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病理诊断篇
2025-04-09 15:22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在分子病理检测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怎样建立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以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出现概率,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核心观点一:统一检测操作标准,规范样本与试剂管理。

  观点解读:制订统一的操作流程,比如样本采集、保存和试剂使用标准,确保不同实验室用相同方法检测。就像做蛋糕必须按配方称量材料,避免因操作差异导致结果不准,减少“误判”风险。

  核心观点二:加强实验室认证和人员专业培训。

  观点解读:实验室需通过国际认证(如ISO15189),证明有能力做精准检测。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就像司机要通过考试才能上路,确保操作规范,减少人为失误。

  核心观点三:实施内部对照和外部质量评估。

  观点解读:每次检测加入“对照样本”(如已知阳性的标准品),实时监控准确性。同时参加全国或国际检测比对,就像学生参加统考,通过排名发现不足并改进。

  核心观点四:规范数据解读和多学科会诊。

  观点解读:明确结果判断规则,避免主观误读。复杂病例由病理、临床等多领域专家讨论,相当于“多方会审”,综合判断降低误诊概率。

  核心观点五:建立持续优化和临床反馈机制。

  观点解读:定期分析检测问题并及时调整流程,比如发现某试剂不准就更换。结合患者治疗效果反向验证检测可靠性,形成“发现问题-改进-再验证”的闭环。

  问题02:对于一些具有遗传倾向的肿瘤,如何通过病理诊断技术早期发现相关基因突变,为遗传咨询和预防性干预提供依据,降低肿瘤发生风险?

  核心观点一:分子检测技术精准识别遗传性基因突变。

  观点解读:通过高通量测序NGS等技术检测BRCA1/2等基因的胚系突变,可明确乳腺癌、卵巢癌的遗传风险。例如,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一生患乳腺癌风险高达80%,检测结果为早期干预提供关键依据。

  核心观点二:免疫组化分析间接反映基因异常。

  观点解读:通过检测蛋白质表达异常推断基因状态。例如,Lynch综合征患者若出现错配修复基因MMR蛋白缺失,提示MLH1等基因突变,无须复杂检测即可初步筛查高风险人群。

  核心观点三:家族史结合基因检测锁定致病突变。

  观点解读:有肿瘤家族史者需优先遗传咨询,针对性检测相关基因,如TP53等。若发现突变,可指导亲属进行风险评估,如Li-Fraumeni综合征家族需定期全身肿瘤筛查。

  核心观点四:遗传咨询制订个性化预防策略。

  观点解读: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专家会建议具体措施。如BRCA突变者40岁前切除卵巢可降低90%卵巢癌风险,或通过药物(如他莫昔芬)减少乳腺癌发生率。

  核心观点五:针对性干预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观点解读:对突变携带者,定期肠镜筛查可使Lynch综合征患者结直肠癌死亡率降低72%;预防性乳腺切除可减少90%乳腺癌风险。早期干预可大幅提升生存率。

  问题03:基于液体活检等新兴技术的病理诊断方法的可靠性和应用前景如何?

  核心观点一:液体活检可作为传统活检的补充,但暂无法完全替代。

  观点解读:对于无法取到肿瘤组织的患者,液体活检通过抽血、验尿等方式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或DNA碎片(如ctDNA),能间接判断肿瘤是否存在。但该技术还不够成熟,检测结果可能受肿瘤类型、病情阶段等因素影响,目前只能辅助诊断,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活检。

  核心观点二:检测准确性因肿瘤类型不同差异较大。

  观点解读:像肺癌、肠癌等肿瘤释放到血液中的ctDNA较多,检测准确性较高,早期发现率可达60%~80%。但有些肿瘤释放的生物标志物很少,可能导致漏检。此外,检测设备的灵敏度、不同实验室的操作标准也会影响结果。

  核心观点三:核心优势是无创筛查和动态监测。

  观点解读:传统活检需要穿刺或手术取组织,风险较高。液体活检只需抽血,也方便多次检测。比如治疗期间检测ctDNA浓度变化,能比CT检查更早发现肿瘤是否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核心观点四:在疗效追踪中潜力突出。

