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PET显像篇
2025-04-09 15:22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对于需要多次PET显像的患者,如何制订合理的检查计划,避免过度检查,同时保证能够有效监测病情变化,预防漏诊或误诊?

  核心观点一:每次检查前明确具体目的,避免无意义重复。

  观点解读:每次做PET检查前,医生需要明确是为了评估治疗效果、监测复发还是排查转移等具体目标。比如化疗后看肿瘤是否缩小,或怀疑复发时确认病灶位置。避免没有明确需求就频繁检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和经济负担。

  核心观点二:按病情和治疗阶段调整检查频率。

  观点解读:不同患者检查间隔不同。病情稳定且治疗有效的患者,可能每半年查一次;而肿瘤活跃或治疗中的高风险患者,可能需要缩短到3个月甚至更短。医生会根据患者身体状况、治疗反应等灵活调整。

  核心观点三: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减少PET依赖。

  观点解读:监测病情时,医生会综合CT、MRI等影像结果,加上抽血查肿瘤标志物等指标,避免只靠PET。例如,CT查结构变化+PET查代谢活性,既能减少辐射,又能全面评估病情,降低漏诊误诊风险。

  核心观点四:规范检查间隔时间,分阶段安排。

  观点解读:初次治疗后4~8周做第一次PET评估疗效;稳定期每3~6个月复查;出现新症状(如疼痛、消瘦)则随时加查。这样能及时捕捉病情变化,又可避免间隔太短导致辐射累积。

  问题02:目前哪些PET显像剂和检查方案最适合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其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进一步提高?

  核心观点一:肺癌首选18F-FDG显像,联合低剂量CT提升精准度。

  观点解读:肺癌筛查常用18F-FDG作为显像剂,能清晰显示肿瘤代谢情况。为提高准确性,检查时配合低剂量螺旋CT,既能减少辐射,又能结合形态和代谢信息,降低误诊风险。此外,采用先进的图像重建技术,可捕捉更细微的病灶。

  核心观点二:乳腺癌需分型选择显像剂,结合MRI查致密腺体。

  观点解读:大多数乳腺癌用18F-FDG显像,但对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18F-FES显像剂更精准。致密型乳腺患者单独PET易漏诊,需联合乳腺MRI,利用其高分辨率识别早期小病灶。针对HER2阳性患者,靶向显像剂可提高特异性。

  核心观点三:前列腺癌推荐18F-PSMA显像,辅以PSA和MRI。

  观点解读:前列腺癌筛查中,18F-PSMA显像剂能精准定位病灶,尤其适合早期微小肿瘤。检查时结合血液PSA检测和多参数MRI,既能验证显像结果,又能评估肿瘤侵犯范围,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性。

  核心观点四:结直肠癌筛查需PET与肠镜互补,标志物辅助。

  观点解读:18F-FDGPET可发现肠道代谢异常,但易受炎症干扰,需配合肠镜直接观察病变。对高风险人群,加做CEA等血液标志物检测,通过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核心观点五:淋巴瘤用18F-FDG显像,动态评分优化疗效评估。

  观点解读:淋巴瘤患者全身PET-CT扫描能快速定位病灶,但治疗后易残留代谢活性组织。采用Deauville评分系统,通过标准量化评估代谢活跃程度,区分肿瘤残留和炎症,提高随访检查的可靠性。

  核心观点六:多技术整合是提升PET筛查效果的核心策略。

  观点解读:不同肿瘤需“量身定制”显像剂和检查方案,如联合MRI、CT、血液检测等。例如,肺癌用CT补形态信息,乳腺癌用MRI查小病灶,前列腺癌用PSA验证,通过多技术互补,最终实现更早、更准的筛查。

  问题03:在针对肺癌等常见肿瘤的筛查中,如何将PET显像与其他常规筛查手段(如胸部X线、CT等)有机结合,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减少漏诊?

