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协会动态
2023 CCHIO|中外院士论坛:大咖齐聚共话肿瘤学发展未来之路
2023-11-20 11:57

  凝聚神州,和合世界。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抗癌协会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今日在天津盛大开幕,大会以“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为主题,多地同启,百余学术专场聚焦肿瘤医学前沿,共论前沿学术成果。下午,“中外院士论坛”顺利召开,该专场邀请到国内外多位肿瘤学专家,围绕肿瘤学发展新策略、基础前沿新发现、新药新疗法等话题展开了全方位的探讨。

图片

  ▲大会现场

  Session1:肿瘤学发展新策略

图片

  ▲林东昕院士、徐兵河院士

  本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东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教授主持。

图片

  ▲樊代明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教授以《肿瘤学发展的问题和策略》为题作主题报告。樊代明院士引经据典就肿瘤的生物学分类展开探讨,提出是否存在肿瘤细胞即为“癌”?既往概念性癌的诊断是否会导致治疗过度?”等问题引发深思。樊代明院士认为肿瘤应基于生物学特征及致病因素划分为先天性肿瘤、后天性肿瘤及共生性肿瘤。先天性肿瘤由遗传因素导致,但肿瘤细胞生长慢、转移概率低。后天性肿瘤,受免疫学影响极大,同时致病原因受环境因素、感染、文化因素、生活方式等影响。共生性肿瘤致病因素更为复杂。仅依据客观指标进行诊断治疗是无法从根本上使患者实现生存获益的。樊代明院士呼吁中国抗癌协会各专委会成员同道,一定要打破传统观念,按具体因素将肿瘤细分,深究致病因素,精准治疗方为正途。

图片

  曹雪涛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曹雪涛教授以《huRNP-A2B1与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新途径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曹雪涛院士围绕huRNP-A2B1天然免疫受体及肿瘤治疗新靶标的发现与鉴定以及免疫治疗新途径探索,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与应用新进展。团队研究发现,huRNP-A2B1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且与癌症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基于此就“如何将致癌的huRNP-A2B1转化为抗肿瘤的huRNP-A2B1”展开探索,开发了一种靶向huRNP-A2B1的化合物“Air”,使其在癌症细胞中的IFN-I诱导功能极化,以改善肿瘤免疫疗法。临床前动物研究发现,Air可在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克服抗PD-1耐药性并且抑制其发生肺部转移,可作为肿瘤免疫治疗潜在有效治疗靶点,亟需后续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图片

  ▲沈洪兵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洪兵教授以《肺癌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题作主题报告。近年我国肺癌发病率逐步上升,超过国际肺癌发病率,因此中国肺癌防控形势严峻。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肺癌环境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相关基因等发现,随着我国对肺癌的环境和遗传病因认识不断深入,已取得显著进展。团队研究对比鉴定了中国人群和欧美人群常见和罕见的肺癌遗传易感区域,揭示遗传基础的种族差异,发现欧美人群对吸烟在遗传学上更易感,且存在相加交互作用。此外,中国人群重度吸烟者5年肺癌绝对发病风险与欧美人群相近而中国非吸烟者肺癌风险是欧美人群的5倍。尽管控烟在我国不同遗传风险人群中仍是最有效的肺癌防控措施,但降低非吸烟人群肺癌发病率对于我国肺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沈洪兵院士指出,我国肺癌防控仍任重而道远。

  Session2:肿瘤学疾病管理新思路

图片

  范先群院士王存玉教授

  本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教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口腔医学院王存玉教授主持。

