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如何在ASCT前精准评估患者感染风险并制订预防方案?
核心观点:全面筛查病史和体检,排查潜在感染风险;实验室检测炎症和免疫功能,筛查病毒;影像学检查定位隐藏感染灶;接种疫苗和预防性用药双管齐下;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降低感染风险;教育患者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观点解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过去的感染情况、慢性病(如糖尿病)、疫苗接种和长期用药史(如激素类药物),并进行全身检查,寻找可能存在的感染迹象。比如糖尿病患者皮肤易感染,长期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抵抗力差,这些都需要提前发现。通过抽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等炎症指标,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同时检测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了解患者的抗感染能力。还会筛查乙肝、艾滋等病毒,防止休眠病毒在移植后复发。用CT扫描胸部、B超或MRI检查腹部等影像手段,发现肉眼看不见的感染。比如肺部的小块炎症、肝脏脓肿等,提前治疗能避免移植后感染暴发。移植前给符合条件的患者打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提前建立防护。同时根据个体风险,针对性使用抗生素(防细菌)、抗病毒药(防疱疹病毒等)或抗真菌药,像提前给免疫系统“加护盾”。对于有糖尿病、肝病等患者,移植前会重点调控血糖、保肝治疗。就像修好房子漏洞再抗台风,基础病控制好了,感染很难乘虚而入。教会患者和家属洗手方法、饮食消毒技巧、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比如移植后不能吃生海鲜,接触宠物要消毒,这些细节能减少病菌接触,相当于给患者穿上“无形防护服”。
问题02:在ASCT过程中,如何通过护理措施和患者管理,预防出血性膀胱炎、静脉血栓栓塞症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核心观点:充分水化联合碱化尿液,减少膀胱刺激。规范使用美司钠解毒,保护膀胱黏膜。动态监测尿液指标,预警早期异常。血栓风险分层管理,针对性预防。药物+物理双路径预防静脉血栓。医护患协同制订个性化管理方案。
观点解读:让患者多喝水或输液,每天排尿量保持在2000~3000ml,帮助稀释尿液中的毒素。同时用碳酸氢钠调节尿液酸碱度(接近中性),避免酸性尿损伤膀胱,降低出血性膀胱炎风险。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的代谢产物会刺激膀胱,而美司钠能中和这些毒素。护士需严格按时间、剂量给药,确保药物在毒素产生前发挥作用,形成保护屏障。密切观察尿液颜色(如变红)、排尿疼痛或尿量减少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通过日常记录和检测,快速发现出血或感染迹象,避免病情恶化。患者入院时先评估血栓风险等级。高危人群需药物抗凝(如低分子肝素),中低风险者以物理预防为主,如穿弹力袜、使用充气加压装置,并鼓励尽早下床活动。卧床患者用弹力袜或充气装置促进血液流动,降低淤血风险;抗凝药物则阻止血液过度凝结。两者结合覆盖不同环节,显著减少血栓发生概率。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和合并症调整措施。例如肾功能差者需控制补液速度,出血风险高者改用物理防血栓。同时向患者普及自查知识,提高配合度。
问题03: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疾病,如何利用基因检测或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技术,筛选出从ASCT中可能获益更大的患者?
核心观点:基因检测识别高危患者,指导ASCT治疗决策。移植前MRD阴性患者更适合ASCT,获益更大。MRD深度缓解是移植成功的关键指标。基因与MRD联合检测,精准筛选移植人群。高危患者即使缓解不佳,仍可考虑强化移植。:
观点解读: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某些高风险遗传异常(如多发性骨髓瘤的t(4;14)、17p-等,双打击、三打击淋巴瘤或TP53突变患者),这类患者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检测到这些异常后,医生会建议更积极的治疗策略,包括尽早进行自体移植,以提高生存率。移植前肿瘤清除越彻底(MRD阴性),移植后体内残存癌细胞越少,患者长期生存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医生会优先选择达到深度缓解的患者进行移植,最大限度发挥疗效。治疗后的MRD检测能发现肉眼看不到的残留癌细胞。若移植前达到MRD阴性(检测不到残留),说明治疗效果好,这类患者接受移植后复发风险更低,生存时间更长,因此优先推荐移植。结合基因检测(判断疾病风险)和MRD检测(评估治疗效果),能更全面分析患者情况。例如,基因高危但MRD阴性者仍可从移植获益;而基因低危但MRD阳性者可能需其他治疗,避免盲目移植。部分基因高危患者即使未达到MRD阴性,但若其他治疗手段效果有限,医生可能建议通过移植联合其他疗法(如靶向药)来改善预后,降低复发风险。
问题04:能否通过建立多因素评估模型,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类型、体能状态、脏器功能等因素,更科学地筛选出适合ASCT的患者?
