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头号公敌。自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了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策略以来,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已被公认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径。
近期,美国癌症协会更新了针对各年龄阶段的癌症筛查指南,在此为大家进行了整理。学会了“早期筛查”可擦亮双眼,诸多肿瘤如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基本可以实现治愈。如早期宫颈癌、大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五年生存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早期乳腺癌甚至可以达到97%以上!所以快把这份权威指南收藏下来并转给身边的人吧。
以下几类癌症是由美国癌症协会推荐筛查,需要高危人群提高警惕!
一、结直肠癌
典型症状:大便习惯改变、血便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感食欲不振、粪便潜血等,随着癌肿发展,症状逐渐显现,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消瘦等。常误认为是“痔疮”。
推荐检查:肠镜检查、肛门指诊检查、结直肠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长期摄入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人;
2、40岁以上,长期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等;
3、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大肠息肉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4、有大肠癌家族史者。
筛查指南:年龄在45~75岁之间的男性和女性。
注:年龄在21~45岁之间的成人,需要尽早了解癌症家族史,因相关遗传疾病或其他因素而患结肠癌的风险高于一般人。如果存在高风险,请及时咨询医生需要什么时间开始,进行哪些测试。
检查措施:
粪便免疫化学试验(FIT)[每年];
或高灵敏度愈创木脂粪便隐血试验(HSgFOBT)[每年];
或多靶点粪便DNA检测(mt-sDNA)[每3年];
或结肠镜检查[每10年];
或CT结肠成像(CTC)[每5年];
或软式乙状结肠镜检查(FS)[每5年]
各年龄阶段人群的具体筛查建议:
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应根据患者的偏好和检测的可及性进行定期筛查,包括高灵敏度粪便检测或结直肠结构(视觉)检查。
非结肠镜筛查试验的所有阳性结果都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这应作为筛查过程的一部分。
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应继续筛查至75岁。
76~85岁的男性和女性应根据患者的偏好、预期寿命、健康状况和既往筛查史,进行个体化的筛查决策。如果决定继续筛查,可按上述筛查方案进行。
年龄>85岁的男性和女性不建议继续进行筛查。
二、乳腺癌
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发病率全球首位的癌症。但据美国的统计数据,25年之间,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39%,应归功于乳腺筛查的普及、治疗效果的提高、肥胖减缓,多种因素,共同减少乳腺癌。
在我国,乳腺癌是城市地区女性高发的第一大癌症,大城市的发病风险是小城市的2倍。
高危对象:
未育或≥35岁初产妇;
月经初潮≤12岁,或行经≥42年的妇女;
一级亲属在50岁前患乳腺癌者;
两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在50岁以后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对侧乳腺癌史或经乳腺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
胸部放射治疗史(≥10年)者。
筛查指南:
一般妇女
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1次;
临床体检:20~29岁每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X线检查:35岁,摄基础乳腺片;隔年1次乳腺X线摄片;>40岁,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60岁以后可隔2~3年拍片检查1次。
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1次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
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临床体检1次,30岁以后建议乳腺磁共振(MRI)检查。
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检测。
预防建议:
肥胖和雌激素过多是诱发乳腺癌的两大高危因素。平时除了控制体重、不滥用雌激素之外,可以吃些黄豆,大豆异黄酮可以辅助稳定雌激素水平,具有“遇高则抗,遇低则补”的双向调节作用,也是女性的日常“滋补品”。癌症筛查、医疗技术的提高、疾病常识的普及等因素都可以降低癌症发病率,提高治愈率。除此之外,远离致癌物也至关重要。
三、宫颈癌
高危对象: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
筛查指南:
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每2~3年1次;
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每3年1次;或者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每5年1次;
筛查结束时间:大于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不需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预防建议:
1、接种HPV疫苗;
2、不吸烟或戒烟;
3、安全与健康性行为;
4、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5、增强体质。
四、肺癌
典型症状:咳嗽、咯血、胸痛
早期肺癌常常无明显症状,多数因体检发现。当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时,常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发热、气促等表现。
推荐检查:胸片、低剂量螺旋CT、肺癌易感基因检测
高危人群:
1、长期受环境污染,长期吸烟者、吸二手烟(被动吸烟)者;
2、慢性肺部疾病(肺结核、矽肺、尘肺等);
3、人体内在因素(如家族遗传、免疫机能降低以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筛查指南:当前或过去吸烟者,年龄在55~74岁,身体健康,至少有30包-年的吸烟史[每天吸烟量(包)×年数(年)≥30]
检查措施:低剂量螺旋CT
具体建议:
符合以下条件的成年人应每年筛查:
当前吸烟或戒烟年数不到15年;
至少有30包-年吸烟史;
如果当前吸烟,应接受循证戒烟咨询;
经过知情/共同决策,其中包括低剂量CT筛查潜在益处、局限性和危害的相关信息;
可以在进行过大量检查的高质量肺癌筛查和治疗中心接受筛查。
五、前列腺癌
高危对象:
1、年龄>50岁的男性;
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3、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具有以上前列腺癌高危因素的男性,需提高警警惕,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对异常结果进行合理随访。
筛查建议:
1.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
2.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3.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
4.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
预防建议:
1.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3.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
4.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动;
5.建议适度体育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