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超声显像篇
2025-04-09 15:22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目前哪些超声检查技术或方法最适合用于不同肿瘤(如甲状腺癌、乳腺癌等)的早期筛查,其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

  核心观点:甲状腺癌筛查首选高分辨率超声,致密型乳腺用超声联合钼靶筛查,超声筛查不能单独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

  观点解读:①甲状腺癌早期筛查最推荐高分辨率超声,它能清晰显示微小病变。90%~95%的癌症能被发现(敏感性高),同时能准确排除85%~90%的非癌症结节(特异性较高)。这种方法能捕捉到低回声、微小钙化等典型恶性特征,是甲状腺癌筛查的“金标准”。②乳房组织致密时,X线钼靶可能漏诊,需结合超声检查。超声对致密乳腺的癌症检出率75%~90%,尤其能发现钼靶易漏的不规则肿块、血流信号异常等特征。两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升乳腺癌检出率,降低漏诊风险。③超声虽能高效发现可疑病灶,但仍有误判可能。例如乳腺癌筛查特异性80%~90%,意味着10%~20%良性病变可能被误判为癌。因此必须结合钼靶、MRI或病理活检,才能明确诊断,避免过度治疗。

  问题02:在针对特定人群(如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中,如何将超声检查与其他筛查手段(如乳腺X线、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有效结合,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核心观点:超声联合乳腺X线筛查致密乳腺,补充X线不足;高危人群推荐“X线+超声+MRI”多模态筛查;筛查方案需个体化,综合年龄、乳腺密度等制订。

  观点解读:①乳腺密度高的女性,X线检查因组织重叠容易漏诊。超声能清晰区分肿块是囊性(液体)还是实性(实体),两者结合可发现X线遗漏的病灶,提高致密乳腺的早期检出率。②对乳腺癌高危人群,优先联合X线和超声,必要时加做MRI。年轻或乳腺致密的女性,超声可为首选筛查工具,联合其他手段能更全面排查病灶,降低漏诊风险。③医生需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筛查组合。例如,年轻女性侧重超声,乳腺疏松的老年女性侧重X线,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增加MRI,避免“一刀切”,实现精准筛查。

  问题03:如何综合分析超声图像的多种特征(如回声、形态、血流等)以及患者的临床信息,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良性或恶性)、分期和分级?

  核心观点:回声均匀性及边界清晰度初判良恶性;形态不规则且纵横比>1需警惕恶性;杂乱血流信号结合低阻力提示恶性;综合临床信息提升超声诊断准确性;超声联合病理明确分期与恶性程度。

  观点解读:①良性肿瘤超声图像通常显示为均匀的黑色或灰色区域(低回声或等回声),边缘清晰;恶性肿瘤回声常杂乱不均,边界模糊或向外浸润生长,这些特征可初步区分肿瘤性质。②良性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长宽比例小;恶性形态常不规则,长宽比例大,边缘呈分叶状、毛刺或蟹足样凸起。这些形态异常是判断恶性的重要线索。③良性肿瘤内部血流少且分布规律,恶性肿瘤血流丰富且走向混乱,超声检测到血流阻力指数较低时(血管弹性差),恶性可能性显著增加。④需结合患者年龄、肿块增长速度、肿瘤标志物水平等综合分析。例如,老年人短期内肿块快速增大且标志物异常升高,即使超声特征不典型,仍需高度怀疑恶性。⑤超声评估肿瘤大小、侵犯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合病理检查细胞活跃度及坏死区域比例,共同确定肿瘤发展阶段和恶性等级,为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问题04:对于一些复杂的肿瘤病例,如何借助多学科团队(MDT)的力量,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如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核心观点:多模态影像联合分析,互补验证肿瘤特征;病理结果与超声对照,确保诊断“金标准”;多学科协作讨论,综合制订最优方案;技术升级结合质控,保障诊断一致性。