  核心观点一:X线初筛发现可疑病灶,PET辅助评估代谢活性。

  观点解读:胸部X线成本低且操作快,适合大规模人群初步筛查。如果发现可疑阴影或肿块,但无法确定是否为肿瘤,此时用PET显像检测病灶代谢活性(类似观察细胞活跃程度)。肿瘤细胞代谢旺盛,PET能更准确判断良恶性,避免盲目穿刺或手术。

  核心观点二:CT与PET联合分析结节性质。

  观点解读:CT能清晰显示肺部结节的大小和形状,但无法确定是否为恶性。例如,有些结节看似光滑,实际可能是早期肺癌。此时结合PET显像,若结节代谢活性高(颜色更亮),提示恶性可能性大;代谢活性低则多为良性,减少误切健康组织或漏诊风险。

  核心观点三:PET为不确定的影像结果补充功能信息。

  观点解读:当CT或X线检查发现异常,但医生无法明确诊断时(如结节形态不典型),PET显像能提供细胞代谢层面的证据。比如,某些炎症也会在CT上显影,但炎症代谢活性通常低于肿瘤,PET可帮助区分,降低漏诊概率。

  核心观点四:建立多模态影像体系提高综合诊断能力。

  观点解读:不同检查手段各有优劣。X线便宜但精度有限,CT看结构细节,PET看功能状态。建议分步骤联合使用,例如先用X线或CT初筛,再针对性做PET,最后结合所有结果综合判断。这种“组合拳”既能快速覆盖人群,又能精准锁定早期肿瘤。

  问题04:对于有肿瘤家族遗传史等高危人群,怎样利用PET显像制订个性化的筛查策略,实现精准筛查,早期发现潜在肿瘤?

  核心观点一:全面评估家族史、基因及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

  观点解读:筛查前需详细分析个人是否有肿瘤家族史、携带致癌基因突变(如BRCA1/2),同时结合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明确具体风险类型。例如携带BRCA突变者乳腺癌风险高,需重点监测。

  核心观点二:按肿瘤类型选择PET-CT或PET-MRI显像。

  观点解读:PET-CT擅长发现全身代谢活跃的恶性肿瘤,适合肺癌、淋巴瘤等筛查;PET-MRI对脑部、肝脏等软组织显示更清晰,适合肝癌、神经系统肿瘤高危人群。比如乳腺癌高危者可用乳腺专用PET联合MRI。

  核心观点三:根据风险等级定制筛查频率和部位。

  观点解读:高风险人群需缩短筛查间隔,如BRCA突变者每1~2年查乳腺PET;结直肠癌高危者每2~3年查腹部PET-CT。筛查时重点观察遗传相关肿瘤的高发部位,如林奇综合征患者重点查肠道。

  核心观点四:异常病灶立即活检,无症状者长期跟踪。

  观点解读:PET发现疑似肿瘤的异常代谢灶时,需穿刺或手术取组织化验确诊。对于暂未发现病变但风险极高的人群,建议每年复查PET显像,持续监测10年以上,防止漏诊微小肿瘤。

  核心观点五:筛查同时加强健康管理,降低综合风险。

  观点解读:在PET检查基础上,建议高危人群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并接种相关疫苗(如肝癌高危者接种乙肝疫苗)。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减少30%~50%的患癌风险,提升筛查效果。

  问题05:考虑到PET显像的成本和资源限制,如何在大规模人群筛查中合理应用该技术,提高筛查的性价比和可及性?

  核心观点一:优先高危人群和特定肿瘤筛查。

  观点解读:PET检查成本高,不能所有人都用,应重点给癌症风险高的人,比如家族里有多个癌症患者、长期吸烟者等。同时针对肺癌、肠癌等高发癌症,配合CT、肠镜等基础筛查手段,减少盲目检查浪费资源。

  核心观点二:联合其他筛查手段分层评估。

  观点解读:先用便宜的方法(比如抽血查肿瘤标志物、低剂量CT)做初步筛查,发现异常后再用PET确认。就像考试先做简单题,难题再重点突破,既能节省时间金钱,又能提高癌症识别的准确性。

  核心观点三:优化流程并推广区域共享。

  观点解读:医院合理安排PET检查时间,避免机器闲置或排队太久。多个地区共用PET检查中心,比如一个城市设1~2个点集中检查,既能减少设备重复购买,又能让更多老百姓方便使用。

  核心观点四:技术升级降低成本。

  观点解读:研发更精准的显影剂,减少检查剂量和时长,同时用人工智能快速分析图像。好比手机拍照从单摄升级到三摄,拍得更清楚还省电,未来PET检查会更便宜、更快出结果。

  问题06:如何综合分析PET-CT和PET-MR图像,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分期和分级?

