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协会动态
揭示“细菌治肿瘤”关键原理——CACA前沿播(第6期)成功举办
2025-04-02 17:53
图片

  3月3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CACA前沿播(第6期)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期话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陈立研究员率领主创团队,分享了在国际生命科学顶尖期刊Cell在线发表的突破性研究"合成细菌治疗肿瘤的关键原理"。该成果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思路,有望为难治性癌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图片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亚洲肿瘤学会会长、世界整合肿瘤协会会长樊代明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光飚教授,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深圳理工大学赵勇教授进行点评总结。各位专家从潜在临床意义、免疫学研究创新性、安全性等角度出发,对该成果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由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解放军总医院韩为东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吴开春教授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中国抗癌协会APP、视频号,医师报、大专家、良医汇、丁香园、乐问医学、ONCO前沿等30余家媒体平台参与直播报道,共计576万人次在线观看。

  理事长致辞

图片

  樊代明院士致辞

  樊代明院士表示,近年来,中国抗癌协会在整合医学理念指引下,着力打造“十七大”重点工作,推动癌症防治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国内肿瘤基础与临床研究正迎来突飞猛进的局面,国际顶级期刊上中国相关论文数量不断攀升,与美国竞争激烈,未来有望实现双驾齐驱。为推广中国原创成果,协会特开展“CACA前沿播”工作。入选成果有三大遴选标准:一是论文须为2025年后在九大权威刊物上发表;二是成果需为中国本土原创;三是内容需与CACA指南衔接,优先推荐引用协会旗舰期刊HIO的论文。

  樊代明院士强调,抗癌研究一定要防范和摒弃因私利炒作虚假信息,因此中国抗癌协会有义务 “浇灌幼苗、去除杂草”,客观传达中国学者在全球肿瘤研究领域的原创与真实贡献。中国抗癌协会将陆续推出肺癌、肝癌、鼻咽癌等专题报道,以推动国内外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

图片

    韩为东教授主持学术报告

  韩为东教授简洁回顾了细菌肿瘤疗法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并指出该疗法治愈率尚可但疗效不可控、风险高,因此相关研究被中断。本项工作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细菌,通过揭示治疗原理,初步展示了其毒性可控、疗效可预测的优势,期盼未来有望推动相关的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与主要结论

图片

  刘陈立研究员报告

  刘陈立研究员首先感谢了平台提供的交流机会,随后介绍了团队的最新成果——利用定量合成生物学揭示细菌治疗肿瘤的关键原理。他阐明,“定量合成生物学”旨在从复杂生命系统中寻找简洁的定量关系,指导对细菌进行理性改造。相比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法,团队期望这一策略将来能实现低创、广谱且低成本的肿瘤治疗。

  演讲回顾了细菌治疗肿瘤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天然菌株的尝试,到基因工程菌株的安全改造,再到如今借助合成生物学构建功能模块,使改造后的细菌既能靶向增殖于肿瘤,又能激活抗肿瘤免疫,有效抑制肿瘤生长、预防复发与转移。团队改造的细菌能够实现“在有氧环境下不生长、在缺氧肿瘤内快速增殖”的功能。数据显示,经静脉注射后,细菌只有在肿瘤内可以实现指数生长并持续扩增2天,相反,在正常组织中,细菌则被逐渐清除,从而降低了毒副作用。同时,该工作揭示了细菌治疗肿瘤的定量机理,也为进一步通过理性设计优化微生物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主创联合团队的两位研究员将进一步分别介绍细菌激活免疫及逃避抗菌反应的具体原理。

图片

  周光飚教授点评

  周光飚教授指出,虽然新兴的癌症免疫疗法能延长部分患者生命,但其反应率低且易受抗菌药干扰。细菌肿瘤治疗也是一种免疫疗法,但其安全性难以掌控。这个成果展示了人们可以借助合成生物学,通过基因模块设计改造细菌,去除有毒基因、增强抗癌功能,使细菌在肿瘤内定向增殖并激活免疫反应,期待这一突破性技术能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临床转化,为癌症患者带来全新、低毒、有效的治疗希望。

  激活抗瘤免疫的原理

图片

  肖意传研究员报告

  肖意传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成细菌的抗肿瘤免疫激活机理,重点解析了细菌通过激活肿瘤内杀伤性T淋巴细胞从而实现抗肿瘤治疗的原理。实验显示,细菌中某些关键基因对激活免疫、发挥抗肿瘤作用至关重要。检测结果表明,细菌治疗后,肿瘤中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显著上升,并分泌较高水平的杀伤因子,对小鼠的黑色素瘤、膀胱与结直肠肿瘤均表现出明显疗效,同时可诱导形成特异性免疫记忆,从而减少转移和复发。此外,团队发现细菌促使肿瘤局部的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10大幅提升,并激活正反馈回路,使肿瘤内杀伤性T淋巴细胞高表达白细胞介素-10受体,从而恢复了这些抗肿瘤T淋巴细胞扩增能力。通过进一步实验也明确了白细胞介素-10信号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研究揭示了细菌通过调控免疫微环境和特异性激活肿瘤内杀伤性T淋巴细胞,实现安全高效的细菌抗肿瘤新策略,为后续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图片

