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CT检查篇
2025-04-08 21:57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如何通过优化扫描参数和检查方案,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接受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

  核心观点一:按体型和年龄调整扫描电压电流。

  观点解读:儿童或体型小的患者采用低电压(如80kV),成人根据胖瘦选电压,同时CT设备会根据扫描部位自动调节电流强度。这样既能减少辐射,又能保证图像足够清晰,避免漏诊风险。

  核心观点二:迭代重建技术弥补低剂量图像不足。

  观点解读:用计算机高级算法处理图像,类似手机夜景模式降噪,即使降低辐射剂量,也能通过软件优化让医生看清细节,确保诊断不受影响。

  核心观点三:精准划定扫描区域,避免“多扫”。

  观点解读:比如怀疑肺部问题时,只扫描胸部而非全身。检查前明确目标区域,缩短扫描长度。就像拍照只截取需要的画面,减少不必要部位的辐射暴露。

  核心观点四:减少重复扫描和增强检查次数。

  观点解读:多次扫描会累积辐射,因此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检查。例如增强CT需注射造影剂,医生会评估必要性,能用普通CT解决的就不做增强,多期扫描也只选关键时间点。

  核心观点五:儿童必须用专用低剂量方案。

  观点解读:儿童对辐射更敏感,设备会切换到“儿童模式”,大幅降低参数,并严格控制扫描范围。就像给儿童定制小份药物,用最小必要剂量达到检查目的。

  核心观点六:定期维护设备确保辐射可控。

  观点解读:CT设备需定期校准,防止因机器老化导致辐射异常升高。类似汽车年检,保证仪器精准稳定,避免患者承受额外辐射风险。

  问题02:对于需要多次CT检查的患者,怎样制订合理的检查计划,以减少辐射累积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危害?

  核心观点一:严格评估检查必要性,优先低辐射替代方法。

  观点解读:每次检查前医生需判断CT是否必需,避免重复检查。对随访患者,能用超声、MRI等无辐射或低辐射的检查替代时优先选择,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核心观点二:优化CT扫描参数,降低单次辐射剂量。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体型和检查部位调整机器参数(如电压、电流等),并启用设备的自动调节功能,在保证图像清晰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每次扫描的辐射量。

  核心观点三:合理规划检查间隔,避免短期高频扫描。

  观点解读:根据病情发展和治疗阶段,科学安排两次CT的时间间隔,例如肿瘤进展快的患者可适当缩短间隔,稳定期患者则延长间隔,防止短期内累积过高辐射。

  核心观点四:特殊人群谨慎对待,针对性调整方案。

  观点解读:儿童、孕妇等对辐射更敏感,尽可能用MRI或超声替代;必须做CT时,需专门调低参数,并重点保护敏感部位(如腹部用铅衣防护)。

  核心观点五:记录并跟踪累计辐射剂量,动态调整计划。

  观点解读:医院应建立患者的辐射档案,统计每次检查的辐射量。当累计剂量接近安全限值时,及时改用其他检查方式,避免长期超量风险。

  问题03: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CT检查,如何规范患者的检查前准备工作,以减少因准备不当导致的检查误差或假阳性结果?

  核心观点一:腹部检查需严格禁食和肠道准备。

  观点解读:做腹部或盆腔CT前,患者需空腹4~6小时,减少胃里食物或气体对图像的干扰。部分患者需提前喝含碘药水或清水,让肠道显影更清晰。怀疑肠道肿瘤时,可能还要灌肠清空粪便,避免误诊。

  核心观点二:胸部检查需呼吸训练并摘除金属物品。

  观点解读:检查胸部时,患者需提前练习屏气,避免呼吸导致影像模糊。扫描前需摘掉项链、带金属扣的内衣等,防止金属在图像上形成白影,遮挡病变区域。

  核心观点三:头颈部检查前去除金属并评估镇静需求。

  观点解读:检查头颈部前,需摘掉假牙、耳环等金属物品,防止干扰成像。儿童或过度紧张的患者,医生可能用镇静剂帮助其保持不动,确保图像清晰。

  核心观点四:增强扫描前必须评估过敏风险和肾功能。

  观点解读:打增强CT用的碘药水前,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并抽血查肾功能。肾功能差或对碘过敏的人,可能无法做增强检查,避免引发肾病或过敏反应。