  核心观点一:综合定量参数(SUV、MTV、TLG)评估代谢活性。

  观点解读:SUV值反映病灶代谢高低,数值高可能提示恶性,但需排除炎症等干扰;MTV显示肿瘤体积,体积越大通常恶性风险越高;TLG结合代谢和体积,能更全面判断肿瘤整体活跃程度,三者结合可提高良恶性判断准确性。

  核心观点二:PET-CT融合定位病灶并识别转移。

  观点解读:PET提供代谢信息,CT显示结构细节,两者结合可精准定位肿瘤位置,并发现淋巴结转移等微小病灶,帮助确定肿瘤分期,尤其是隐匿性转移的识别。

  核心观点三:PET-MR提升软组织区域检测精度。

  观点解读:MRI对脑部、骨盆等软组织分辨率高,与PET融合后能清晰显示肿瘤侵犯范围和微小病变,适用于特定部位的肿瘤分级和侵犯程度评估。

  核心观点四:动态对比历史影像监测肿瘤变化。

  观点解读:通过对比患者之前的检查结果,观察病灶代谢、体积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可动态掌握肿瘤发展规律,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问题07:在诊断过程中,怎样提高对PET显像图像中不典型表现的识别能力,减少因影像特征不明显导致的误诊和漏诊,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肿瘤?

  核心观点一:掌握不同肿瘤细胞代谢特征,识别不典型表现。

  观点解读:不同肿瘤在PET图像中的代谢特点差异大,比如高分化肿瘤FDG代谢低,而某些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呈现DOTATATE摄取高。熟悉这些特征,能帮助医生区分正常组织与肿瘤,避免将非典型表现误判为良性或漏诊。

  核心观点二: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避免孤立判断。

  观点解读:PET结果需与患者病史、其他检查(如CT、血液指标)结合。例如,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伴随激素水平异常,需结合内镜检查结果,而非单独依赖PET图像,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结论。

  核心观点三:识别非肿瘤病变的代谢特点,排除干扰因素。

  观点解读:炎症、感染等良性病变可能显像类似肿瘤,而低代谢肿瘤易被忽略。了解正常器官的代谢范围和常见生理性摄取(如肠道蠕动)规律,可避免将正常现象误诊为病变。

  核心观点四:多学科团队协作,整合专家意见。

  观点解读:复杂病例需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讨论。例如,淋巴瘤亚型的鉴别可能需要结合病理活检结果和PET代谢特征,通过集体决策提高诊断准确性。

  核心观点五:应用定量分析技术,提升评估精度。

  观点解读:通过软件测量病灶的代谢数值(如SUV值)或分析图像纹理特征,能更客观地判断病灶性质。例如,某些低代谢肿瘤的纹理可能呈现特异性,弥补肉眼观察的局限性。

  核心观点六:个性化制订诊疗或随访计划。

  观点解读: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决定后续方案。若无法确诊,可能通过活检明确性质;若暂不明确但风险低,可短期复查追踪变化,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病情。

  问题08: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何将其更好地应用于PET显像诊断,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辅助医生发现微小病灶和隐匿性肿瘤?

