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ICG导航技术篇
2025-04-07 16:46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如何在术前评估中,更准确地判断患者对ICG的过敏风险,避免因使用ICG而引发严重过敏反应?

  核心观点一:全面筛查过敏史,重点药物、染料类过敏。

  观点解读:术前需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食物或染料(如亚甲蓝)过敏史,尤其关注是否曾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这类人群对ICG过敏风险更高,筛查能提前识别高危患者,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

  核心观点二:高危患者进行ICG皮肤试验。

  观点解读:对过敏史不明确或存在可疑过敏的高危患者,可将稀释的ICG注射到前臂皮下,观察24小时。若注射部位红肿、发痒,说明可能过敏,需避免使用ICG,改用其他替代方案。

  核心观点三:严格把控禁忌证,高危人群慎用。

  观点解读:明确对ICG成分过敏或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禁用。这类人群使用ICG易引发严重过敏反应,需提前评估其身体状态,必要时选择其他安全替代技术。

  核心观点四:术前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

  观点解读:即使评估无风险,术中仍需准备肾上腺素、抗过敏药等急救物资。一旦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皮疹等过敏症状,可立即用药抢救,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问题02:对于口腔癌患者,是否有基于ICG导航技术的早期筛查方法,以提高口腔癌的早期诊断率?

  核心观点一:ICG导航技术未作为口腔癌常规早期筛查手段。

  观点解读:ICG荧光技术主要用于手术中定位肿瘤边界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而不是日常体检或早期筛查。口腔癌早期筛查仍依赖医生肉眼观察、手部触诊和内镜检查。

  核心观点二:ICG技术通过术前评估间接辅助诊断。

  观点解读:在确诊后手术前,ICG荧光成像可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帮助医生制订更精准的手术方案。这种成像能力虽然不直接用于筛查,但能为已发现的可疑病灶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核心观点三:ICG可检测传统影像难发现的小病灶。

  观点解读:ICG荧光能显示普通检查可能漏掉的微小肿瘤或浅表病变。例如,在手术中,医生通过荧光显影可发现肉眼难辨的癌变组织,这种能力对减少术后残留有帮助,但需先通过常规筛查发现初步病灶。

  核心观点四:现有筛查仍以临床检查+活检为核心。

  观点解读:口腔癌早期诊断主要靠医生观察口腔黏膜颜色变化、触摸异常肿块,配合内镜放大观察可疑区域,最终通过切取组织化验(活检)确认是否癌变。这些传统方法仍是目前最可靠的筛查流程。

  核心观点五:ICG技术应用场景集中于手术阶段。

  观点解读:该技术最大价值体现在肿瘤切除手术中,实时导航帮助精准切除癌组织,同时检查周边淋巴结是否转移。这种术中应用可提高手术彻底性,但与筛查阶段的早诊无直接关联。

  核心观点六:技术潜力需更多研究验证。

  观点解读:ICG在发现微小病灶方面有潜力,但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证明其在筛查中的价值。未来可能发展出结合ICG的特种内镜筛查技术,但目前尚未达到推广标准。

  问题03:如何通过ICG荧光成像技术更精准地判断肿瘤的边界,避免手术切除范围不足或过度切除正常组织?

  核心观点一:术前精准规划ICG注射方式及时间。

  观点解读:根据肿瘤位置和血供特点选择静脉或局部注射,确保ICG在肿瘤内充分扩散。例如肝癌多用静脉注射,注射后需等待15~30分钟让药物被肿瘤细胞吸收,这样术中才能通过荧光准确显示肿瘤范围。

  核心观点二:实时荧光成像对比肿瘤与正常组织差异。

  观点解读:肿瘤因血管异常会呈现特殊荧光信号。手术中用荧光设备照射,肿瘤区域会亮起明显荧光,而正常组织荧光较弱或快速消退,这种明暗差异帮助医生直观判断边界,减少肉眼误判。

