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 孙旭
2月末的天津,虽初春料峭,但依然不泛丝丝暖意。倾听了诸多主委会围绕“防筛诊治康”展开的卓越的肿瘤科普、继续教育、国际交流、科学研究工作,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见证了专委会荣获“2024年度中国抗癌协会先进集体”的重大时刻时,作为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一员,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更是感到喜悦之外的一份传承和激励的力量。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发布的全球肿瘤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食管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在中国。作为中国典型的区域性高发的癌种,中国食管癌病理类型超90%是鳞癌,且早期发现率低,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不到30%。中国食管癌涉及多通路基因改变,靶点分散,单一治疗手段疗效极其有限。寻找有效的联合干预方案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群体预后的关键。
在这种背景下,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年轻的专委会,自成立以来,以秉承“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主题思想,在郑玉玲主委、洪流主委、刘怀民秘书长的带领下,以提高食管癌临床疗效为导向,通过搭建融学术交流、科普科研、继续教育等平台,多渠道多途径为“整合”发声,旨在进一步推动中西医整合治疗食管癌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升。
郑玉玲主委带领团队结合多年的食管癌研究和临证经验,创新构建了食管癌中医辨证理论体系,在国内、国际处于引领地位;首次提出食管癌的“主次因”及“双病位”假说并进行验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食管癌的系列制剂并经临床验证有效,填补了行业空白;建成了我国首个可检索、共享、开放、实时更新、数据挖掘为一体的食管癌中医文献数据库,目前已经收录8600余例食管癌病案数据,为食管癌中医文献及临床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撰写了我国首套食管癌中医研究系列丛书5本,从本草到现代药理、从古今方剂到医案、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主持《食管癌前疾病治未病干预方案指南》、《食管癌中医诊疗指南》、《食管癌康复指南》为食管癌中医辨证标准化、客观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上标志性成果对对食管癌中医药诊疗的推进和系统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洪流主委围绕食管癌手术的全程管理,大力推行CACA食管癌指南。他带领团队在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首先,局晚期或者可切除的食管癌的治疗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手术或化疗方案,而是通过整合围手术期治疗策略,从而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其次,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以进一步改善进展期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生存预后。通过多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使得这部分食管癌效果更加显著。最后,团队还通过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筛选并鉴定出新的肿瘤标志物,从而精准地识别对靶向免疫治疗敏感的患者群体,以进一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效果。未来将围绕随着人工智能和基因检测等技术的推进,尝试精准背景下的食管癌个体化分层治疗。
在两位主委带领下,在秘书长组织下,每月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学习活动。一共举行线上线下学术活动60场,参会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全国多地举行CACA指南宣讲;发布专委会系列科普视频200余条,累计听众超过200万,形成专委会品牌科普活动;每月定期召开专委会线上学习活动,邀请食管癌的中医专家、西医专家、基础研究学家围绕食管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累计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超多40万人次,成为专委会品牌特色学术活动,广受各位委员和行业好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有幸和中西整合食管癌专委会共成长。深度参与这些专委会工作,让我深感中西整合必要性,更是学习到前辈们的治学的态度、为医的精神。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中,让我越来越理解传承创新的重要性。樊代明院士在大会上特别提到,治疗要以“人”为本。食管癌的治疗必须从多个维度入手,包括“防、筛、诊、治、康”以及“评、扶、控、护、生”,从而提高整体诊治水平,“食”不我待,中西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