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如何通过优化MR扫描参数,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同时,降低患者检查时的潜在风险(如幽闭恐惧症诱发、金属植入物相关风险等)?
核心观点:优先选择开放型MRI设备,缩短扫描时间;严格核查金属植入物的MRI兼容性;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磁场强度与射频脉冲参数。
观点解读:使用开放型MRI设备能减少患者被封闭的不适感,降低幽闭恐惧症发作风险。同时,采用快速成像技术缩短检查时间,让患者更快完成检查,减少焦虑。检查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支架、关节假体等),并核实是否属于MRI安全材质。不兼容的金属可能因磁场作用移位或发热,威胁患者安全。
问题02:对于有多次MR检查需求的患者,怎样制订合理的检查计划,减少因频繁检查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
核心观点:严格筛选每次检查的临床需求,避免无效重复;根据病情进展动态调整检查间隔;先选择低风险扫描序列或替代检查手段。
观点解读:每次检查前需确认是否有明确的临床需求,例如是否需要通过检查来调整治疗方案或评估病情进展。避免仅因“定期复查”等模糊原因重复检查,确保每一次检查都能解决关键问题,减轻不必要的身体负担;医生需结合患者肿瘤的生长速度、治疗阶段等具体情况,灵活延长两次检查之间的间隔。例如,病情稳定时可适当减少检查次数,既保证治疗效果监测,又降低频繁检查的潜在风险;MR检查的不同扫描模式对身体影响不同。医生应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使用无辐射、无造影剂的扫描序列(如某些功能成像技术),或改用超声、CT等其他影像手段配合检查,减少对身体的累积影响。
问题03:针对不同类型肿瘤的MR检查,如何规范患者的准备工作,以减少因准备不当导致的检查误差或假阳性、假阴性结果?
核心观点:根据检查部位调整饮食和膀胱充盈度;彻底清除体内外金属干扰源;特殊患者配合镇静或呼吸训练确保图像清晰度。
观点解读:做腹部或盆腔肿瘤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防止食物残渣干扰成像。但检查前列腺或妇科肿瘤时,反而需要适量喝水让膀胱充盈,这样能更清晰地显示周围器官的位置和结构,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变;MR设备有强大磁场,金属物品会引发危险或图像伪影。患者需摘掉所有首饰、手表,体内有心脏起搏器、金属夹等植入物必须提前告知医生。若存在不兼容的金属植入物,可能需改用其他检查方式;儿童或焦虑患者难以保持静止,可安全使用镇静剂避免身体移动导致的图像模糊。对于肝脏等受呼吸影响的部位,需提前练习屏气技巧,确保扫描时能按指令短暂屏气,捕捉到清晰的器官图像。
问题04:目前哪些MR检查方法或序列最适合用于不同肿瘤的早期筛查,其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何?
核心观点一:肝肿瘤首选动态增强MRI+DWI,敏感性90%,特异性85%。
观点解读:肝脏肿瘤早期筛查推荐动态增强MRI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血流变化,DWI检测细胞密度,两者结合能更早发现肝癌。敏感性90%意味着90%的肝癌患者能被正确识别,特异性85%指非肝癌患者中有85%能被准确排除,漏诊和误诊风险较低。
核心观点二:乳腺癌高风险人群用动态增强MRI,敏感98%,特异78%。
观点解读:乳腺癌高危人群(如家族史)推荐动态增强MRI筛查。其敏感性高达98%,几乎不漏诊,但特异性78%意味着部分非癌患者可能被误判为阳性,需结合超声或钼靶进一步检查,避免过度治疗。
核心观点三:脑肿瘤筛查用常规MRI+增强扫描,敏感95%,特异90%。
观点解读:常规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增强扫描通过造影剂突出异常区域,帮助发现早期脑肿瘤。敏感性95%和特异性90%表明该方法能准确识别绝大多数脑肿瘤患者,同时误诊率较低,是脑部筛查的“金标准”。
问题05:在进行乳腺癌等肿瘤筛查时,如何结合MR检查与其他检查手段(如乳腺X线、超声等),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
核心观点一:普通人群筛查以乳腺X线为基础,辅以超声。
观点解读:乳腺X线能清晰显示钙化灶,是乳腺癌筛查的首选手段,尤其适合普通风险女性。但对于乳腺组织致密(常见于年轻女性或亚洲女性)的人群,超声能穿透组织发现隐藏病灶,两者结合可减少漏诊。
核心观点二:高危人群需加做MRI,提升敏感度。
观点解读:携带BRCA基因突变、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乳腺X线和超声可能漏掉小病灶,而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极高,能发现更小或隐匿的肿瘤。但MRI可能误判良性病变为恶性,需结合其他检查减少假阳性。
核心观点三:多模态联合互补,实现精准筛查。
观点解读:普通人群用“X线+超声”组合,兼顾钙化灶和致密组织;高危人群增加MRI,覆盖更多病灶类型。通过不同检查的优缺点互补,既能早发现肿瘤,又能避免单一检查的局限,提高整体准确率。
问题06:MR筛查发现的可疑病变,如何进一步通过其他检查手段进行准确判断,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检查或漏诊?