  核心观点三:动态监测荧光信号清除速率。

  观点解读:正常组织代谢快,荧光消退迅速;肿瘤组织代谢异常,荧光滞留更久。术中持续观察荧光消失速度,若某区域长时间发亮,则高度提示肿瘤残留,需扩大切除范围。

  核心观点四:多技术联合验证边界精准性。

  观点解读:对荧光模糊区域,结合术中超声或快速病理检查。例如,肝癌边缘若荧光显示不清,可用超声确认血管走向,或取少量组织化验,双重验证避免切多或切少。

  核心观点五:术后标本荧光复检杜绝残留。

  观点解读:切除肿瘤后立即对标本进行荧光扫描,若边缘仍有亮斑,说明残留需补充切除。这种方法能将微小残留检出率提高20%以上,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问题04:在判断肿瘤淋巴结转移方面,ICG示踪的准确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提高其诊断的可靠性?

  核心观点一:注射剂量和方式影响示踪效果,需优化方案。

  观点解读:ICG注射量不足或方法不当会导致淋巴结显示不清。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调整注射剂量和注射方法(如分点注射),确保药物充分覆盖目标区域,从而提高示踪效果。

  核心观点二:个体差异导致ICG分布不同,需规范操作。

  观点解读:不同患者代谢快慢、淋巴结构差异会影响ICG流动路径。通过统一操作步骤(如注射时间、深度)和医生培训,减少人为误差,提升结果稳定性。

  核心观点三:医生经验和设备性能直接影响判断准确性。

  观点解读: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误判微弱信号,低分辨率设备也会漏检。加强技术培训,使用高灵敏度成像仪器,能更精准识别淋巴结中的ICG信号。

  核心观点四:多模态技术联合其他检查可互补验证。

  观点解读:单独ICG成像可能遗漏部分转移灶,结合超声、CT等检查,从不同角度观察淋巴结形态和结构,综合判断可减少误诊风险。

  问题05:对于口腔癌患者,ICG导航技术在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方面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如何与其他诊断方法互补?

  核心观点一:实时成像精准评估肿瘤浸润深度。

  观点解读:ICG技术能像“实时直播”一样在手术中显示肿瘤动态,帮助医生更精准判断癌细胞向深层侵犯的程度,提升手术切除的准确性。

  核心观点二:高灵敏度识别细微组织差异。

  观点解读:ICG对血流变化极其敏感,即使肿瘤和正常组织只有微小差异(如血管分布不同),也能通过荧光信号清晰标记,辅助医生快速定位病变区域。

  核心观点三:无创操作减少患者痛苦。

  观点解读:检查时只需静脉注射少量荧光染料,无需开刀或穿刺,患者几乎无创伤,术后恢复更快。

  核心观点四:穿透有限难测深层肿瘤。

  观点解读:ICG荧光信号只能穿透浅表组织(约1厘米),若肿瘤位于口腔深层或骨骼附近,可能因信号衰减导致判断误差。

  核心观点五:依赖高端设备和专业团队。

  观点解读:ICG技术需搭配专用荧光成像设备,且对操作医生经验要求高,部分基层医院可能因条件不足而无法开展。

  核心观点六:联合影像+病理互补诊断。

  观点解读:超声/CT/MRI能弥补ICG穿透力不足的问题,提供肿瘤整体结构信息;而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最终验证ICG的实时判断结果,多技术联合可降低误诊风险。

  问题06:在肝脏肿瘤诊断中,ICG15min血液滞留率(ICG-R15)等指标如何与其他肝功能评估指标结合,更准确地评估肝脏储备功能和手术风险?