  观点解读:治疗中若发现血液肿瘤DNA浓度快速下降,说明药物有效;若浓度反弹,提示需及时更换方案,这对制订个性化治疗很有帮助。

  核心观点五:技术仍需提升灵敏度和标准化。

  观点解读:目前的检测技术敏感度较低,对小的肿瘤容易漏检。不同品牌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差异可达3倍,且缺乏统一的检测流程标准,导致不同实验室结果可能不一致,这是未来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

  核心观点六:未来可能推动癌症早诊和精准治疗。

  观点解读:随着技术发展,液体活检或将成为体检常规项目,就像查血常规一样简单。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外泌体、循环肿瘤细胞等更多指标,不仅能发现癌症,还能判断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直接匹配靶向药物,实现“一滴血精准治癌”的愿景。

  问题04: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病理诊断筛查,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对病理医师经验的依赖?

  核心观点一:AI快速分析病理图像,提升筛查效率。

  观点解读: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快速处理成千上万张病理切片图像,自动标记出可疑病变区域。这就像给医生配备了一个“超级助手”,大幅缩短原本需要人工逐张查看的时间,同时减少因疲劳或注意力分散导致的漏诊风险。

  核心观点二:AI标准化评估降低诊断偏差。

  观点解读:不同医生经验水平不同,诊断结果可能不一致。AI系统会按照统一标准对病变进行分级(如癌症分期),就像用精准的尺子测量,确保每个病例都得到客观评价,特别有助于基层医院提升诊断质量。

  核心观点三:AI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复杂病例。

  观点解读:遇到罕见或疑难病例时,AI能快速调取全球类似病例数据,给出参考意见。比如当医生不确定是哪种肿瘤类型时,AI会列出相似特征的病例和对应诊断,帮助医生更全面分析,相当于拥有一个随时待命的“专家会诊团”。

  核心观点四:AI案例库加速医生培养。

  观点解读:传统上医生需要看数万张切片才能积累经验。AI能生成涵盖各类典型病变的教学案例库,新手医生通过反复学习AI标注的案例,就像跟着“智能导师”快速掌握诊断要点,缩短成长周期。

  问题05:对于形态学不典型的肿瘤病例,如何综合运用免疫组化、分子病理检测等多种技术,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分子特征,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精准依据?

  核心观点一:免疫组化组合标记明确肿瘤来源及分化方向。

  观点解读:通过给肿瘤细胞“贴标签”的方式确定类型。例如,用CK/EMA标记上皮来源的肿瘤(如肺癌、肠癌),用Desmin标记肌肉来源的肿瘤。组合标记更精准,比如同时检测TTF-1和NapsinA能更好判断是否为肺腺癌,避免误诊。

  核心观点二:分子检测识别关键基因异常指导治疗。

  观点解读:检测肿瘤特有的基因变化就像查“身份证”。发现EGFR/KRAS突变可指导肺癌靶向药选择;检测MSI状态能预测肠癌对免疫治疗的反应。这些分子特征让治疗有的放矢,避免无效用药。

  核心观点三:组织学分级与分子特征联合评估。

  观点解读:传统显微镜观察结合现代分子技术,形成双重验证。例如,乳腺癌通过HE染色看细胞形态,同时检测HER2基因扩增状态,既明确恶性程度又筛选适用靶向药的患者,提高诊断全面性。

  核心观点四:多学科协作整合多维数据。

  观点解读:病理医生与影像科、肿瘤科专家共同“破案”。例如,结合CT显示的肿瘤位置、病理的分子特征、患者的症状等信息,判断特殊类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制订手术、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最优方案。

  问题06:在不同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免疫组化标志物组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避免过度检测或检测不足?