  核心观点五:骨与软组织肿瘤需固定体位并了解植入物。

  观点解读:检查骨肿瘤时,患者需保持固定姿势,必要时用绑带固定身体。体内有钢板、钢钉等金属植入物的,要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是否影响检查结果。

  问题04:如何综合运用CT平扫、增强扫描、能量CT等多种检查技术,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核心观点一:CT平扫初步定位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

  观点解读:CT平扫是基础检查,通过分层扫描快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大致形状,就像先画一张“草图”,帮助医生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初步关系,为后续检查提供定位依据。

  核心观点二:增强扫描清晰显示肿瘤血供和边界。

  观点解读:通过静脉注射显影剂后进行扫描,能清晰呈现肿瘤的血液供应情况、边缘是否规则,以及与周围血管、淋巴结的接触关系。这有助于判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是否侵犯了关键结构。

  核心观点三:能量CT分析组织成分鉴别肿瘤类型。

  观点解读:能量CT利用不同强度的X射线,可定量分析肿瘤内部的成分(如是否有坏死、出血),帮助鉴别肿瘤类型。同时能更精确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减少误判。

  核心观点四:多技术联合实现多维度精准诊断。

  观点解读:综合平扫、增强和能量CT的结果,医生能从结构、血供、成分等多个层面全面评估肿瘤,减少单一检查的局限性,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问题05:对于一些复杂的肿瘤病例,如何借助多学科团队(MDT)的力量,结合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核心观点一:多学科团队协作整合临床信息。

  观点解读:由放射科、肿瘤科、病理科等多个领域的医生共同分析患者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确保CT影像解读不孤立,而是与患者整体情况匹配。比如肿瘤医生提供治疗史,病理医生确认病变性质,避免仅凭CT图像误判。

  核心观点二:病理与影像结果相互印证。

  观点解读:CT发现可疑肿瘤时,需通过病理活检确定性质。例如CT显示肺部肿块,若病理检查确认为良性炎症,则避免过度治疗;若病理为恶性,CT可进一步明确肿瘤范围,两者互补提高准确性。

  核心观点三:动态CT随访评估疗效。

  观点解读:治疗过程中定期做CT检查,对比病灶大小、密度等变化。比如化疗后肿瘤缩小说明有效,若CT显示新病灶则提示转移,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方案。

  核心观点四:结合多模态影像技术互补。

  观点解读:CT擅长显示结构,但无法判断肿瘤活性,可联合PET-CT观察代谢情况;MRI对软组织分辨率更高,三者结合能更全面评估肿瘤位置、性质和扩散程度。

  核心观点五:定期总结优化诊断流程。

  观点解读:MDT团队定期讨论疑难病例,总结、优化诊断流程,同时学习新技术,如AI辅助CT分析,减少人为误差。

  问题06: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CT诊断,提高对微小肿瘤和不典型肿瘤的识别能力,减少人为误差?

  核心观点一:AI优化图像质量,突出微小肿瘤。

  观点解读: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能提升CT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使原本模糊的微小肿瘤更明显。比如,传统图像中容易被忽略的早期微小病灶,经AI处理后边界更清晰,便于医生发现。

  核心观点二:自动标记可疑病灶,辅助医生定位。

  观点解读:AI能快速扫描CT图像,自动圈出异常区域并标注。例如,在肺部CT中,AI可标记出几毫米的结节,提醒医生重点观察,避免因疲劳或经验不足导致的漏诊。

  核心观点三:AI识别肿瘤特征,辅助判断良恶性。

  观点解读:AI通过分析数万张肿瘤图像,能总结出恶性病灶的形态、密度等特征。对于不典型的肿瘤(如边缘模糊或密度不均匀的病灶),AI可提供良恶性概率,帮助医生综合判断。

  核心观点四:精准量化病灶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观点解读:AI能自动测量肿瘤大小、体积和代谢活性,生成精准数据。比如化疗后肿瘤是否缩小、活性是否降低,AI可定量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减少人工测量的误差。

  核心观点五:标准化分析流程,降低人为误诊风险。

  观点解读:AI按统一标准分析图像,不受医生主观因素影响。例如,新手医生经验不足时,AI可提供稳定可靠的参考结果,减少经验差异或疲劳导致的误判。

  问题07:对于确诊的肿瘤患者,如何依据CT检查提供的信息,制订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方案,如手术方案的制订、放疗靶区的确定等?

