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据2015年统计,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在第2位,仅次于肺癌。而在欧美国家,胃癌的发病率相对来讲要低很多。其根本原因是饮食方式的差异,西方一般是分餐,而中国大部分是围餐,围餐造成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染。中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70%左右,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因素。
始发阶段的小胃癌、微小胃癌10年存活率可达100%;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90%;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30%,尤其是晚期胃癌仅为14%,末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已经完全失去了治疗的意义。胃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是提高胃癌生存率的关键。
一、早期胃癌筛查对象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资料,并参照《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确定我国胃癌筛查目标人群的定义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建议其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Hp感染者;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的癌前疾病;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二、早期胃癌筛查方法
1.内镜检查
内镜及内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尤其是对平坦型和非溃疡性胃癌的检出率高于X线钡餐等方法。但检查为侵入性,不适用于普查。
因此迫切需要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性、便于动态监测的检查方法作为胃癌筛查手段,以及在萎缩性胃炎阶段予以诊断并监测病变发展变化。
2.血清学检查
血清胃蛋白酶原:PG Ⅰ浓度和(或) PG Ⅰ/Ⅱ比值下降对于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使用PG Ⅰ浓度≤70μg/L且PG Ⅰ/Ⅱ≤3.0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胃癌高风险)的临界值,国内高发区胃癌筛查采用PG Ⅰ浓度≤70μg/L且PG Ⅰ/Ⅱ≤7.0。
胃泌素17(Gastrin-17):血清G-17检测可以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