  郑利民教授点评

  郑利民教授指出,细菌抗癌虽研究百余年,但为实现有效治疗,需深入揭示病机、多方改良。他形象的比喻,肿瘤内的杀伤性T细胞如特种兵,长效激活易耗竭,需适度抑制以保战力。他强调,体内免疫与体外实验具有差异,呼吁运用合成生物学调控免疫,并认为掌握肿瘤微环境是改良策略的关键。同时,免疫调控需恰到好处,才能长效发挥抗癌作用。

  逃逸抗菌免疫的原理

图片

  李雪飞研究员报告

  李雪飞研究员汇报了细菌在肿瘤内逃逸抗菌免疫的分子机制,他们发现,这一机制,与细菌在肿瘤激活抗肿瘤免疫一致,关键在于免疫细胞上白介素受体-10的“迟滞效应”。这一效应指的是免疫细胞在经历过高浓度免疫因子(如白介素-10)刺激后,即使在低浓度免疫因子环境中,也能维持高表达免疫因子受体,从而在他们再次收到免疫因子刺激时,可以加大抗肿瘤分子表达和激活。他们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定量实验,验证了这个机制。进一步研究显示,细菌在肿瘤内可刺激巨噬细胞分泌白介素-10,从而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的运动,形成包围结构,延缓细菌在肿瘤中的清除,而在正常组织中则被迅速清除。这些发现也在人类肿瘤样本中有所印证,为细菌治疗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片

  赵勇教授点评

  赵勇教授指出,这项发表在Cell杂志的重要工作在理论建模和实验验证上展现了独到见解,巧妙整合了合成生物学、定量生物学、数学建模、基因编辑和肿瘤免疫学等多学科技术,开创了安全有效的细菌抗肿瘤新模式。工作深入探讨了从单细胞响应到群体响应及关键信号回路,揭示了细菌、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间微妙平衡对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为后续优化细菌制剂指明了方向。该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机体免疫调控的认识,也为未来细菌治疗技术的精准修饰与临床转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预示着新型肿瘤治疗方法的巨大潜力。

  转化前景与发展方向

图片

  刘陈立研究员报告

  最后的总结中,刘陈立研究员首先总结了改造细菌实现的三重功能:一是只在肿瘤中生长、二是在肿瘤内激活抗肿瘤免疫、三是仅逃避肿瘤内的抗菌免疫。这些成果基于“活体药物”理念,揭示了细菌作为活的细胞在体内寻找生存空间,优先在肿瘤中存活并发挥抗瘤功能的基本原理。目前,已基于此成果孵化出创新药企、申请多项专利,积极推动首款活菌药物用于开展肿瘤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展现出肿瘤治疗的曙光。

图片

  吴开春教授主持

  吴开春教授指出,从各位专家介绍及学术点评中可见,刘陈立研究员与肖意传研究员的联合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创新性地改造了沙门氏菌,使其仅在肿瘤中增殖,并触发巨噬细胞分泌免疫因子,从而促进肿瘤内杀伤性T淋巴细胞增多,同时抑制了肿瘤内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清除,有效提高疗效的同时也控制了副作用。作为消化内科医生,吴教授感慨原本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的有害菌,如今能变害为宝,用于肿瘤治疗,实属难得。同时,他对免疫调控中“迟滞效应”的认识也令他印象深刻,这一机制不仅对肿瘤治疗意义重大,也为理解炎症性肠病等免疫紊乱提供了新视角。

  理事长总结

图片

  樊代明院士总结

  樊代明院士总结表示,今晚的学术盛会展示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广泛关注,也有病友急切询问何时能用细菌治癌。面对肿瘤低五年生存率及传统手术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他认为肿瘤本质上是生物学问题,应该通过激活和恢复机体免疫力来解决。理事长高度评价刘陈立、肖意传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改造沙门氏菌的创新举措。该方法揭示了细菌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为领域内带来了新曙光。

  樊院士也提出,当前的成果还只是“浇灌幼苗”,到达临床转化之前仍需长期动物实验观察、完善安全性评估以及解决耐药等问题。最后,他强调,虽然前路漫漫,但只要耐心打磨、不断改进,未来必将迎来更成熟、更安全、且经济高效的肿瘤治疗新模式,为广大患者带来希望。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