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2024核心知识
《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机器人外科篇
2025-04-03 15:13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科学普及,言之有据。为保证肿瘤知识科普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即CACA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四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全程管理,全息发力”。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大家分享核心知识,摘取部分内容,供参阅使用。

  问题01机器人手术设备昂贵且操作复杂,如何在术前通过精准评估患者病情,避免不必要的机器人手术,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

  核心观点:术前需精准评估患者,严格筛选机器人手术适应证。

  观点解读:对于常规或易操作手术,应优先选择传统方式,避免资源浪费。通过CT、PET-CT等明确肿瘤分期,避免不可手术患者盲目接受手术。术前需排查基础疾病,优先保证患者安全。多学科团队(MDT)会诊决策,综合影像、肿瘤科及麻醉评估,优选性价比高的方案,仅在合适的病例中应用机器人,以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手术效益。

  问题02机器人手术存在器械故障风险,如何保障患者安全?

  核心观点:通过严格术前设备检查维护、应急预案准备及团队模拟演练,确保机器人手术安全实施,降低术中故障风险并保障患者安全。

  观点解读:术前严格检查机器人系统关键部件,定期维护校准手术器械,确保设备精确运行。同时,制订应急方案并备好传统腹腔镜设备,以防术中突发故障。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团队应急处理能力,确保遇到设备问题时能迅速应对,避免手术中断或转开放手术,保障患者安全。

  问题03手术部位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在机器人手术中,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核心观点:优化术前准备(如皮肤准备、肠道准备等)、合理应用抗生素、调整患者自身状态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机器人手术感染风险。

  观点解读:采用氯己定-酒精消毒术区,确保持久抗菌;消化道手术前低渣饮食结合泻剂清洁,减少污染风险;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耐药;控制血糖、改善营养,提高免疫力;术中尽可能减少皮肤损伤。综合措施可最大程度预防术后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问题04对于拟行机器人手术的患者,目前的术前评估指标是否足够全面,能否准确筛选出适合机器人手术的患者,是否需要增加新的评估指标?

  核心观点:还需不断优化评估体系,提高精准患者筛选能力。

  观点解读:机器人手术术前评估涵盖患者全身状况、肿瘤特征和手术史,可基本筛选适合病例。但部分特殊情况需个性化判断,如高龄患者的骨质疏松可能影响体位摆放,肿瘤包绕血管程度决定手术可行性。营养状态等新指标正在探索,如低白蛋白患者术后风险增加,但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仍缺乏确切证据。此外,心理状态可能影响康复,但相关数据尚不足。未来需依循循证医学,不断优化评估体系,提高精准筛选能力。

  问题05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为机器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依据?

  核心观点: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与三维重建技术等精准影像学检查,联合多学科协作,结合术前动态监测实现精准手术规划,提升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观点解读:精准影像学检查对机器人手术至关重要。多模态影像融合(CT、MRI等)结合三维重建,可直观展示肿瘤形态(位置、大小、浸润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帮助规划最佳手术路径。高分辨率影像能清晰界定肿瘤边界,避免误切或遗漏。多学科团队会诊(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综合评估病情,确保精准手术决策。术前定期动态监测病灶变化,及时调整方案,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问题06机器人手术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何加强对患者的筛查,确保符合手术条件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同时避免不适合的患者接受手术带来的风险?

  核心观点:机器人手术适用于特定疾病,术前需严格筛选适应证与禁忌证,如肿瘤大小、分期及患者健康状况,避免高风险人群(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无法耐受麻醉者等)。

  观点解读:多学科团队(MDT)评估,结合影像、血液检查等全面判断手术可行性。建立标准化筛查流程,减少主观误差,提高筛选准确度。同时,向患者充分告知手术优劣势,确保其在知情前提下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式,降低术后纠纷风险。

  问题07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如何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准确判断机器人手术的可行性,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预后?

  核心观点:复杂病例需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确保手术安全性;术前、术后充分结合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的恢复质量。

  观点解读:复杂病例需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包括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等专家,综合评估患者病史、肿瘤特征及身体条件,确保手术安全性。机器人手术适用于精细操作,但费用高、耗时长,需权衡利弊制订个性化方案。结合术前、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康复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恢复质量。定期随访、总结经验,不断优化评估流程,提升未来手术决策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问题08术后病理诊断是评估手术效果的重要依据,如何加强与病理科的协作,确保手术标本的准确取材和病理分析,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支持?