  核心观点一:根据肿瘤类型和临床问题选择标志物。

  观点解读:诊断前需明确肿瘤是上皮、间叶还是神经来源,以及需要解决的疑问。比如怀疑肺癌,优先选针对肺腺癌的标志物(如TTF-1),而非盲目测试所有可能的指标。这就像先锁定嫌疑人特征再精准调查,避免大海捞针。

  核心观点二:分步检测,先广谱后特异。

  观点解读:对未分化的肿瘤,先用广谱标志物(如CK、Vimentin)判断大类别,再选细分指标确认。例如,先用CK确定是上皮来源,再根据部位选TTF-1(肺)或PSA(前列腺)。类似先筛出“动物”,再区分是“猫”还是“狗”。

  核心观点三:不同肿瘤类型匹配特定标志物组合。

  观点解读:上皮肿瘤用CK+EMA,间叶肿瘤用Vimentin+SMA,神经肿瘤用S-100+Syn。比如横纹肌肉瘤需测MyoD1,而脂肪肉瘤用MDM2。这相当于给不同肿瘤贴上“专属标签”,提高识别效率。

  核心观点四:确诊后停止扩展检测,避免过度。

  观点解读:若已通过TTF-1和NapsinA确诊肺腺癌,就无须再加测其他肺肿瘤标志物。好比确认钥匙能开门后,不必再试所有钥匙,节省时间和资源。

  核心观点五:疑难病例联合分子检测验证。

  观点解读:当免疫组化无法明确诊断时(如某些肉瘤),需补充基因检测。就像破案时既有目击证人(免疫组化)又找DNA证据(分子检测),双重确认更可靠。

  核心观点六:定期更新标志物知识库。

  观点解读:随着医学发展,新标志物不断被发现(如PD-L1用于免疫治疗筛选)。医生需持续学习,像手机系统升级一样更新诊断工具,确保用最新方法精准识别肿瘤。

  问题07:如何加强多学科协作,整合临床、影像和病理等多方面信息,提高复杂肿瘤病例的诊断准确性和全面性?

  核心观点一:组建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

  观点解读:由临床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等组成团队,定期讨论复杂病例,结合各方专业意见,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性,确保诊断更全面。比如影像显示肿瘤位置后,病理医生可针对性分析组织样本,减少误诊风险。

  核心观点二:制订标准化沟通流程。

  观点解读: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规则,将临床病史、影像结果和病理报告同步共享,确保各科室高效协作。例如,病理科结合影像定位切片,能更快锁定病变区域,提高诊断效率。

  核心观点三:搭建跨学科数据共享平台。

  观点解读:通过平台整合患者临床数据、影像图片和病理切片,各科室医生可实时调阅资料,协同分析。比如,影像科发现异常病灶,病理科可直接调取对应影像辅助判断,减少重复检查。

  核心观点四:开展多学科联合培训。

  观点解读:定期组织跨科室学习,让医生了解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工作流程。例如,病理医生学习影像读片逻辑,能更精准结合影像特征分析组织样本,提升诊断一致性。

  核心观点五:定期案例讨论改进策略。

  观点解读:通过分析典型或疑难病例,总结诊断经验。比如某肿瘤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不符时,多学科复盘可优化流程,未来遇到类似情况能更快达成共识,提高准确性。

  问题08: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如何为不同类型和分期的肿瘤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核心观点一:精准检测肿瘤类型及分子特征。

  观点解读:通过活检或液体活检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如腺癌、鳞癌等)和基因突变情况(如EGFR、ALK等)。这些信息能帮助选择针对性的药物,比如靶向药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避免无效治疗。

  核心观点二:临床分期决定治疗方向。

  观点解读:早期肿瘤未扩散时,手术切除为主;局部晚期肿瘤先用化疗或靶向治疗缩小肿瘤再手术;晚期肿瘤以全身治疗为主,如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控制转移并延长生存期。

  核心观点三:多学科团队协作制订方案。

  观点解读:病理科、外科、肿瘤内科等多专家共同讨论,结合患者病情、身体条件等,制订手术、药物或放疗等组合方案,确保治疗更全面、副作用更小。

  核心观点四:动态监测并调整治疗策略。

  观点解读:治疗中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若发现耐药或复发,重新检测基因突变并更换药物,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核心观点五:治疗兼顾患者生活质量。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意愿选择治疗方案,例如,高龄患者减少高强度化疗,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问题09:在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中,如何通过病理诊断精准检测相关靶点,筛选出最有可能从特定治疗中获益的患者,避免无效治疗?

