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癌症预防
“2022中国肿瘤早筛科普论坛”专家说 支修益教授:肺小结节是肺癌吗?如何正确对待?
2022-05-07 10:54  稿源:爱筛网

  随着CT影像技术普及推广的和全民健康意识的日趋提高,特别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对肺部健康更加关注。胸部CT作为排查新冠肺炎的常规检查手段,临床使用呈现成倍数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肺小结节的检出率大幅增加。特别是首次胸部CT检查检出的肺小结节,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焦虑,总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了肺癌。

  “肺小结节离肺癌究竟有多远?发现肺部结节应该怎么办?一旦确诊早期肺癌,手术风险大吗?”恰逢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带着这些百姓关心的问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支修益教授。在“整合资源 科学防癌”——2022中国肿瘤早筛科普论坛暨“中国肿瘤早筛科普工程”成果与展望发布会上接受了小编的采访。

2.png

  检出肺小结节切莫惊慌,谨遵医嘱随访及时监测

  支修益教授提及近年来胸部CT检查的广泛应用与肺小结节诊疗科普宣教的不足,导致肺小结节人群难以从容科学应对。

  随着胸部CT检查的广泛应用,肺部小结节的发现人数大量增加,其中相当的人群中是直径小于6毫米的微结节,有许多人还是双肺多发的肺结节。由于科普宣教的可及性不足,不少人们都存在着“肺小结节=肺癌”的误区,胸部CT一旦查出肺小结节,十分恐慌,四处求医,甚至希望胸外科医生尽早手术切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障碍,真是块“心病”。

  是近年来我们的科普宣教不足导致了人们谈“结”色变,谈“磨”色变!支修益教授谈到,医学里的磨玻璃样结节被传成“魔”玻璃样结节,事实上肺磨玻璃样结节只是一种我们医学上对肺结节状态的描述用语。其实许多肺小结节就像我们眼角旁的皱纹、头上的白发,是许多中老年朋友岁月的痕迹,是一种良性的肺陈旧变化。绝大多数肺小结节在未行CT检查前就一直有,一直在我们的肺部,只是此前我们没有“照镜子”——常规做胸部CT而已,肺小结节≠肺癌!

  其实,肺小结节“患者”这个称谓并不贴切。从国际上和我国北、上、广等许多临床研究得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初次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小结节,且结节直径小于2厘米的“患者”,95%以上都是良性的改变,根本就无需临床干预,更无需外科手术,仅需根据医生或健康管理师的医嘱定期复查胸部CT。故此,称之为肺小结节“人群”更为合适。

  针对不同的肺小结节,专科医生会根据结节大小、位置、质地,边缘,有无周围血管征、有无毛刺、分叶等形态特征,判断危险程度,确定不同的随访复查间隔时间。 

  依据个体确定随访周期,加强科普提高随诊依从性

  针对目前存在的对于肺小结节人群过度诊断和过度医疗,包括手术切除在内的过度治疗的现象,支修益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告诉大家,初次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小结节,疑似或发展成为早期肺癌的比例不足5%,除了做好肺小结节的大众科普,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应要求各级医院相关学科规范肺小结节的临床诊疗行为,临床医生要依据相关的专业学会、协会和联盟组织专家编写出台的专家共识或指南规范进行诊疗,切不可遇到肺小结节就“一刀切”。

  以直径小于8毫米、边缘无毛刺、血管征的肺小结节为例,一般建议半年或一年后再复查胸部CT,若肺小结节形态、大小、边缘和密度无明显变化,每年复查一次胸部CT即可。如果结节大小、密度和边缘有了较大变化,医生会告诉您将随访复查胸部CT的间隔周期缩短。一旦出现肺结节增大、磨玻璃样阴影中的实性比例增加、出现毛刺征、分叶状的异常改变,进行临床干预即可保证患者的临床获益。遵循医嘱按时复查胸部CT和液体活检项目是及时发现疑似早期肺癌的肺小结节诊疗之关键,无需更频繁的复查胸部CT。当然,如若就是不放心,可以多咨询几家医院,多问几个胸外科专家,也算吃一个定心丸。

  肺小结节诊疗领域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更应发挥学术带头作用。支修益教授经常在各种学术会议和科普讲座中倡导全国各省市地区的胸外科、呼吸科和影像科专家要教育指导青年医生要正确对待处理肺小结节,特别是首次胸部CT检查发现的肺小结节,运用并通过科普宣教将肺小结节诊疗的科普资料、专家指南共识传播出去,消除肺小结节“患者”的恐惧和误区,提高随访依从性。