  核心观点一:CT三维图像辅助精准规划手术范围及风险预判。

  观点解读:CT通过多角度重建技术,立体呈现肿瘤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医生可据此设计手术切除范围,既彻底清除肿瘤,又避开重要结构,降低术中损伤风险,保护患者正常功能。

  核心观点二:CT精确定位放疗靶区,优化辐射剂量控制。

  观点解读:CT扫描明确肿瘤边界后,结合血供评估,精准划定放疗照射区域。通过计算辐射剂量分布,确保肿瘤区域接受足够杀伤剂量,同时减少对周边健康组织的误伤,提升治疗安全性和效果。

  核心观点三:动态CT监测疗效,联合多影像综合评估。

  观点解读: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CT复查,观察肿瘤缩小或变化情况,评估当前方案效果。若疗效不佳或发现新病灶,可及时调整策略。结合MRI、PET-CT等检查,全面分析病情进展,提高判断准确性。

  核心观点四:多学科团队协作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观点解读:由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等专家组成团队,共同分析CT等检查结果,结合患者身体状况,综合讨论手术、放疗、药物等治疗方式的组合与顺序,确保方案兼顾疗效和生活质量,实现精准治疗目标。

  问题08: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何利用CT检查进行疗效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一:治疗前CT建立肿瘤基线数据。

  观点解读:在开始治疗前,通过CT扫描精准记录肿瘤的大小、位置和范围,形成初始“参考图”。后续所有疗效评估都以此为基础对比,确保判断更准确,避免因个体差异导致误判。

  核心观点二:治疗中定期CT动态监测变化。

  观点解读:治疗期间按计划(如每2~3个月)做CT检查,观察肿瘤是否缩小、形态改变或出现新病灶。医生通过图像对比直观判断药物或放疗是否有效,若效果不佳可快速更换方案,避免延误治疗。

  核心观点三:CT早期识别肿瘤进展或复发。

  观点解读:CT能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变化。例如化疗后若发现肿瘤反而增大,或原本正常的区域出现新阴影,提示可能复发或转移。此时医生能提前调整方案,如更换靶向药或增加放疗,抢占治疗先机。

  核心观点四:CT影像联合临床指标综合评估。

  观点解读:单看CT图像可能片面,需结合血液肿瘤标志物、患者症状等综合分析。例如CT显示肿瘤稳定,但患者疼痛加剧且指标升高,可能提示需要加强治疗。这种多维评估有助于制订更精准的个性化方案。

  问题09:如何通过CT检查监测肿瘤治疗后的复发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

  核心观点一:制订个性化CT随访计划,定期复查监测变化。

  观点解读:治疗后需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CT,首次在3~6个月复查,之后每6~12个月一次。具体时间根据肿瘤类型、治疗效果等调整,以及时捕捉复发信号,避免延误治疗。

  核心观点二:重点观察原发灶及常见转移区域。

  观点解读:CT会优先检查肿瘤原发部位(如肺部、肝脏等)和易转移区域(如淋巴结、腹膜后),观察是否有新肿块或原有病灶增大、密度异常,帮助锁定可疑复发部位。

  核心观点三:评估影像特征判断复发迹象。

  观点解读:若CT发现新肿块、结节,或原有病灶边缘模糊、体积增大、密度异常(如增强后强化更明显),可能提示复发。医生结合这些特征初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核心观点四:对比历史影像分析病灶变化。

  观点解读:医生会将当前CT与治疗前、治疗后早期的图像对比,观察病灶大小、形态、位置等变化。例如,若肿瘤区域再次扩大或形态不规则,可能表明复发。

  核心观点五:联合其他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观点解读:当CT结果不明确时,可能结合PET-CT(看代谢活性)或MRI(看软组织细节)进一步确认。例如,PET-CT能区分肿瘤活性组织与瘢痕,减少误判。

  核心观点六:为治疗策略调整提供关键依据。

  观点解读:CT发现的复发信息,可帮助医生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后续方案。例如,局部复发可手术切除,多发转移则需调整全身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问题10:CT检查在评估肿瘤患者康复过程中,如何监测身体各器官功能的恢复情况,为康复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核心观点一:评估器官形态结构恢复情况。

