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会议动态
第十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开幕
2022-12-06 05:54  稿源:广东省抗癌协会

  十年,栉风沐雨,春华秋实。2022年12月2日,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抗癌协会、《癌症通讯》(Cancer Communications )杂志联合主办的第10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大会继续秉承“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题,重点关注国际肿瘤学术研究前沿进展动态,邀请多名院士及著名肿瘤学专家,通过多场报告,为从事肿瘤学研究和防治相关工作的学者提供展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图片
图片

  开幕式直击

  第10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

图片

  大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主持,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樊代明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东昕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宋尔卫院士,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兰平教授,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少新书记多位专家共同参加大会开幕仪式。

    

图片

  大会主席致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徐瑞华教授

图片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瑞华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各位线上线下的参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已成功举办到了第十届,成为肿瘤学品牌盛会。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但是会议对于学科前沿的执着探索、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追求并不会有丝毫减退。本次大会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主题,四大亮点闪耀学术之光。

  一是立足前沿,巅峰对话。本次大会特邀13位院士、92位全国知名学者进行授课,100余名专家参与现场主持、讨论,可谓是名家云集的华山论剑。汇聚先锋思想,点亮智慧之光。

  二是聚焦创新,促进转化。医院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高层次人才汇集地,肿瘤医学领域创新大有可为。本次大会设置了2个基础与转化分会场,分享实践心得,激发科学思维,为基础研究向临床成果转化搭建桥梁,促进科学实践不断深入。

  三是肿瘤防治,赢在整合。从病因探索、标志物的发现,到化疗、外科治疗、放疗、免疫等综合治疗的新进展,到转移机制的探索,各显神通,更需统筹协作。本次大会的讨论与分享也将更加倡导综合治疗,团队协作,展现1+1>2的效果。

  四是区域联动,耀享青春。本次大会特别设立肿瘤专科联盟青年论坛分会场,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示平台,为学术探讨灌注新鲜血液,同时也希望能推动区域的规范化诊疗,促进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

  徐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大会,启新智、辟新路、建新功,为充分发挥肿瘤专科医院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同时也希望携手全国同行,共同打造世界级肿瘤医学重大创新基地、研发转化基地,壮大产业创新集群,带动我国生物医药发展;共同聚焦世界性疑难肿瘤诊治中心,钻研诊疗技术,领衔临床试验,改写治疗指南,向“攻克癌症,造福人类”的梦想迈进,以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回馈人民,以高质量的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社会。

图片

  嘉宾致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林东昕院士

图片

  林东昕院士提出肿瘤防治新时代要求防治普及和多学科协作研究,广州国际肿瘤大会从2004年开始举办,会议秉承了“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主题,始终聚集行业的热点,深耕前沿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通过名家论坛、国际专场、专题报告、壁报展示、手术演示、演讲比赛、优秀论文评奖等多种形式,立足学科青年,直击临床疑难,发力创新转化,成为肿瘤学领域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本次大会汇聚肿瘤领域行业精英,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最新热点,把握原始创新的重大机遇,这几日的会议为参会学者带来全新的学术共鸣与碰撞,提升科研能力,进而惠及更多的患者,为建设健康中国做贡献,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图片

  嘉宾致辞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宋尔卫院士

图片

  宋尔卫院士指出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是肿瘤领域的年度盛会,也是展示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的平台。会议关注肿瘤发展前沿、加强跨学科协作交流,特邀大咖专家发表精彩演讲,与各位参会学者云端分享和交流新理念、新知识。百家争鸣、云端共聚,相信本次会议可以推动跨区域交流,带动广东省乃至全国的肿瘤学发展。最后宋院士代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预祝参会学者满载而归,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图片

  嘉宾致辞

  山东省肿瘤医院  于金明院士

图片

  于金明院士表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医学领域飞速发展,作为一名好医生,唯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岗位需求,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一系列发展也需要更多源自临床问题的科研思考和科研实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一直代表中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不断发声,展现着中国肿瘤学者的底气和风采。本次会议嘉宾阵容豪华,相信与会学者一定大有所获,预祝会议顺利开展,为更多的肿瘤人带来新观点、新思路,助力中国肿瘤领域学科建设。