  观点解读:①超声检查结合CT、MRI等其他影像技术,互相补充信息。比如CT能看清肿瘤整体结构,超声观察血流动态,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恶性风险,减少单一检查的误差。②病理检查是确诊肿瘤性质的关键。超声发现可疑病灶后,通过对比病理结果,能验证超声判断是否正确。若两者不一致,可重新分析超声图像或调整检查方案,提高诊断的可信度。③超声医生联合病理科、放射科、外科等专家共同讨论。例如,外科医生提供手术中发现的实际肿瘤信息,超声科据此优化检查重点,避免因经验不足导致误诊,尤其对罕见或复杂病例效果显著。④使用弹性超声、造影技术等新手段,获取更多肿瘤细节信息。同时定期开展MDT培训和质控会议,统一各科室的诊断标准,避免因设备差异或操作水平影响结果可靠性。

  问题05: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何将其应用于超声诊断,辅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发现微小病灶和隐匿性肿瘤,提高诊断效率和质量?

  核心观点:AI智能分析超声图像,自动识别微小病灶;AI结合临床数据提供个性化诊断建议;AI实时引导操作,优化检查流程;大数据驱动AI持续学习,提升复杂病例识别能力。

  观点解读:①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快速扫描超声图像,精准标记出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如早期肿瘤),减少漏诊风险。例如,AI能区分正常组织和异常区域,帮助医生聚焦可疑部位。②AI系统能整合患者病史、症状和超声影像,综合分析后给出诊断参考意见。比如,对隐匿性肿瘤,AI会结合病灶形态和血流信号,提示恶性概率,辅助医生判断,降低主观误差。③超声检查时,AI实时提示探头应调整的角度和位置,确保一次扫描即获得高质量图像。例如,遇到复杂部位,AI会像“导航”一样辅助医生快速定位,缩短检查时间。④AI通过分析海量超声数据库,不断积累罕见肿瘤的特征。遇到疑难病例时,AI能快速匹配类似病例数据,帮助医生突破经验限制,提高诊断信心。

  问题06:对于确诊的肿瘤患者,如何依据超声检查提供的信息(如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制订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手术方案、放疗计划、消融治疗等)?

  核心观点:超声明确肿瘤位置,优化手术或放疗路径;肿瘤大小决定治疗方式选择;分析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调整治疗策略;血流信号评估指导消融或止血方案;超声实时引导提升治疗精准度。

  观点解读:①通过超声精确定位肿瘤位置,医生可以避开重要血管或神经,选择更安全的手术入路,或调整放疗照射范围,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例如靠近大血管的肿瘤,可能需要改变切口位置或缩小放疗靶区。②小肿瘤(如直径<3厘米)适合微创消融治疗(如微波消融),创伤小且恢复快;大肿瘤可能需要完整切除或联合放化疗。超声测量肿瘤大小直接帮助医生判断哪种方法更有效。③超声能清晰显示肿瘤是否侵犯周围器官。若肿瘤紧贴关键结构(如胆管、肠管),医生可能选择部分切除加术后化疗,或调整放疗剂量保护正常组织,避免严重并发症。④超声多普勒可检测肿瘤内血流情况。高血供肿瘤消融时需要更大范围或更高功率,必要时先做血管栓塞减少出血风险;低血供肿瘤则消融更简单安全。⑤在穿刺活检或消融治疗中,超声像“GPS导航”一样实时显示针头位置,确保精准命中肿瘤,避免误伤周围器官,降低出血或感染风险。

  问题07: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何利用超声引导进行精准的介入治疗(如穿刺活检、局部药物注射等),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核心观点:实时超声成像精准定位病灶,动态调整操作路径;超声引导提高穿刺活检成功率,明确肿瘤性质;清晰显示解剖结构,降低并发症风险;多场景应用提升疗效,减少全身副作用。

  观点解读:①超声像“实时导航仪”,能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和周围结构。医生操作时,可随时观察针的位置,灵活避开血管、神经等危险区域,既保证准确扎到肿瘤,又减少误伤正常组织。②对于藏在深处或体积小的肿瘤,超声能帮医生精准找到目标,确保取到有效的组织样本。这就像用精准的“探测器”锁定目标,避免反复穿刺,提高病理诊断的可靠性。③超声不仅能引导穿刺活检,还能用于局部注射化疗药或消融剂,让药物直达肿瘤内部,增强杀灭效果,同时减少药物对全身的伤害;也能精准引流囊肿或脓肿,避免盲目操作的风险。④超声能实时显示血管、脏器位置,操作时避开危险区域,大幅减少出血、感染等意外情况。比如注射药物时,医生能随时确认针尖在肿瘤内,避免药物误入血管或正常组织。

