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如何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肿瘤的发生?
核心观点一:多吃膳食纤维食物,促进有益菌生长。
观点解读:全谷物、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被肠道菌群发酵后产生丁酸等短链脂肪酸,能修复肠道屏障、抑制炎症,从而降低肠癌等肿瘤风险。
核心观点二:补充益生元和益生菌改善菌群结构。
观点解读:益生元(如菊粉)是“有益菌的粮食”,帮助其繁殖;益生菌(如乳酸杆菌)直接增加肠道菌群数量,增强免疫力,抑制致病菌生长。
核心观点三:减少红肉及加工肉类摄入,降低肿瘤风险。
观点解读:红肉和加工肉类在肠道内易产生亚硝胺等致癌物,破坏菌群平衡,建议用鱼肉、豆类等替代,减少结直肠癌风险。
核心观点四:限制高脂饮食,优选健康脂肪来源。
观点解读:油炸食品、动物脂肪易引发菌群失调和慢性炎症,而橄榄油、鱼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减少炎症,维护肠道环境稳定。
核心观点五:规律作息和运动维持菌群稳定。
观点解读:熬夜、久坐会扰乱肠道菌群节律,每天30分钟快走等运动结合早睡早起,可促进菌群多样性,增强抗癌能力。
核心观点六:避免滥用抗生素,保护菌群多样性。
观点解读:抗生素会无差别杀死有益菌,导致菌群失衡。感冒等小病不随意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时需遵医嘱并及时补充益生菌。
问题02:在肿瘤治疗前,如何利用肠道微生态检测评估患者的肠道健康状况,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治疗相关的肠道微生态损伤?
核心观点一:肠道菌群检测还不能用于指导临床决策。
观点解读:肠道菌群的检测和分析是一项有前途的科学研究和手段。但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将其用于临床决策。
核心观点二:评估肠道屏障功能指标。
观点解读:检测血液中的毒素(如脂多糖)和有益物质(如丁酸盐)水平,判断肠道屏障是否“漏了”。肠道屏障损伤时,毒素容易进入血液引发炎症,提前干预可加固屏障,减少健康风险。
问题03:目前基于肠道微生物群标志物的肿瘤筛查方法准确性如何,怎样进一步提高其筛查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核心观点一:现有筛查准确性有限,需提升可靠性和灵敏度。
观点解读:目前通过检测肠道微生物能发现部分肿瘤(如肠癌)的早期信号,但不同研究中检测结果差异较大。比如有的方法漏检率高,有的可能误判,这和技术不统一、样本质量参差不齐有关,整体可靠性还需优化。
核心观点二:人工智能挖掘复杂微生物特征。
观点解读:肠道微生物包含成千上万种细菌,人工难以分析复杂关联。用AI技术(如深度学习)可快速找出特定细菌组合模式,就像用智能算法从海量监控视频中锁定嫌疑人,显著提升预测肿瘤的能力。
核心观点三:个性化筛查策略提升适用性。
观点解读:考虑个人基因、饮食等差异调整筛查标准。例如,爱吃高纤维食物的人肠道菌群本就不同,制订筛查指标时需针对性修正,避免“一刀切”导致误诊,类似体检报告会根据年龄、性别调整参考值范围。
问题04:如何将肠道微生物检测与传统肿瘤筛查方法相结合,提高早期肿瘤的筛查效率?
核心观点一:联合微生物与肿瘤标志物检测,提升准确性。
观点解读:传统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CA199)有时可能漏检,而肠道微生物检测能补充这一不足。通过同时分析两种数据,可以更全面地捕捉肿瘤信号,减少误诊或漏诊的概率,提高早期发现的概率。
核心观点二:动态跟踪菌群变化,预警肿瘤进展。
观点解读:肠道微生物会随肿瘤发展而变化。定期检测菌群状态,结合传统筛查结果,可更灵敏地评估肿瘤风险趋势。比如某些有害菌持续增多时,即使当前指标正常,也能提示医生加强监测或干预。
问题05:如何利用肠道微生物组检测结果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分期和预后,为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核心观点:检测特定微生物标志物评估肿瘤进展。
观点解读:通过分析肠道内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其代谢物的含量,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处于活跃期或早期。例如,某些有害菌增多可能提示肿瘤恶化风险高,而益生菌减少可能反映患者免疫力下降,这些信息帮助医生更精准判断病情阶段。
问题06: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有何差异,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益生菌?