核心观点:多因素模型提升患者筛选精准性,优化治疗效果。疾病类型和分期是评估核心指标。体能状态用ECOG评分量化耐受能力。肝肾功能指标决定移植安全性。年龄非绝对限制,需综合评估生理状态。动态评估模型适应个体化治疗需求。
观点解读:通过疾病类型、体能状态、肝肾功能等综合评分,筛选出最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患者。比如体能差的老年患者可能无法承受高强度化疗,而肝肾功能异常者移植后并发症风险高,模型能避免“一刀切”选择,提高成功率。不同癌症(如淋巴瘤、骨髓瘤)对ASCT反应差异大,需结合具体类型和扩散程度判断。例如早期骨髓瘤移植效果更好,而晚期淋巴瘤可能需先化疗控制肿瘤再移植。ECOG评分0~1分表示生活自理,适合移植;2分及以上(如半天卧床)则风险剧增。比如能买菜做饭的患者比需要家属照顾的患者更适合移植,体能状态直接影响术后恢复。移植前大剂量化疗药物依赖肝肾代谢,肝酶异常或肾过滤功能差(如肌酐超标)会导致药物蓄积中毒。模型会设置肝功能ALT<3倍正常值、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等硬性门槛。虽然60岁以上患者移植风险增加,但身体素质好的70岁患者可能比有慢性病的50岁患者更合适。模型会结合心肺功能、合并症等情况动态评估,而非单纯卡年龄线。患者在化疗期间体能可能改善或恶化,模型会根据最新检查结果调整建议。例如某患者初始肝功不达标,经保肝治疗后符合条件,仍可纳入移植候选。
问题05:在诊断过程中,怎样通过病理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基因特征和分子靶点,以指导选择更合适的预处理方案和后续治疗?
核心观点:病理检查确定肿瘤类型,指导预处理方案。基因检测锁定突变靶点,筛选精准药物。
观点解读: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判断是腺癌、鳞癌还是淋巴瘤等类型。结合免疫组化检测(如CD20标记),能更精准判断癌细胞来源和分化程度,从而选择对应的化疗或靶向药方案。例如CD20阳性淋巴瘤可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检测肿瘤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ALK)或蛋白表达(如HER2、PD-L1),能匹配对应的靶向药或免疫治疗。例如EGFR突变肺癌患者用吉非替尼,PD-L1高表达患者可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避免盲目用药。
问题06: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提高对移植后并发症(如感染、器官功能损伤等)的早期识别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
核心观点:AI整合多类患者数据,提前预警并发症风险;建立预测模型,评估并发症发生概率;实时监测生理指标,异常自动报警;快速识别影像异常,提高诊断效率,辅助医生决策。
观点解读:人工智能能汇总患者的检查报告、影像结果、生命体征等数据,通过算法分析隐藏的风险。例如,发现某些指标异常组合可能提示感染或器官损伤,帮助医生更早干预,避免病情恶化。AI通过分析大量历史病例,学习哪些因素容易导致感染、肾损伤等并发症,构建预测模型。医生能提前知道患者风险等级,针对性制订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4小时跟踪患者的心率、血压、体温等数据,一旦发现异常波动或危险趋势(如持续高热),立即提醒医护人员处理,缩短抢救时间,避免漏诊。AI能自动分析CT、MRI等影像,精准识别肺部纤维化、肝脏病变等器官损伤的细微特征,辅助医生快速定位问题,减少人为判断误差,提升诊断准确性。AI系统内置《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等权威知识库,遇到复杂情况时自动匹配推荐治疗方案。例如,提示特定感染应优先使用的抗生素,帮助经验不足的医生减少误诊风险。
问题07:不同类型的血液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在ASCT治疗中,如何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个体差异,选择最优的预处理方案和移植时机?