  合理选择CT类型,初诊医院复查更高效

  一般在首次做胸部CT筛查时多采用低剂量螺旋CT,间隔层厚大多是5毫米一层。如果发现有肺小结节,特别是亚厘米结节,常规CT的扫描厚度无法满足临床要求,复诊时需要做一次薄层CT扫描,可以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勾画肺肺小结节的“全貌”。

  对于是否应该到初诊的医院复查胸部CT这个问题,支修益教授也给出了客观的答案,原则上建议到初诊医院检查,特别是三级以上的医院复查胸部CT,这样可以方便主诊医生从门诊工作站上调取影像科图像,可以1毫米一层或1.25毫米一层观察肺结节,最大程度地减少遗漏。必要时可以通过主任查房,全科讨论,给予更精准化的指导,只是依靠拿外院的胸部CT片找主诊医生复查获取诊疗意见会有一些贻误的可能性。

  正确利用人工智能与检查手段,建立肺小结节诊疗会诊中心

  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肺小结节检出以及新的一些肿瘤标志物分子标志物在肺癌早筛和肺小结节诊疗中发挥作用上,支修益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人工智能技术(AI)在肺小结节检出中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值得肯定AI影像减少了影像科医生的工作量,减少了肺小结节的漏检率。但应正确的认识AI的作用,使其在帮助医生诊疗肺小结节的同时,不要“添乱”。更多的医院是借助AI提供的相关数据给临床医生诊疗肺结节作为参考,由临床医生分析AI提供的数据,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化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分析后给再向患者解释,如果一股脑儿地把AI提供的所有数据直接交给给被检查者自已判断,只会增加肺结节人群的恐慌情绪。

  随着肺癌筛查和检查手段的进步,许多液体活检项目也走入了大众视线。此前临床常用的是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而像癌胚抗原(CEA)这些属于肿瘤抗原的标志物一般在癌症中晚期才会明显升高,并不适应于肺癌筛查,特别是肺小结节、肺微结节良恶性的判断和鉴别诊断。

  近些年被广泛关注的液体活检项目与检测技术更多的被应用于肿瘤早筛和肿瘤患者全过程管理当中,如肺癌血清抗体七项、循环肿瘤细胞(CTC)、DNA甲基化、端粒酶等检测项目,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识别癌症风险,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哪些肺小结节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帮助临床医生判断哪些肺小结节需要临床干预。因此,加强对液体活检项目的科普宣传,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全科医生对多维度评估肺小结节的认识,通过动态对比肺癌血清抗体七项等分子标志物检查结果,可以早期发现早期肺癌,早期发现肿瘤治疗后的复发转移。

  手术技术进步,更小创伤、更小风险、更多获益

  对于疑似早期肺癌的肺小结节和明确的早期肺癌,常规肺切除手术可以使患者获得临床治愈。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恐慌心理,支修益教授谈到:提到肺癌手术,很多人都很恐慌,甚至脑海里开始浮现血淋淋的开胸手术场景。实际上,外科手术近些年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此前的开胸手术需要切断肋骨和胸壁肌肉,手工在胸腔里进行各种外科操作,切口动辄四五十厘米,最小也要20-30厘米长,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进入21世纪,胸外科微创技术、胸腔镜微创技术开始推广普及,通过电视胸腔镜、通过吻合器、切开缝合器完成手术操作,手术时间缩短到几十分钟,创口也仅为5-7厘米或2-3和直径为2-3厘米的孔洞。伴随着微创技术、腔镜技术和机器人系统的使用,可以将手术创伤降到更低,能让80岁以上的高龄早期肺癌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谈及未来,支修益教授提出基于以上肺结节诊疗新技术、早期肺癌微创技术和液体活检项目的应用,目前对于肺小结节的诊断已经形成了包括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影像科、分子病理科、分子检验科等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诊疗技术平台。现在许多三级医院建立了肺癌中心,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在全国各地成立了肺结节诊疗会诊中心,借助多学科联动多学科诊疗的方式,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再加上大家越来越重视的科普平台,使大众能够坦然面对肺小结节和肺癌,确定全社会坦然说肺癌、科学治肺癌!

2.png

  讲者信息

  支修益教授

  肺癌专家,主任医师,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肺癌中心主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肺癌中心主任兼胸外科首席专家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防控与科普部部长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胸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会议信息:

  2022年4月1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主办,爱筛网承办,泛生子基因协办的“整合资源 科学防癌”——2022中国肿瘤早筛科普论坛暨“中国肿瘤早筛科普工程”成果与展望发布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隆重举办。本次活动举办正值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旨在整合多方视角,向公众科普癌症早筛权威知识,推动公众提高早筛意识,科学防癌。

2.png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