  观点解读:CT能清晰显示器官大小、形态的变化,比如治疗后肺部纤维化是否减轻、肝脏体积是否恢复正常等。这些结构变化直接反映器官损伤的恢复程度,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效果。

  核心观点二:监测残留病灶或复发迹象。

  观点解读:定期CT扫描可以发现肿瘤残留或早期复发的微小病灶,比如异常肿块或阴影。医生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避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核心观点三:评估血管及血流功能恢复。

  观点解读:增强CT能观察器官的血液流动情况,比如肾脏的血流是否通畅、心脏供血是否改善。这些信息帮助判断器官功能是否恢复正常,尤其是化疗后血管损伤的恢复进程。

  核心观点四:观察放化疗后组织修复进程。

  观点解读:CT能显示放疗或化疗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比如放射性肺炎是否吸收、骨密度是否回升。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影像,医生能了解身体修复速度,针对性减轻治疗副作用。

  核心观点五:指导个性化康复方案调整。

  观点解读:结合CT显示的器官功能、病灶变化和身体修复情况,医生可定制康复计划。例如,肺部损伤患者需调整运动强度,骨密度低者加强营养支持,确保康复措施安全有效。

  问题11:对于肿瘤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的患者,CT检查如何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准确判断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指导后续治疗?

  核心观点一:CT快速定位感染范围及严重程度。

  观点解读:CT能清晰显示感染部位是否有脓肿、组织坏死或炎症扩散,增强扫描还能观察血管是否被感染波及,帮助医生判断感染对身体的威胁程度,及时选择抗生素或手术引流。

  核心观点二:CT精准识别出血位置及活动性出血。

  观点解读:通过CT扫描,医生能迅速找到体内出血点,并判断出血量多少。增强CT可发现“造影剂外渗”现象,明确是否仍在出血,从而决定是否需要紧急止血或手术干预。

  核心观点三:CT评估肿瘤治疗后的器官损伤。

  观点解读:放疗或化疗可能损伤肺、肝、肾等器官,CT能显示器官结构变化,如肺纤维化、肝损伤范围等,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或监测恢复情况。

  核心观点四:CT动态监测并发症进展。

  观点解读:定期做CT扫描可对比不同时间段的身体变化,明确感染、出血或器官损伤是否加重,为医生提供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例如是否需要停化疗或延长康复周期。

  核心观点五:CT指导多学科综合治疗决策。

  观点解读:CT结果帮助医生团队全面了解并发症细节,如多器官受累或复杂感染,从而制订个性化治疗策略,比如联合抗生素、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提高救治成功率。

  核心观点六:高分辨率CT助力早期发现隐匿并发症。

  观点解读:CT成像清晰度高,能发现微小病灶或早期病变,例如小范围出血或轻度感染,避免漏诊延误治疗,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问题12:如何通过CT检查评估康复过程中患者身体结构的变化(如手术部位的愈合情况、放疗后的组织改变等),为康复训练和生活指导提供参考?

  核心观点一:CT精准评估手术部位愈合及术后并发症。

  观点解读:CT能清晰显示手术后伤口愈合状态,比如是否有积液、感染或异常结构(如瘘管)。例如肺部或腹部术后,CT可快速发现出血或脓肿,帮助医生及时处理问题,避免影响恢复。

  核心观点二:CT识别放疗后组织纤维化及结构变化。

  观点解读:放疗可能导致组织变硬(纤维化)或水肿,尤其在头颈、胸部等区域。CT能直观显示这些变化,帮助判断是否属于正常恢复,还是需要干预,避免误判为肿瘤复发。

  核心观点三:CT区分术后瘢痕与肿瘤残留复发。

  观点解读:手术部位常形成瘢痕组织,CT增强扫描能分辨瘢痕和残留肿瘤。肿瘤在增强后通常显示异常血流信号,而瘢痕无明显变化,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核心观点四:CT评估肌肉骨骼状态指导康复训练。

  观点解读:CT可量化肌肉萎缩程度、关节活动范围和骨骼密度。例如,针对肌肉萎缩患者,医生会设计渐进式力量训练;若骨骼密度降低,则调整运动强度,避免骨折风险。

  核心观点五:CT分析器官功能优化生活建议。

  观点解读:通过肺部CT评估呼吸功能,建议患者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腹部CT观察消化器官状态后,可制订易消化饮食方案,避免腹胀或营养不良,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