核心观点一:综合病史和症状评估病变性质。
观点解读:医生会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当前症状(如疼痛、肿块)和体征(如皮肤异常),初步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例如,长期吸烟者肺部结节恶性概率更高,避免仅凭影像结果草率诊断。
核心观点二:多模式影像检查精准识别病变特征。
观点解读:通过增强MRI观察病变血流是否异常,CT检查钙化或骨质破坏,PET/CT扫描全身判断是否转移。三种技术互补,既能明确局部细节,又能排查远处扩散,减少单一检查的误差。
核心观点三:影像引导活检获取病理确诊。
观点解读:高度怀疑恶性时,用超声或CT精准定位病变,穿刺取少量组织化验。病理结果能明确癌细胞类型,是诊断癌症的“金标准”,避免盲目手术或延误治疗。
核心观点四:肿瘤标志物辅助判断病变性质。
观点解读:抽血检测CEA、CA199等指标,若数值明显升高可能提示恶性肿瘤。但需注意,炎症或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升高,需结合影像和活检结果综合判断。
核心观点五:低风险病变短期随访观察变化。
观点解读:若初步检查倾向良性或风险较低,可3个月后复查MRI,对比病变是否增大或形态改变。若无进展则继续观察,避免过早穿刺或手术造成过度治疗。
问题07:对于确诊的肿瘤患者,如何依据MR检查提供的信息(如肿瘤分期、侵犯范围等),制订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如手术方案、放疗计划、化疗方案等)?
核心观点:MR精准分期明确肿瘤负荷;MR高对比度、优化解剖细节。
观点解读:MR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例如直肠癌通过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形态判断分期,帮助医生选择手术或放化疗的优先顺序,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对脑瘤、宫颈癌等,MR能识别肿瘤是否侵犯脑功能区或盆腔侧壁,指导手术和放疗时避开重要区域,减少术后瘫痪或器官损伤风险;肝癌手术前,MR可明确肿瘤在肝脏内的分布,帮助医生规划精准切除范围,既切干净肿瘤又保留更多健康肝组织,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MR的软组织对比优势能清晰勾画肿瘤边界,比如盆腔肿瘤放疗时,避免误伤肠道或膀胱,让放疗剂量更集中,疗效更好且副作用更小。
问题08:对于肿瘤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如感染、组织纤维化等)的患者,MR检查如何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准确判断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指导后续治疗?
核心观点一:MR清晰显示感染区域,评估范围及严重程度。
观点解读:MR通过T2加权像能显示感染部位的高信号,结合增强扫描可识别异常强化区域,帮助医生确定感染位置和范围,观察周围组织是否被波及,从而判断感染的严重性,指导抗感染治疗或手术引流。
核心观点二:MR识别纤维化信号,区分肿瘤复发。
观点解读:放化疗后的纤维化组织在MR上有特定信号(如T1低信号、T2等或低信号),结合弥散成像可区分纤维化和肿瘤复发,避免将纤维化误诊为肿瘤复发,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同时评估纤维化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核心观点三:MR多参数成像指导精准治疗。
观点解读:MR能提供病灶的解剖细节和功能状态,例如精确定位感染灶指导局部用药或引流,评估纤维化是否影响器官功能,从而制订个性化方案,如调整放化疗剂量或手术干预。
核心观点四:无创高分辨成像助力早期发现并发症。
观点解读:MR无须手术,利用高分辨率及多角度成像特点,可早期发现肿瘤治疗后的感染、纤维化等并发症,准确判断其严重程度,为及时干预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并发症恶化的风险。
问题09:在肿瘤患者康复期间,如何根据MR检查结果,合理安排随访计划,及时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迹象?
核心观点一:按复发风险分级确定MR随访频率。
观点解读:高危患者(如术后早期或易复发类型)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MR检查,低危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可延长至每年一次。这样既避免频繁检查的负担,又能及时捕捉异常信号。
核心观点二:针对性选择MR检查部位。
观点解读:根据原发肿瘤位置和转移规律确定检查区域。例如,脑肿瘤患者需查颅脑和脊髓,骨肿瘤患者需查骨骼系统。针对性检查减少漏诊,提高效率。
核心观点三:联合其他影像技术提升准确性。
观点解读:MR检查有时需结合CT或PET/CT。例如,CT看骨骼结构更清晰,PET/CT能发现代谢活跃的微小转移灶,多种技术互补可提高诊断可靠性。
核心观点四:动态对比MR图像监测病灶变化。
观点解读:每次MR结果要与之前对比,观察肿瘤大小、形态或信号变化。若病灶增大或出现新异常区域,可能提示复发或转移,需进一步干预。
核心观点五:新症状出现时立即安排MR检查。
观点解读:患者康复期若突然出现疼痛、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需尽快做MR检查明确原因,避免延误治疗。
核心观点六:根据个体差异调整随访方案。
观点解读:结合患者肿瘤类型、基因特征、治疗效果等制订个性化计划。例如,某些基因突变患者复发风险更高,需缩短随访间隔,针对性监控。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