  核心观点:通过术前信息共享、术中标本规范处理与快速检测、术后病理-临床反馈机制及多学科协作,构建全流程标准化病理协作体系,以提升诊断准确性并优化治疗效果。

  观点解读:术后病理诊断需与病理科密切协作。术前应共享肿瘤位置等关键信息,便于病理科重点分析。手术标本需规范处理,并标记关键区域(如切缘、淋巴结)。术中可行快速冰冻检测,判断是否需扩大切除范围。术后建立反馈机制,对照病理与术中预判,持续优化协作流程,提升诊断质量与后续治疗效果。定期开展多学科讨论,提升疑难病例的诊断准确性。

  问题09机器人手术中,如何优化操作技巧,减少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降低术中出血、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核心观点:通过术前精准规划、术中精细操作(如分层解剖、血管神经保护、能量器械合理使用)及团队高效协作,可最大限度降低机器人手术对组织的损伤风险,减少出血和器官损伤并发症。

  观点解读:为减少机器人手术中对组织的损伤,术前应精准规划切口和路径,避开重要结构。利用高清视野和灵活机械臂,精准操作避免牵拉。灵活使用能量器械,降低热损伤风险。术中标记和隔离血管神经,确保安全。团队密切配合,缩短操作时间。分层解剖、避免粗暴拉扯,能有效预防出血和器官损伤。

  问题10对于一些复杂的肿瘤手术,如联合脏器切除、血管重建等,如何在机器人手术中更好地协调各机械臂的操作,提高手术的流畅性和成功率?

  核心观点:通过术前三维影像建模指导规划、系统化团队协作、机械臂布局优化及高清精准操控技术结合高精度缝合,实现机器人手术的精细化操作,提高手术的流畅性和成功率。

  观点解读:术前三维影像建模可用于指导手术规划,团队需接受系统培训确保熟练操作。主刀医生统一指挥,优化团队协作。合理规划机械臂布局,避免术中干扰。借助高清放大视野和防抖机械臂,医生能精准操控细小血管,提高手术精度。高精度缝合技术降低渗血风险,提升术后安全性。

  问题11机器人手术的学习曲线相对较长,如何加强对手术团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手术医生的操作熟练度和经验积累,确保手术质量的稳定性?

  核心观点:机器人手术团队需分阶段培训,结合理论学习、模拟实操和观摩实战,逐步掌握技术。

  观点解读:通过多维技能考核和晋级机制,确保医生具备独立操作能力。高年资医生带教、学术交流能加速成长。建立完整质控体系,记录并分析每台手术关键数据,持续改进操作流程,保障手术安全与质量。

  问题12机器人手术后,如何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核心观点:术后康复应全面评估患者身体与心理状态,制订明确目标。

  观点解读:根据手术类型安排饮食调整、呼吸训练或功能锻炼。结合营养补充、运动计划和心理干预,多维度促进恢复。康复过程中定期评估进展,灵活调整方案,同时鼓励家属参与照护,提高患者配合度和康复效果。

  问题13机器人手术虽然创伤相对较小,但仍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吻合口瘘等,如何在康复过程中早期识别并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避免病情恶化?

  核心观点: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情况、体温及化验指标,及时识别感染迹象。

  观点解读:注意引流液是否异常、有无疼痛发热,警惕吻合口瘘。监测血压、心率和引流量,快速判断是否出血。长期卧床患者需预防下肢血栓,如发现单腿肿胀、疼痛应及时处理。通过早发现、早干预,能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保障康复安全。出院后需按医生要求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康复。

  问题14部分患者在机器人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怎样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核心观点:术前用通俗语言向患者充分解释手术流程和预期,缓解恐惧。术后定期评估心理状态,及早发现焦虑或抑郁。

  观点解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放松训练或认知干预,帮助患者调整情绪。鼓励家属陪伴、病友互助。必要时由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协作制订干预方案,严重者可短期辅助药物治疗,确保患者身心同步康复。

  问题15康复期间,如何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复发?

  核心观点:术后康复应注重营养与运动结合。

  观点解读:多摄入富含蛋白与维生素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力提升。保持膳食纤维摄入和饮水量,预防便秘、促进代谢。减少加工食品摄入,降低炎症风险。合理安排有氧与力量训练,增强体力,运动强度需根据恢复情况个性化调整。定期复查、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巩固康复成果,预防疾病复发。

  本文摘录自《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