  问题08: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消融治疗的肿瘤,超声如何在术中实时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参数,确保肿瘤组织被彻底消融,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核心观点:实时成像精准定位肿瘤及周围结构;动态评估消融范围与安全边界;即时调整参数优化消融效果;实时监测预警潜在并发症;确认肿瘤完全消融判定终点。

  观点解读:①超声通过动态图像实时显示肿瘤位置、大小以及与血管、神经等关键结构的关系,帮助医生精准插入消融针,避免误伤重要组织。②超声能观察到消融区域回声信号的变化,判断是否完全覆盖肿瘤并形成足够的安全边界,防止肿瘤残留或边界不足导致复发。③医生根据超声图像显示的消融进展,灵活调整时间、功率或温度等参数,确保肿瘤被彻底破坏,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④术中超声可快速识别出血、气胸或异常热损伤,帮助医生立即采取止血、引流等措施,减少手术风险。⑤超声通过观察消融区域的变化(如回声增强、血流消失),明确肿瘤已被完全破坏且无活性残留,为手术成功提供直接依据。

  问题09:如何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肿瘤治疗后的疗效,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术后重点查残留病灶和淋巴结状态;放化疗后看肿瘤缩小、血流减少和坏死;治疗前后定期对比图像变化;弹性成像查硬度,造影技术看血供。

  观点解读:①手术后会通过超声检查手术区域是否有残留的异常肿块,观察肿块形状是否不规则、血流是否异常。同时会检查周围淋巴结大小是否正常,结构有没有破坏,帮助判断癌细胞是否转移或复发。②放化疗有效的标志是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超声能精准测量大小变化。肿瘤内部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说明癌细胞活性下降。超声还能发现肿瘤组织是否出现纤维化或坏死,这些都是治疗见效的重要证据。③治疗前会先做详细超声检查作为“基准图”,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复查,把新图像和之前的对比。比如原来5厘米的肿瘤缩小到3厘米,或者异常血流消失,都能直观显示治疗效果,帮助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④新技术能更精准评估疗效。弹性成像就像用手按压肿瘤,通过软硬变化判断是否坏死;造影增强超声像给血管染色,能清楚显示肿瘤还有没有血液供应。这两种技术可以互补,更准确判断癌细胞是否还有活性。

  问题10:在肿瘤患者康复期间,如何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合理安排随访计划,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迹象,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核心观点:按风险等级调整超声随访频率;根据肿瘤类型定位重点检查区域;超声+其他检查互补提高准确性;动态对比超声结果追踪变化;个性化制订随访方案。

  观点解读:①术后1年内的高危患者建议每3~6个月查一次超声,低危或术后2~5年患者可延长至6~12个月查一次。这样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避免过度检查带来的负担。风险越高,检查越勤,就像重点监控容易复发的区域。②不同肿瘤容易转移的部位不同,比如胃癌要重点查肝脏,乳腺癌查腋窝淋巴结,妇科肿瘤查盆腔。超声检查就像精准扫描仪,针对特定部位重点观察,比盲目全面检查更有效率。③超声虽方便无创,但对骨头、深部器官的检查可能漏诊。需要搭配CT看肺部转移,用MRI查脑部病变,就像用不同放大镜组合观察,确保不留死角。特别可疑的病灶还要做更精确的PET-CT确认。④每次超声报告要和之前对比,关注肿块是否变大、形状是否变不规则、血流信号是否增多。就像监控同一棵树的生长情况,发现突然冒出的新芽(新病灶)或枝条疯长(旧病灶进展),就要立即处理。⑤根据患者年龄、治疗效果、身体承受能力调整检查计划。比如,化疗后身体虚弱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检查间隔,而基因检测提示易复发的患者需加密检查。就像定制衣服要量体裁衣,随访计划也要因人而异。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