狭窄或复发;CT/MRI检查是否有转移;抽血查CEA等肿瘤标志物,三者结合能更早发现异常,比单一检查更可靠。若复查发现吻合口变窄,可用内镜扩张或放支架解决;若肿瘤复发,根据情况选二次手术、放疗或化疗,避免拖延导致病情恶化。建立患者专属电子档案,自动提醒复查时间,长期记录检查结果,便于医生分析趋势、调整方案,让随访更高效精准。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