  核心观点一:标本处理标准化,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观点解读:采集肿瘤组织后,必须按标准流程固定和处理样本,比如,使用专业液体浸泡保存,防止腐烂或变形。高质量的样本才能保证后续基因或蛋白检测的准确性,避免因标本质量差导致误判。

  核心观点二:针对不同靶点选择精准检测技术。

  观点解读:不同肿瘤对应的治疗靶点不同,需用不同技术检测。例如,免疫组化检测蛋白(如PD-L1),基因测序查找突变(如EGFR),荧光杂交判断基因异常扩增(如HER2)。选择正确技术才能锁定有效治疗靶点。

  核心观点三: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特征综合判断。

  观点解读:检测结果不是唯一标准,医生会结合患者肿瘤类型、分期、身体状况等综合分析。例如,PD-L1高表达且身体状态好的患者更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而某些突变可能因患者年龄或并发症而无法用药。

  核心观点四:动态监测靶点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治疗过程中,肿瘤可能发生新突变或产生耐药性。定期用病理检测追踪靶点状态,比如耐药后通过基因测序发现新突变,从而更换靶向药或联合其他疗法,避免无效治疗拖延病情。

  问题10:对于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的肿瘤患者,病理诊断如何评估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核心观点一:术后标本评估残留及纤维化,用评分系统量化效果。

  观点解读:通过检查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观察治疗后残留癌细胞数量、纤维化(瘢痕样组织)和炎症反应程度。采用MP分级或RCB评分等标准打分,分数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差,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加强后续治疗。

  核心观点二:检测癌细胞是否完全消失(pCR)是关键指标。

  观点解读:pCR指治疗后肿瘤和淋巴结中完全找不到存活的癌细胞,说明治疗非常成功,这类患者后续复发风险较低。若仍有残留癌细胞,则需根据残留数量、形态判断是否需要更换化疗或靶向药物。

  核心观点三:治疗后检测基因变化,指导精准用药。

  观点解读:治疗后的肿瘤组织需重新检测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等分子特征。比如发现新的靶点突变,可改用对应靶向药;若原有突变消失,则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无效用药。

  核心观点四:淋巴结转移改善程度影响治疗决策。

  观点解读:对比治疗前后淋巴结中的转移癌变化,若转移灶缩小或消失,说明治疗有效,可维持原方案;若仍有多个转移或出现新转移,需增加放疗或更换更强效药物。

  核心观点五:综合评估制订个性化后续方案。

  观点解读:结合残留癌细胞量、基因检测结果、淋巴结状态等数据,医生会决定后续治疗方向:达到pCR的患者可能减少治疗强度;存在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则需强化治疗,如追加靶向药或免疫治疗。

  问题11:如何利用病理诊断技术监测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微小残留病灶,及时发现肿瘤复发迹象,指导进一步治疗?

  核心观点一:用分子检测追踪肿瘤基因痕迹。

  观点解读:通过高精度的PCR、基因测序等技术,在血液或体液中寻找肿瘤特有的基因突变或异常标志物。即使治疗后体内只剩极少量肿瘤细胞,这些技术也能像“显微镜”一样捕捉到,提前预警复发可能。

  核心观点二:血液检测替代组织活检监测。

  观点解读:液体活检通过抽血分析循环肿瘤DNA(ctDNA),无须手术取组织。就像用手机实时更新动态,定期抽血就能发现肿瘤残留的蛛丝马迹,尤其适合治疗后长期跟踪。

  核心观点三:影像+病理双确认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当PET-CT等影像发现可疑阴影时,立即用穿刺活检取得组织样本,用病理检测验证是否为肿瘤。如同用卫星定位锁定目标后,派侦察兵实地确认敌情。

  核心观点四:根据残留结果动态调整治疗。

  观点解读:检测到残留肿瘤信号(阳性),说明需要强化化疗或换用靶向药;若持续阴性,则可减少药物剂量。就像根据天气预报调整出行方案,精准匹配治疗强度。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