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协会动态
继往开来谱新章,共绘肺癌诊疗新蓝图 ——2024CACA整合肺癌大会主会场召开
2024-10-28 09:06

  2024年10月25日-10月26日,备受瞩目的2024中国抗癌协会(CACA)整合肺癌大会在广东省珠海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聚力整合,引领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肺癌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肺癌诊疗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大会的主会场会议在10月26日上午8点正式拉开序幕,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俊院士担任主席,还有众多肺癌领域的专家做了精彩报告,

  群英荟萃,共启盛会

  会议伊始,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杨帆教授主持开幕式。杨帆教授表示中国肺癌治疗走过的40年,是从追赶到超越的过程,中国的研究者走出了一条非常不寻常的道路。

图片

  杨帆教授

  王俊院士对在场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的感谢,并进行了开幕致辞。王俊院士表示在CACA成立40周年,肺癌专委会成立38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目前肺癌专委会已有近1800位会员,人数较三年前本届专委会接手的时候增加了一倍多。三年来,肺癌专委会除了发挥常规领导职能,还致力于中国肺癌整合诊治指南更新,撰写高级别专家共识等工作。此外,协会通过整合多学科的优势,来推动肺癌治疗的规范化、个性化和精准化,以提高肺癌治疗的疗效和患者临床获益。未来肺癌专委会将按照抗癌协会的总体要求,不断地探索肺癌治疗的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交流创新、服务创新,也期盼各位同仁能够齐心协力,不断开创未来肺癌整治工作的新局面。

图片

  王俊院士

  随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苗伟教授作为本次大会承办单位代表,也做了开幕式致辞。苗伟教授介绍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依托中山大学和珠海市政府的有力支持,学科齐全,技术力量较好,有多个国家省市重点学科,其中胸外科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苗伟教授希望本次会议将把肺癌的治疗推向新高度,有力推动肺癌科研和临床治疗的高质量发展。

图片

  苗伟教授

  赵勇秘书长代表CACA协会,发表了协会领导致辞。赵勇秘书长表示,CACA协会是我国成立最早,发展最体系化,科研传承和创新最丰富的组织。在历代主任委员的带领下,众多专家学者做出了卓越贡献,实现了中国肺癌诊疗从起步到跟跑,再到多个领域的领跑。本次大会是一次创新型的大会,是协会整合学科建设的一部分。赵勇秘书长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一如既往的支持协会的工作,也希望全国的同道积极参与到肺癌防治事业中。

图片

  赵勇秘书长

  紧接着,赵勇秘书长介绍了CACA肺癌个案管理专项,该项目旨在对全国的肺癌患者的术后康复进行专业指导,以个案管理师的培训和个案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随后,在王俊院士等14位中国顶尖专家的共同见证下,CACA肺癌个案管理专项正式启动。

图片

  CACA肺癌个案管理专项正式启动

  深度探讨,共探肺癌诊疗新思路

  上半场的会议由浙江省肿瘤医院毛伟敏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主持。

图片

  钟文昭教授、毛伟敏教授

  王俊院士首先回顾了中国肺癌外科治疗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和突破关键技术的历史节点,王俊院士也汇报了近期重点推进的智慧化肺癌手术的研究进展,展现了肺癌外科手术从“微创外科”到“智能外科”的华丽转变。紧接着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就过去15年肺癌靶向治疗的十大里程碑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享,分享了EGFR突变肺癌患者治疗过程的演变。揭示了肺癌领域前进的方向:其一是从非选择性治疗到精准个体化的治疗;其二是从单药治疗到联合用药;其三是从常见靶点研究到罕见靶点的研究;其四是从晚期到围手术期再到局部晚期肺癌全链条的覆盖;其五是从针对肿瘤细胞的研究到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图片

  王俊院士

  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就过去15年肺癌靶向治疗的十大里程碑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享,分享了EGFR突变肺癌患者治疗过程的演变。揭示了肺癌领域前进的方向:其一是从非选择性治疗到精准个体化的治疗;其二是从单药治疗到联合用药;其三是从常见靶点研究到罕见靶点的研究;其四是从晚期到围手术期再到局部晚期肺癌全链条的覆盖;其五是从针对肿瘤细胞的研究到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

图片

  吴一龙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杨学宁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岳东升教授延续了上半场的主持。

图片

  岳东升教授、杨学宁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陆舜教授从研究者(PI)的角度对中国肺癌注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中国研究者牵头完成的20项肺癌适应症相关研究讲起,阐述了目前中国晚期肺癌靶向治疗进研究现状:难成药靶点实现突破,已成药靶点药物耐药后有研究进展,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图片

  陆舜教授

  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则探讨了小细胞肺癌(SCLC)诊疗的进阶之路,即从广泛期SCLC到局限期SCLC,从全国多中心到全球多中心,涉及的药物从抗血管药物做到了免疫治疗再做到双抗药物和ADC,每一步都对世界SCLC治疗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

  程颖教授

  聚焦前沿,探索治疗新策略

  下半场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方文峰教授主持。

图片

  方文峰教授、王志杰教授

  上海市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介绍了肺癌双抗研究的最新进展,目前双特异性抗体是热点研究领域,众多的双特异性抗体正在临床研发中,目前临床可用的双抗包括塔拉妥单抗,埃万妥单抗,依沃西单抗和卡度尼利单抗,但是未来仍需在生物标志物和获得性机制方面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图片

  周彩存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则就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临床上关心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治疗的周期数,完全病理性緩解(pCR)的患者是否需要手术以及后续免疫治疗,如何在生物标志物的指导下让非pCR患者在免疫治疗进一步获益等。在王长利教授的带领下,也制定这一领域的中国专家共识,前瞻性地指导了中国医生的临床实践。

图片

  王长利教授

  下半场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肿瘤医院马胜林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闫小龙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子明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马胜林教授、闫小龙教授和李子明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洁教授探讨了肺癌靶向、免疫、抗体偶联药物(ADC)药物耐药研究的合纵连横策略。无论是以上哪种药物都会产生耐药,其中的机制非常复杂,肿瘤的异质性,肿瘤微环境,表观遗传学等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临床医生应该从临床问题出发产生科学问题,通过基础实验的突破,找到克服耐药的新靶点以及联合用药方案

图片

  王洁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力教授分析了ADC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挑战,系统讲解了,从ADC的疗效理论到研发进展到目前面临的挑战。张力教授相信,未来ADC在晚期到围手术期肺癌治疗领域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联合用药(免疫治疗,化疗或TKI)将会是ADC在围手术期应用的一个出路

图片

  张力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为民教授分享了肺结节恶性风险精准分级和个性化管理的研究。李为民教授团队依托于肺癌大数据库,尤其是针对中国人群数据的信息库,纳入了人工智能来辅助鉴别诊断,从而建立了中国人群肺结节评估的体系,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图片

  李为民教授

  展望未来,再启新程

  本次大会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分享经验的平台,也为肺癌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指明了方向。通过专家们的深入讨论和交流,大会成功地促进了学术界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会议阐明了众多肺癌治疗领域的新希望,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创新药物和治疗模式惠及患者。

图片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