图片

  王玉琢院士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王玉琢教授以《Toward a Cancer-Fear Free World》为题作主题报告。王玉琢院士指出,尽管在过去的30年里肿瘤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晚期患者的5年平均生存率改善仍有限。回顾既往,对于肿瘤的临床研究重点侧重于特定癌症亚型或终末期,但在末期进行干预可能无法使患者在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层面实现更高的临床获益。因此,王玉琢院士强调不应只关注终末期患者的治疗,而更应该关注肿瘤患者早期阶段致病的关键基因,以期实现更早、更有效的临床干预。加之多数有效的治疗方法都将使肿瘤细胞进入休眠状态,随后会引起复发和转移,导致死亡。对此,王玉琢院士团队开展了基于传统疗法与肿瘤休眠相结合的生物学转化研究,开创了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模式,以期向开创“一个癌症无忧的世界"的终极愿景靠近。

图片

  Tony Ng院士

  欧洲癌症科学院院士、伦敦国王学院Tony Ng教授以《Integrative imaging-multiomic classifier based on organoid-immune interactions for stratifying cancer treatment》为题作主题报告。Tony Ng院士表示免疫微环境在影响和决定治疗反应和早期复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结合临床成像和多种检测手段通过正交分析从免疫倾向层面检测有早期复发风险的患者。当前,在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的背景下,可实现通过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临床成像相结合,以预测癌症治疗后的早期复发。Tony Ng院士分享了全新肿瘤预测策略: 肿瘤治疗过程中发生免疫串扰的通路,即ROS/Mondoa依赖性TXNIP/GDF15轴的化疗调节,以及作为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新类器官指标的推测,以期为肿瘤初始治疗后早期复发预测提供新思路。

图片

  Mauricio M. Costa院士

  巴西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美洲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心Mauricio M. Costa教授以《Global quality care in breast cancer》为题作主题报告。Mauricio M. Costa院士表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发展中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远高于发达国家,而全球乳腺癌相关费用支出仅5%应用于发展中国家患者,分析此现象的原因为发展中国家缺乏完善的保健基础设施、筛查项目、对乳腺癌治疗的专业知识等。基于此,Mauricio M. Costa院士基于此发出“乳腺癌防治全球化”的呼吁,建立多学科乳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护理方案,为医务人员提供诊疗支持,满足患者及社会需求,以期拉近乳腺癌预防和早期诊断方面地域性差异。

  Session3:肿瘤学诊疗新实践

图片

  ▲林东昕院士、张学院士

  本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东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张学教授主持。

图片

  于金明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研究防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教授以《放射免疫新实践》为题作主题报告。肿瘤的治疗通过系统创新及跨界融合经历了从初始仅有化疗向现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发展。目前可实现肿瘤治愈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手术和放疗,但均存在缺陷,因此联合免疫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发展的主要方向。于金明院士在报告中回顾了放疗与免疫联合治疗的发展历程,深度解析放射免疫疗法实现肿瘤抑制的作用机制,同时强调放疗既可免疫刺激又会发生免疫抑制的特点。并结合团队临床研究数据对放射免疫疗法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获益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对新时代免疫治疗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精准化个体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放疗在肿瘤领域未来发展需不断创新与融合,为未来肿瘤领域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思路。

图片

  王红阳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王红阳教授以《基于新分子分型的胆管癌个性化治疗新策略》为题作主题报告。王红阳院士指出面对大科学时代复杂疾病挑战,对肿瘤的研究亟待破局创新,以实现“跨学科、多技术、多靶点、多模型、多模态、可视化”肿瘤研究新格局。王红阳院士以胆管癌为例,分享了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多学科相互衔接的重要性。团队建立了胆管癌患者的原代细胞系和移植瘤模型 ,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发现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对胆管癌具有强大的细胞毒性作用,基因组学分析进一步发现,硼替佐米敏感的胆管癌细胞中抑癌基因 PTEN 缺失,PTEN 通过 P13K-AKT-FOX01 通路调节BACH1和 MAFF 表达及蛋白酶体活性,进而影响胆管癌细胞对蛋白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后续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表明硼替佐米能显著改善 PTEN 突变胆管癌患者的疗效。基于 PTEN 突变情况的新分子型为胆管癌患者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机会。

图片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