核心观点:多发性骨髓瘤首选高剂量美法仑,缓解期移植。淋巴瘤按类型选择预处理方案,复发或高危时移植。急性白血病用TBI联合化疗,首次缓解期移植。个性化方案需平衡疾病特性与患者状态。
观点解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通常使用大剂量美法仑进行预处理,这种药物能有效杀灭癌细胞。移植时机选在首次治疗达到最佳缓解状态时(如完全缓解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此时体内癌细胞最少,移植效果最佳,复发风险更低。霍奇金淋巴瘤常用BEAM方案(含卡莫司汀等药物),非霍奇金淋巴瘤可选BEAM或CBV方案。移植时机分两类:复发或难治患者需在疾病缓解期移植;高危患者(如肿瘤恶性程度高)早期移植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常用全身放疗(TBI)联合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清除癌细胞,或使用高剂量化疗方案(白消安+环磷酰胺)。移植在首次完全缓解时进行,此时体内残留癌细胞最少,尤其适合中高危患者,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总之,医生会综合肿瘤类型、患者身体条件(如年龄、合并症)、基因特征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预处理药物和移植时间,既最大化治疗效果,又降低副作用风险。
问题08:在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过程中,如何提高干细胞的采集质量和数量,确保移植的成功率,同时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反应?
核心观点:个性化动员方案,必要时联合用药增强效果。根据干细胞数量指标,精准把握采集时机。使用自动化设备,提高采集效率并减少损伤。全程监测患者状态,及时处理不良反应。按体重设定采集目标,确保移植需求。个体化调整策略,优化效果并降低风险。
观点解读: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及治疗历史选择药物组合。例如,单独使用G-CSF(常规动员药物)或联合化疗,若患者因多次化疗导致干细胞不足,会加用普乐沙福,帮助释放更多干细胞,提升采集量。通过血液检测追踪干细胞数量(CD34+细胞),当达到每微升5~50个时采集,避免过早(数量不足)或过晚(质量下降),确保高效获取优质干细胞。采用先进的血细胞分离机,能精准分离干细胞且创伤小,避免传统方法对患者血管和血液系统的过度负担,同时降低操作失误风险。动员和采集时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骨痛、低钙血症等副作用,通过止痛药、补钙等措施缓解症状,保障治疗过程安全舒适。通常每千克体重需采集200万~600万个干细胞,具体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高危或多次移植患者目标更高,以支持术后快速恢复。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定制专属方案。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减少化疗动员强度,降低副作用;体质弱者优先选择创伤小的技术,提升治疗安全性。
问题09: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如何选择有效的挽救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全面评估复发类型和范围,明确治疗方向。结合患者年龄、身体状态等个体化因素。根据既往治疗敏感性调整方案。优先选择靶向或免疫治疗精准干预。符合条件的患者可尝试二次移植。支持治疗与临床试验并重。
观点解读:通过影像检查等手段,确定是局部复发还是全身扩散,不同复发范围对应不同治疗策略。例如局部复发可能采用局部放疗,全身复发需系统性药物治疗。年轻且身体条件好的患者可能耐受更强效的治疗(如二次移植),而体弱或高龄患者需选择副作用较小的方案(如靶向药),避免过度治疗。若患者对初始化疗已耐药,需更换二线化疗药物;若此前对某种靶向药有效,复发后可再次尝试或升级同类药物,避免无效治疗。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特定突变(如血液肿瘤常见靶点),使用针对性靶向药;CAR-T等免疫疗法可激活自身免疫细胞杀灭癌细胞,副作用相对较小。自体移植复发后,若肿瘤负荷较低且身体状况允许,二次自体或异体移植能延长生存期;但需评估感染、排异等风险,权衡利弊。加强营养、止痛等支持治疗提升生活质量;参与新药临床试验既能获得前沿疗法,也能为后续治疗积累数据,尤其适合标准方案无效的患者。
问题10:如何优化ASCT治疗过程中的支持治疗,如预防和治疗感染、控制并发症、提供营养支持等,保障患者顺利度过移植期?