图片

  嘉宾致辞

  中山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兰平教授

图片

  兰平副校长先代表中山大学向大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肿瘤疾病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以及全世界专家的不断努力下,更多的谜题被破解,更多的患者被治愈。加强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推动多学科协作交流是本次会议召开的重要目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无论在医院管理,医学研究还是成果转化方面都表现出杰出的工作力,历届会议的成功召开彰显了中肿团队的优秀实力,最后希望各位参会者学有所获、前程远大,将成果应用到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助力中国医疗走向世界,为医学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视频致辞

  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士、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院士也为大会发来视频致辞。

  田伟院士表示,现代医学提高了人类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也使许多肿瘤学疑团得以拨云见日,但在快速进步中,新的难题不断涌现,这提示着医学研究者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这样的国际化肿瘤会议,助力全球学者及时沟通信息,交流共进,向着肿瘤诊、治、防的未来研究方向不断摸索前进。

  王红阳院士认为,恶性肿瘤是国家健康推进的瓶颈问题,无论是肿瘤的早期诊断还是有效治疗,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肿瘤医学工作者,与疾病作战、与癌症作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广州国际肿瘤学大会是目前我国肿瘤学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领域中,具有高层次、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国际肿瘤学盛会,期待参会学者通过会议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医学共识,为患者带来更多新的希望。

  张志愿院士提出,保障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重要的内容之一。医学研究应当从临床需求出发进行驱动创新,在临床转换研究和基础研究桥梁上能够持续的发力,解决关键性科学问题。本届大会聚焦医学关键热点问题,关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重视交叉融合创新,相信各位学者能够学有所获。

图片

  大会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本次大会会前共收到论文投稿150篇,其中47篇文章参与壁报展示,经过多位专家讨论评估,共遴选出一等奖获奖论文2篇、二等奖论文5篇、三等奖获奖论文9篇,获奖名单如下。

图片

  院士名家论坛精粹

  第一单元

  论坛第一单元由徐瑞华教授与麦海强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未来医学的挑战与对策

图片

  樊代明院士首先进行了题为“未来医学的挑战和对策”的报告,樊代明院士指出,人类医学不断进步,但快速进步所带来的医学技术单一饱和程度困境是前所未有的,稳定中寻求创新才能突破重重困境,带来新发展。在肿瘤疾病中,单一治疗方式不足和治疗过度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肿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强调综合治疗,肿瘤又具有异质性,不同肿瘤之间存在着微妙的统一联系值得探索,这就是整合医学的研究思路。国外有这样一句话:疾病的整合诊治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樊院士认为整合诊治的率先推广是奠定未来中国医学研究走向世界前列的基石。

  从乳腺癌的理论和实践看肿瘤治疗的四次革命

图片

  宋尔卫院士首先回顾了中外古文明中对肿瘤的描述,通过对肿瘤治疗历史及对其的思考,引入乳腺肿瘤研究与癌症治疗的四次革命。人们对于乳腺疾病的认识从局部疾病变为全身疾病,而后对于乳腺癌异质性的认识催生了肿瘤的精准治疗,而最后一次革命中提出的“肿瘤生态学说”系统观念,将乳腺癌定义为一种生态性疾病,促进了针对炎症、纤维、脉管、神经、内分泌系统生态环境肿瘤治疗新策略。乳腺癌的革命也象征着泛癌种治疗的研究发展历程,从单纯外科学手术到外科手术加全身治疗,到应对不同患者的治疗差异性风险所进行的精准个体化诊疗,再到运用“肿瘤生态学说”的系统观念控制肿瘤,体现着无数学者对于肿瘤研究的热忱和决心。未来,相信精准靶向治疗和个体化诊疗的快速发展将对实体肿瘤治疗领域产生积极意义。

