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X线检查篇
2025-04-09 15:22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在进行X线检查前,怎样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提前发现并避免因患者自身因素(如体内金属异物、妊娠等)导致的检查风险?

  核心观点:详细询问病史,重点排查金属异物及妊娠。

  观点解读:检查前需了解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如假体、手术夹)或是否怀孕。金属物可能干扰成像或引发风险,而孕妇接受X线辐射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通过询问末次月经或检测确认妊娠状态。

  问题02:对于频繁进行X线检查的患者,如何制订合理的检查计划,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预防潜在的健康风险?

  核心观点:制订个性化检查计划,延长间隔并考虑替代方式。

  观点解读:对需要多次检查的患者(如癌症复查),医生会拉长两次X线的时间间隔,并优先用超声、MRI等无辐射的检查替代部分项目,减少辐射总量。

  问题03:目前哪些X线检查方法或技术最适合用于不同肿瘤的早期筛查,其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

  核心观点:X线多为肿瘤初步筛查,确诊需结合其他检查。

  观点解读:X线虽能发现可疑病变,但无法区分肿瘤良恶性。例如,乳腺钼靶发现钙化灶后需穿刺活检,肺癌筛查异常者需病理检测或PET-CT进一步评估。

  问题04:在针对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筛查中,如何将X线检查与其他筛查手段(如CT、超声等)有效结合,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核心观点:综合多种影像手段,按个体风险制订筛查方案。

  观点解读:不同检查手段各有优势,如CT擅长发现肺部小结节,超声适合乳腺组织筛查,MRI灵敏度更高。医生会根据年龄、家族史、吸烟史等风险因素,选择2~3种检查组合,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

  问题05:对于特定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史人群、长期接触致癌因素人群等),怎样利用X线检查制订个性化的筛查方案,实现精准筛查?

  核心观点:建立健康档案动态追踪,及时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为高危人群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每次X线检查结果。医生通过长期追踪数据,可及时发现异常变化,调整筛查计划或治疗措施,实现早诊早治。

  问题06:考虑到X线检查的局限性,如何在大规模人群筛查中合理选择筛查对象,避免过度检查和漏诊?

  核心观点:联合多技术互补,提升检出率。

  观点解读:X线可能漏诊小病灶,可联合低剂量CT(更清晰)、超声(无辐射)等技术,互相弥补不足,降低漏诊风险。

  问题07:在诊断过程中,怎样提高对X线图像中不典型表现的识别能力,减少因影像特征不明显导致的误诊和漏诊?

  核心观点:联合CT、MRI等多手段综合判断。

  观点解读:当X线显示不明确时,配合CT查看组织细节或MRI观察软组织变化。例如肺部小结节在X线模糊时,CT能清晰显示边缘毛刺等恶性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

  问题08:对于一些复杂的肿瘤病例,如何借助多学科团队(MDT)的力量,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如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提高X线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核心观点:多学科协作综合判断,减少误诊风险。

  观点解读:MDT团队由放射科、病理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比如,外科医生能结合手术经验判断X片中的异常阴影是否可能为肿瘤,病理科医生提供活检结果确认肿瘤类型,通过多方讨论,避免单一科室的视角局限,提升诊断准确性。

  问题09: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何将其应用于X线诊断,辅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发现微小病灶和隐匿性肿瘤?

  核心观点:医生审核确保AI结果可靠。

  观点解读:AI虽能高效处理数据,但无法替代医生经验。所有AI标注的病灶和诊断建议需由医生复核,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避免技术误差影响诊疗。

  问题10:对于一些需要介入治疗的肿瘤(如肝癌的介入治疗),X线如何在术中发挥引导作用,确保治疗的精准和安全性?

  核心观点:术中及时验证治疗效果。

  观点解读:治疗结束后,X线可立即检查药物在肿瘤内的分布情况或血管栓塞效果,确保肿瘤被充分覆盖。若发现药物误入其他部位或栓塞不彻底,可当场补充处理,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问题11对于肿瘤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如感染、组织纤维化等)的患者,X线检查如何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准确判断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指导后续治疗?

  核心观点:早期发现并发症,避免延误干预时机。

  观点解读:X线检查操作简单、速度快,可快速排查肿瘤治疗后常见并发症(如肺炎、骨感染)。通过早发现、早干预,能有效控制感染扩散或纤维化进展,降低治疗难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问题12:如何通过X线检查评估康复过程中患者身体结构的变化(如手术部位的愈合情况、放疗后的组织改变等),为康复训练和生活指导提供参考?

  核心观点:监测骨愈合与内固定状态,评估软组织对称性。

  观点解读:X线能清晰显示手术后骨头是否长好、钢钉等固定器材位置是否正常。通过观察周围组织结构的对称性和密度变化,间接判断软组织是否有肿胀或异常,帮助医生确认手术部位恢复情况。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