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2日,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结直肠癌专委会第二次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隆重召开。中西整合结直肠癌专委会主委程海波教授、梁洁教授,副主委张英教授、许阳贤教授、王晓艳教授、孙跃明教授、蔡国响教授、全体专委会成员及全国肿瘤专家1000余人参会,学术会议由蔡国响教授及许阳贤教授主持,程海波教授和梁洁教授担任大会主席。
本次学术会议主讲人为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蔡国响教授,他们分别做题为“中国人群结直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ctDNA甲基化检测MRD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预测和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的精彩学术报告。
缪小平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人类基因组的非编码区中隐藏着众多功能性调控元件,能够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疾病的易感性。我们一方面优先整合表现基因组,三维基因组,转录组和CRISPRi编辑技术高通量系统识别非编码区功能性易感位点,另一方面结合我们在流行病学人群现场与生物学功能研究的优势,在对易感位点/基因进行功能解析的基础上,开展大样本的人群研究,构建适合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风险预测模型,为精准预防的实施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缪小平教授自2009年回国独立开展工作以来,尤其是近5年,聚焦以结直肠癌为主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遗传易感机制,组建了人群研究与生物学功能相结合的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随着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工作特色。通过功能基因组学系统分析,阐明易感基因及其变异的生物学功能,构建了更清晰的基因-环境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模式。
蔡国响教授在报告中指出,ctDNA甲基化状态在肠癌患者术后管理中具有巨大潜力,预测肿瘤复发的灵敏度显著优于目前临床常规检测的CEA,比影像学检查最多可提前20个月提示肿瘤复发,为ctDNA甲基化状态在肠癌术后监测中的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蔡国响教授表示,相比于流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的ctDNA基因突变检测技术,研究者研发的ctDNA多基因荧光PCR方法提供了一种普适性更强、性价比更高的工具来帮助指导患者的复发风险分层、辅助化疗决策和复发动态监测。蔡国响教授最后总结,ctDNA甲基化监测肠癌术后MRD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早中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手术后复发风险预测、分层管理提供了新“利器”,进而为提升结直肠癌患者整体生存率打下又一基石。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孙浩教授、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李新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征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刘海义教授分别进行专家点评及交流,线上学术气氛热烈有序。让我们感受到了中西医专家共同交流对促进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大会主席程海波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再次感谢缪小平教授和蔡国响教授的不吝相授,带来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我国专家学者的学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结合的能力,并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持续推动中西整合及规范-创新-发展的正向反馈,实现整合,赢在整合,为更多的结直肠瘤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本次学术会议圆满结束,下期学术会议将在7月下旬开讲,让我们敬请期待即将来临的下一场学术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