  聚焦医学难题,注重医学转化

图片

  王红阳院士强调肿瘤“早防精治”是全球重大健康需求,肿瘤研究亟待破局创新,针对肿瘤异质性、动态性、可塑性等特性提升认知水平。王红阳院士以肝胆肿瘤为例,提出解决发现晚、分型难、疗效差三大肿瘤诊疗的挑战与瓶颈问题的方案。王院士认为推动开展肿瘤精准诊疗的临床转化研究需要从大数据收集和挖掘患者的精准分型入手,从疾病进展机制、新靶点确认肿瘤耐药机理,基于个体化靶标和通路的临床试验,提出临床研究、科学问题,最后,王院士强调,新型检测—早诊—分型—靶向技术与临床应用转化是肿瘤精准防控的关键。

  院士名家论坛精粹

  第二单元

  论坛第二单元由曾木圣教授、刘卓炜教授(线上)、王峰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
图片

  精准肿瘤学新实践

图片

  于金明院士做了题为“精准肿瘤学新实践”的报告。于金明院士从全球肿瘤疾病负担数据出发,总结我国肿瘤治疗疗效偏低的原因,提出要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健康为中心的治疗理念。肿瘤发病机制有如树根网络一样错综复杂,精准医学就是去探索这棵“树”的细节部分。于院士提出精准医学必将颠覆肿瘤传统治疗手段,使肿瘤变为慢性病成为可能。肿瘤诊疗已经变为从病理分型到基因分型再到免疫分型结合前两者的时代,研究者们要把握时代方向,在精准肿瘤学中做到将主观研究客观化、客观研究标准化、群体研究个体化、个体研究精准化以及复杂生命数字化。最后,于院士鼓励青年学者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影像组学、基因组学及系统生物学几方面深入学习、融会贯通,未来成为智能人与数字人知行合一的新时代肿瘤医生。

  食管癌研究

图片

  林东昕院士演讲内容为“食管癌研究”。林院士提出基因组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导致食管癌发生发展,TP53双等位功能缺失是癌变的早期事件,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原因。DNA甲基化也出现在癌前病变阶段,是食管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食管癌变不同阶段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食管癌变细胞有显著的基因表达异质性;其肿瘤微环境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和成纤维细胞激活状态。林院士提出免疫抑制状态似乎是癌变后期事件,而成纤维细胞激活则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已发生。食管上皮细胞表达的ANXA1配体与成纤维细胞上的FPR2受体相互作用是保持微环境处于稳定状态的重要因素;癌变的上皮细胞在癌变过程中ANXA1基因渐进性失活,使成纤维细胞失控而被激活成CAF,推动了癌变的进展,这些研究结果将为食管癌的早筛、早诊及早治提供重要基础。

  基于头颈鳞癌临床前模型与药物基因组开展生物标志物指导老药新用的研究

图片

  张志愿院士从头颈鳞癌系列研究出发,探讨基于临床前模型与药物基因组开展生物标志物指导老药新用的研究现状。头颈鳞癌发病部位复杂,肿瘤异质性明显,主要以抑癌基因改变为主要遗传特征,当前可供干预的药物靶标极少。头颈鳞癌基因组学研究现状的局限在于,当前研究多利用传统细胞系,缺乏代表性,且筛选药物数量有限,筛选模式单一,缺乏多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分析,需要进一步解析肿瘤遗传变异与药物疗效间的关系,从大数据层面挖掘肿瘤治疗策略,助力头颈鳞癌精准治疗。当前张院士所带领的研究组通过首次建立56株头颈鳞癌PDC细胞,整合临床数据—基因组—转录组—药效数据,构建了头颈鳞癌药物基因组学图谱,可通过筛选有效候选药物及其生物标志物、筛选“老药新用”化合物库筛助力临床标准治疗,为不同患者群体找到有效候选药物。

  分会场掠影

  第10届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

  大会第一日下午还举办了胃癌分会场、肺癌分会场、肉瘤分会场、淋巴瘤与血液瘤分会场、基础与转化(一)分会场、论文写作与发表分会场,充实的学术内容、热烈的交流氛围,为广大与会学者提供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广州国际肿瘤学会议致力于推动世界肿瘤研究新征程,推动肿瘤领域高质量对话发展,相信本次盛会能够助力多学科协作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助力践行时代医者初心使命,为肿瘤研究开启新篇章!

图片

  审核/照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