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西藏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和地理独特性并存的地方,这在医疗环境中提出了独特的挑战。从您的角度看,巡讲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这些特点,以达到最大的影响?
答:西藏作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地区,肿瘤治疗的影响体现在高海拔所带来的缺氧,以及相关环境的变化,对目前的医学发展来讲是一个难题。尽管国家非常重视高原医学,但是高原医学如何与现行的临床肿瘤治疗学,也包括与血管肿瘤介入治疗学的有机结合,需要一个很长的历程。
此次CACA指南西藏站的宣讲目的之一,是希望提速,加快相关基础研究在肿瘤方面、高原方面的整合和融合,提出我国在高海拔地区肿瘤介入治疗的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建立我国全域的肿瘤介入治疗的规范和标准作出相应的努力和贡献。
问:作为国家介入医学创新联盟的理事长,您认为该如何做好介入医学的学科建设?
答:介入医学这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各级卫健委的关怀下,按照国家“十四五”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的目标,进行了强有力的推动,使得介入医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介入的重要性,介入的迫切性和介入的紧急性,在整个临床医学的发展中已经体现出来。这些年,介入医学,包括急诊介入医学,肿瘤介入医学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提高和落实。尤其是在肿瘤治疗,或者说肿瘤的急症治疗,这方面,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这些进步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现状的要求。
所以,在介入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国家联盟紧密围绕抓实事、抓实情、抓实干的“三抓”的情况下,通过国家的牵线工程以及联盟的创新工程,通过普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希望能尽快的满足快速发展的医疗环境,改善现在介入医学与现在的临床要求不匹配的这种迫切的临床困难和困惑。
问:血管介入技术是近10年来逐渐兴起的有效治疗方法,那些患者更适合采用血管介入治疗?
答:我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应该说最早就是从肿瘤介入开始的。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国家从国外引进这项技术以后,围绕肿瘤的特色,围绕肿瘤血管介入的基本技术,进行了一个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近40年来,我们国家的介入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介入发展,累计提出了多达数十项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方法。这些方法也改变了肿瘤介入治疗的模式,扩大了肿瘤介入治疗的范围。同时把肿瘤介入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到整个临床医学研究、治疗和推广的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栓塞技术、射频技术、微波技术、离子技术、分子靶向技术等有机结合,将形成统一,也就是CACA指南的整合,血管介入技术。这些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信通过各级医院、各位同仁的不断努力,还会有更大的进步,更好的为我国肿瘤介入患者进行血管介入治疗,以及相应的血管介入的处置作出更大的贡献。
问:您作为肿瘤血管介入治疗领军的人物,能否简要介绍肿瘤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
答:我国的肿瘤血管介入治疗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80年代到90年代经历了快速、全面的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同样伴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主要以灌注和栓塞为主;而到90年代以后,则提倡精细的灌注和精细的栓塞;到2000年以后,又提出了精细灌注、精细栓塞、免疫靶向、物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到近5年来,又提出了基于免疫微环境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新模式,而不是单纯影像学的发展模式和推广模式。这为我国肿瘤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了基石,也为肿瘤介入治疗的有效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人工智能一直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覆盖的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广,您认为人工智能在肿瘤血管介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还有哪些是值得期待的?
答: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运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介入医学是体现影像和数字影像的一个重要学科,而数字影像又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我们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和大数据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相信在未来的几年里,远程实时的3D、数字人以及元宇宙计划的不断推广,将为肿瘤介入治疗提供一个崭新的模式。希望到那时,我可以在上海远程操控西藏地区医院的肿瘤介入治疗,为肿瘤介入治疗的标准化、精细化和精准化作出相应的贡献和努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数据、 ChatGPT 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会让中国的肿瘤介入治疗患者得到更加实际,更加精准、更加满意的有效治疗,为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全周期质量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