  核心观点一:AI提升PET图像处理效率与精度。

  观点解读: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能自动分割图像、提取特征并完成定量分析,大幅缩短人工处理时间,同时减少主观误差,让图像细节更清晰,帮助医生快速获取可靠数据。

  核心观点二:AI辅助识别微小病灶及隐匿肿瘤。

  观点解读:机器学习模型可扫描PET图像中肉眼难辨的微小异常信号,提示可能存在的早期肿瘤或隐藏病灶,降低漏诊风险,尤其对癌症早期筛查和复杂病例分析有重要价值。

  核心观点三:AI自动化评估减少人为误差。

  观点解读:传统依赖医生手动计算的关键指标(如SUV值),现由AI自动完成标准化测量,避免不同操作者之间的计算差异,确保诊断结果统一可靠,提升多中心研究数据可比性。

  核心观点四:AI支持个性化精准诊疗方案。

  观点解读:结合患者的病史、基因等数据,AI可分析肿瘤特性并预测治疗反应,为不同患者推荐最匹配的检查方案或用药建议,推动精准医疗落地。

  问题09:对于确诊的肿瘤患者,如何依据PET显像提供的肿瘤代谢信息,制订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手术范围的确定、放疗靶区的勾画、化疗药物的选择等)?

  核心观点一:PET显像精准划定肿瘤边界及转移范围。

  观点解读:PET通过显示肿瘤代谢活跃区域,帮助医生确定实际病灶边界和周围淋巴结是否转移,避免手术切除过多健康组织或残留病灶,提高手术精准度。

  核心观点二:PET显像优化放疗靶区,聚焦高代谢区域。

  观点解读:肿瘤形态不规则时,PET能清晰显示高代谢的肿瘤区域,指导医生精准勾画放疗范围,减少对正常组织的误伤,提升放疗效果。

  核心观点三:PET动态监测疗效,指导化疗方案调整。

  观点解读:化疗初期若PET显示肿瘤代谢活性下降,说明药物有效;若活性未减,可及时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避免无效治疗延误病情。

  核心观点四:多阶段评估,全程优化治疗策略。

  观点解读:从术前规划到术后随访,PET多次显像可动态追踪肿瘤变化,为手术、放疗、化疗的衔接和调整提供实时依据。

  问题10: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何利用PET显像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核心观点一:治疗前建立代谢基线指导后续对比。

  观点解读:在治疗开始前做一次PET检查,记录肿瘤的代谢活跃程度作为“起点数据”。这相当于给治疗前后的效果对比提供参照标准,帮助医生更精准判断后续治疗是否起效。

  核心观点二:治疗早期评估代谢变化判断疗效,根据代谢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观点解读:例如化疗1~2次后做PET检查,如果肿瘤代谢活性明显下降,说明治疗有效;如果变化不大甚至更活跃,可能提示当前方案无效。这种早期评估能避免患者继续接受无效治疗而产生副作用。

  核心观点三:PET检查通过代谢变化,动态指导医生调整治疗策略。

  观点解读:PET检查结果相当于治疗的“实时成绩单”。若显示有效(代谢降低),则继续原方案;若无效(代谢未变或升高),医生会及时改用其他疗法,避免延误病情,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四:治疗后定期监测预防复发。

  观点解读:治疗结束后每半年或一年复查PET,能提前发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肿瘤复发或转移。就像定期“扫描雷达”,早发现早干预,降低疾病恶化的风险。

  问题11:PET显像如何准确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为及时干预提供依据,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

  核心观点:动态监测肿瘤变化趋势。

  观点解读:定期(如每3~6个月)做PET检查,就像给肿瘤生长拍“连续剧”。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图像,能发现代谢活性悄悄升高的危险信号。比如,某处原本暗淡的区域突然变亮,即使肿瘤体积没增大,也提示可能复发,为调整治疗方案赢得黄金时间。

  问题12:对于肿瘤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如感染、组织纤维化等)的患者,PET显像如何帮助医生判断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指导康复治疗方案的制订?