  核心观点一:联合Child-Pugh评分动态评估肝功能。

  观点解读:Child-Pugh评分通过胆红素、白蛋白等血液指标反映肝功能,而ICG-R15能动态显示肝脏处理毒素的效率。两者结合可发现隐藏问题,比如评分正常但ICG-R15高,提示实际肝功能可能受损,需谨慎手术。

  核心观点二:结合ICG清除试验细化肝功能分级。

  观点解读:ICG清除试验通过测量血液中染料滞留率,直接反映肝脏排毒能力。若ICG-R15>40%,说明肝脏损伤严重,可能无法承受大范围切除手术,需调整治疗方案。

  核心观点三:残余肝体积与ICG-R15比值预测术后风险。

  观点解读:手术前计算剩余肝脏体积与ICG-R15的比值。若比值低,说明剩余肝脏可能无法承担代谢需求,术后易出现肝衰竭,需分阶段手术或缩小切除范围。

  核心观点四:结合肝纤维化标志物综合评估肝状态。

  观点解读:肝纤维化标志物(如透明质酸)反映肝脏硬化程度,结合ICG-R15的功能数据,能同时评估肝脏结构和功能损伤,更精准判断手术可行性。

  核心观点五:多指标联合构建多维评估体系。

  观点解读:单独指标可能片面,综合Child-Pugh评分、残余肝体积、纤维化指标和ICG-R15,从结构、功能、代谢多角度分析,减少误判,确保手术安全。

  问题07:在口腔癌手术中,如何根据ICG荧光成像结果,制订更精准的手术切除方案,提高肿瘤的根治率?

  核心观点一:术前ICG荧光成像明确肿瘤边界及血管分布。

  观点解读:手术前注射荧光显影剂ICG,通过成像技术观察肿瘤区域的血流和血管异常,能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和周围潜在转移区,帮助医生提前规划切除区域,减少遗漏风险。

  核心观点二:术中实时荧光定位肿瘤与正常组织界限。

  观点解读:手术中通过荧光成像设备,肿瘤组织会发出荧光,与正常组织形成鲜明对比。医生能实时看清肿瘤边界,避免肉眼误判,既确保彻底切除又减少健康组织损伤。

  核心观点三:ICG标记淋巴路径精准定位哨淋巴结。

  观点解读:ICG会沿淋巴管流动并标记出最先转移的“哨淋巴结”。医生只需精准清除这些关键淋巴结,无需大面积清扫,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同时保证转移灶清除效果。

  核心观点四:术中荧光检测残余病灶降低复发风险。

  观点解读:肿瘤切除后,用荧光成像快速扫描手术区域,残留的微小癌变组织会显示荧光信号,提示医生及时补切,避免遗漏肉眼难见的病灶,减少术后复发可能。

  核心观点五:术后荧光复查确认切缘无肿瘤残留。

  观点解读:手术结束前再次用荧光成像检查切除边缘,确保无荧光信号(即无癌细胞残留)。这种双重验证大幅提升手术安全性,让患者术后恢复更安心。

  问题08:肝脏肿瘤手术中,ICG导航技术在指导肝段切除时,如何更好地与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实现更精准的手术操作?

  核心观点一:三维重建术前精准规划肝段切除范围。

  观点解读:手术前用三维技术把患者的肝脏血管、胆管和肿瘤位置还原成立体模型,医生在模型上标出需要切除的部分,并提前设计好手术路线,就像用导航地图规划路线一样,确保手术时能精准避开重要结构。

  核心观点二:ICG荧光与三维模型实时叠加导航。

  观点解读:手术中给患者注射荧光染料ICG,用特殊设备让肝脏表面发光,同时把发光的图像和术前做好的三维模型“对齐”叠加。医生能通过屏幕同时看到实际器官和虚拟模型,相当于给手术视野加了“透视挂”,定位更准。

  核心观点三:动态追踪肝段边界及血管结构。

  观点解读:ICG荧光会随着血流分布到特定肝段,结合三维模型数据,手术中能实时显示肝段的分界线以及血管、胆管的位置。医生切割时就像跟着“荧光路标”走,既能完整切掉肿瘤,又能保护正常组织和重要管道,减少出血风险。

  核心观点四:术后对比验证切除精准度。

  观点解读:手术后把实际切下来的肝组织和术前规划的模型做对比,检查是否完全切除了目标区域,有没有误伤正常肝组织。这相当于用“实景照片”回看导航路线,帮助医生总结经验,提升下次手术的精确度。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