核心观点:严格预防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及时纠正贫血、出血,保护胃肠黏膜。预防和治疗VOD。个体化处理并发症如GVHD。强化营养支持与心理护理。
观点解读:在患者免疫力极低(如中性粒细胞减少)时,用广谱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对易发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提前使用抗真菌药物。同时定期检测病毒指标,必要时用抗病毒药物,多方位降低感染风险。通过输注血小板预防出血,输红细胞改善贫血。化疗期间用胃黏膜保护剂减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避免黏膜损伤引发感染或出血。密切监测肝功能,早期使用去纤苷预防和治疗VOD。若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需根据患者身体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种类和剂量,既控制症状又避免过度削弱免疫力。通过肠内营养(口服/鼻饲)或静脉营养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避免生冷食物。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恐惧,并通过教育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治疗流程,提高配合度。
问题11:ASCT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心理支持增强康复信心,缓解情绪问题。个性化营养方案加速身体修复。严格感染防控保障安全恢复。症状管理提升治疗舒适度。阶梯式运动训练恢复体能。
观点解读:患者在移植后容易因治疗压力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医护通过定期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帮助建立积极心态。家属配合营造轻松氛围,能有效提升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动力。根据患者胃肠功能、血常规指标制订饮食计划。例如血小板低时增加高蛋白食物,口腔溃疡时选择温软流食。营养师动态调整食谱,既能保证热量和蛋白质摄入,又能减轻消化道负担,促进造血恢复。患者免疫力极低时,需在层流病房隔离,所有护理操作严格无菌。家属探视需消毒穿戴,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这能最大限度减少肺部感染、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针对恶心呕吐使用止吐药,口腔溃疡用康复新液含漱,疼痛时合理镇痛。护士每日评估症状变化,及时干预。通过缓解不适感,让患者更好配合后续康复训练。从卧床踝泵运动、床边坐立开始,逐步过渡到慢走、瑜伽等低强度活动。康复师根据血常规和体力定制方案,既能改善心肺功能,又避免过度疲劳。运动后监测心率,确保安全。
问题12:对于移植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应采取哪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康复过程?
核心观点:提供疾病知识教育与正向心理引导。一对一心理咨询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建立家庭和社会双支撑系统。药物辅助与放松训练双管齐下。正念疗法减少对未来的过度担忧。
观点解读:用通俗语言向患者解释移植后的恢复过程,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同时强调康复的成功案例,比如告诉患者“很多人和你一样挺过来了”,增强信心。心理医生会引导患者说出内心担忧,并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教患者把“我肯定好不了”的负面想法转变成“我可以一步步恢复”。就像给大脑安装“积极思维过滤器”。
家属学习如何陪伴患者(如多倾听少说教),患者也可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就像搭建一个“安全网”,让患者知道身边有人理解和支持自己。对严重焦虑抑郁的患者,医生会开抗抑郁药缓解症状,同时教患者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技巧。药物像“急救包”快速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则是长期调节情绪的“工具箱”。通过冥想、专注呼吸等练习,帮患者把注意力从“万一复发怎么办”转移到“现在我能做些什么”。就像按下大脑的“暂停键”,减少胡思乱想带来的压力。
问题13:如何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对ASCT后的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远期并发症,调整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制订个性化随访计划,按阶段调整频率和项目。重点监测远期并发症,定期多维度评估。建立随访数据库,动态优化治疗方案。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病情和恢复情况,灵活安排随访时间。移植后第1年每1~3个月复查,第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3年后逐步延长到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不同阶段重点检查不同项目,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避免过度检查。移植后患者可能出现感染、肝肾损伤、内分泌失调或二次肿瘤等问题。需长期跟踪血液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影像检查(如B超、CT)及专科评估(如内分泌科),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健康风险。记录每次随访的检查结果、用药反应等数据,通过分析发现潜在规律。例如某类并发症高发时段可提前干预,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及时调整方案,让治疗更精准高效。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