  核心观点一:PET显像精准定位感染区域,评估炎症范围。

  观点解读:PET显像通过追踪剂(如18F-FDG)在体内的高代谢信号,能清晰显示感染或炎症的位置和扩散范围。医生可据此判断感染严重程度,避免仅凭症状猜测,提高治疗针对性。

  核心观点二:动态监测治疗效果,调整康复方案。

  观点解读:对于感染患者,PET显像可对比治疗前后的代谢变化,直观显示抗生素是否起效;对纤维化患者,能评估康复干预(如理疗)的效果,指导后续治疗节奏,缩短康复周期。

  问题13:在肿瘤患者康复期间,如何根据PET显像结果合理安排随访计划,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调整康复策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

  核心观点一:按复发风险分级安排PET随访频率。

  观点解读:高复发风险患者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PET检查,持续2~3年,之后每年复查;低风险患者可适当减少检查次数。这样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避免过度检查带来的辐射和经济负担。

  核心观点二:发现异常代谢灶需要明确诊断。

  观点解读:PET显像能显示身体里代谢特别活跃的区域(可能提示肿瘤复发),需要明确具体位置和性质。重点观察原发病灶和肺、肝、骨等常见转移部位。

  核心观点三:无异常可维持康复,有异常需调整治疗。

  观点解读:如果检查正常,继续保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心理疏导;若发现新病灶,要重新制订手术、化疗等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康复措施减轻治疗副作用,比如营养补充改善体质。

  核心观点四:结合代谢状态优化康复方案。

  观点解读:通过PET结果了解患者身体代谢水平和免疫力,针对性制订营养计划(如高蛋白饮食)、运动强度(如适度有氧运动)和心理干预方案,帮助更快恢复体能和抗病能力。

  问题14:在进行PET显像前,怎样对患者进行更全面的评估,提前发现并预防因患者自身因素(如幽闭恐惧症、体内金属异物等)导致的检查风险?

  核心观点一:全面采集病史,筛查心理障碍和体内金属异物。

  观点解读:检查前需询问患者是否有幽闭恐惧症、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体内是否装有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虽然PET本身对金属不敏感,但若联合CT检查,金属可能干扰成像或引起安全问题,需提前评估应对措施。

  核心观点二:评估身体指标,关注孕妇及哺乳期风险。

  观点解读:检查患者的肾功能和血糖水平,确保身体条件适合检查。孕妇或哺乳期女性需特别告知辐射风险,根据情况权衡利弊,必要时推迟检查或调整方案。

  核心观点三:心理评估结合镇静措施,提升检查配合度。

  观点解读: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紧张或幽闭恐惧倾向。对焦虑明显的患者,可提前使用镇静药物或缩短扫描时间,帮助其放松并顺利完成检查。

  核心观点四:检查设备适应性,移除体外金属物品。

  观点解读:确认患者体重未超过设备承重限制,并提醒摘掉首饰、假牙等金属物品。这些物品可能影响成像质量或造成伪影,需提前清理以确保结果准确。

  核心观点五:充分沟通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点解读:用通俗语言向患者解释检查步骤、可能的不适感(如机器噪音、需保持静止等),告知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如禁食、保暖),消除疑虑并获取配合。

  问题15:如何优化PET显像流程,降低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减少潜在的辐射危害?

  核心观点一:个性化调整药物剂量,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体重精准计算药物注射量,避免所有人用相同剂量。比如体重轻的患者可减少药物量,既保证显像效果又降低辐射,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核心观点二:优化扫描技术,缩短时间并提升图像质量。

  观点解读:采用新型扫描仪技术,如“时间飞行”技术能更快捕捉信号,减少扫描时间;智能算法可弥补剂量降低后的图像模糊,实现在少用药的情况下仍能看清病灶。

  核心观点三:儿童等敏感人群实行最低剂量原则。

  观点解读:儿童对辐射更敏感,需严格按“能少则少”原则调整剂量。在确保能诊断的前提下,用药量可比成人更低,同时优化扫描流程,最大限度保护发育中的身体。

  核心观点四:用低剂量CT配合检查,减少叠加辐射。

  观点解读:PET检查常搭配CT定位,但常规CT辐射较高。改用低剂量CT扫描,虽图像略粗糙,但足够配合PET完成诊断,整体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总量。

  核心观点五:指导患者做好检查准备,提升药物利用率。

  观点解读:检查前禁食能让肿瘤更明显吸收药物,避免因血糖高而重复用药;检查后多喝水排尿可加速排出残留药物,减少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降低辐射影响。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