核心观点:医生综合评估制订个性化方案。
观点解读:患者年龄、饮食、药物(如抗生素)等差异会影响益生菌效果,需医生结合检测结果和个体情况制订方案。
问题07:洗涤菌群移植(WMT)在肿瘤治疗中的最佳应用时机是什么,怎样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核心观点一:用于标准治疗无效或肠道菌群严重紊乱的肿瘤患者。
观点解读:当常规疗法(如化疗、免疫治疗)无效,或患者因治疗出现严重肠道菌群失衡(如免疫治疗引发的肠炎、化疗后反复感染等),应考虑使用WMT。
核心观点二:严格筛选健康供体保障菌群安全有效。
观点解读:供体需通过多项健康检查,确保其肠道菌群种类丰富且无致病菌(如沙门氏菌)。移植前对供体粪便进行洗涤处理,去除杂质保留有益菌,降低感染风险。
核心观点三:联合饮食和益生菌巩固疗效。
观点解读:移植后配合高纤维饮食(如全谷物、蔬菜)帮助有益菌定植,或补充特定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增强效果。这种组合能延长菌群改善作用,减少肠道问题复发。
核心观点四:多学科协作降低治疗风险。
观点解读:由肿瘤科、消化科和微生物学专家共同制订方案,例如免疫治疗患者需评估肠炎严重程度后再决定是否移植。团队协作能平衡疗效与安全性,避免过度治疗。
问题08:对于治疗后出现肠道微生态失调相关并发症(如腹泻、感染等)的患者,有哪些针对性的康复措施?
核心观点一:针对性补充益生菌恢复菌群平衡。
观点解读:通过服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特定益生菌,直接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抑制有害菌过度繁殖,缓解腹泻和感染。这类制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选择。
核心观点二:饮食调整促进肠道菌群修复。
观点解读:多吃全谷物、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类食物是益生菌的“养料”;同时减少高糖高脂饮食,避免加重菌群失衡。通过合理膳食为肠道菌群恢复提供良好环境。
核心观点三:严重患者可采用洗涤菌群移植重建菌群。
观点解读:当常规治疗无效时,将健康人粪便中的有益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能快速恢复菌群平衡。这种方法需严格筛选供体并在专业机构实施,确保安全有效。
核心观点四:合理抗感染治疗结合菌群调节。
观点解读:针对感染症状需谨慎使用抗生素,既要控制感染又要避免破坏正常菌群。治疗期间同步使用益生菌或益生元,减少抗生素对肠道环境的二次伤害。
问题09:心理因素对肠道微生态有一定影响,在肿瘤患者康复期间,如何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整体康复?
核心观点一:认知行为疗法改善负面情绪,调节菌群平衡。
观点解读:通过帮助患者调整对疾病的消极想法,减少焦虑、抑郁等情绪,降低心理压力对肠道菌群的破坏,从而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改善消化和免疫功能。
核心观点二:正念减压缓解压力,减少菌群失调风险。
观点解读:冥想、深呼吸等练习能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减轻肠道炎症反应,避免因长期压力导致有害菌过度繁殖,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
核心观点三:个性化心理支持增强抗癌信心。
观点解读:一对一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主动配合治疗和饮食调整,间接优化肠道环境,加速身体康复。
核心观点四:团体互助减轻孤独感,稳定心理状态。
观点解读:患者通过小组分享获得情感共鸣,减少孤独带来的心理负担,稳定的情绪有助于肠道菌群恢复平衡,降低复发风险。
核心观点五:家庭社会支持营造康复安全感。
观点解读:家人陪伴和社会关爱能缓解患者的焦虑,安全感促进副交感神经活跃,改善肠道蠕动和菌群代谢功能。
核心观点六:健康教育提升患者自主调节能力。
观点解读:普及心理与肠道健康的知识,让患者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心理干预和饮食调理,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