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省市抗癌协会动态
【辽宁省抗癌协会】2021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
2021-04-16 11:33  稿源:辽宁省抗癌协会

  为迎接第27届全国肿瘤宣传周的到来,做好抗癌宣传工作,辽宁省抗癌协会发出系列科普宣传,今年的主题是“”点亮抗癌之路,助力健康中国”,此为系列之一,希望能为广大患者和群众提供专业的科普知识,携手共同做好抗癌工作!

  朴浩哲  主任医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神经外科主任。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垂体瘤科普

  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压力的增加、垂体瘤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因素,近年来垂体瘤的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7.5-15/10万。因此,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垂体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绝大多数都是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大致将垂体瘤分为两大类,即有分泌功能性腺瘤和无分泌功能性腺瘤,有分泌功能性腺瘤又分为生长激素型、催乳素型、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促皮质激素型腺瘤等。

  建议以下几类垂体瘤患者持续关注并进行预约就诊:

  1、表现为巨人症、面容改变、手足粗大(穿鞋子尺码增加)、多汗、骨关节病变、手足指(趾)软组织及关节的肿胀、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患者。

  2、表现为女性患者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患者男性性功能低减,如性欲下降、阳痿和不育的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患者。

  3、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垂体瘤患者。

  4、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垂体瘤患者。

  垂体瘤的位置在鞍区,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目前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但最主要治疗方式是经鼻入路内窥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由于内窥镜微创技术的引入,垂体瘤的手术效果有了极大的提升,不仅可以完全切除肿瘤,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垂体功能,还能符合神经外科微创理念,所以,若是患者检查出无功能垂体瘤也不必过于担心,及早就医是诊疗的关键。

  

  

  王丹波  主任医师

  辽宁省肿瘤研究所所长、辽宁省肿瘤医院院长、妇科教研室主任,妇科五病区主任。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首届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一文轻松了解宫颈癌疫苗

  宫颈癌是唯一病因明确,可预防乃至消除的癌症。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就是主要致病因素。也就是说避免了HPV感染,就能预防宫颈癌了。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9~45岁的女性都应接种HPV疫苗,性生活开始前女性接种疫苗获益最大。优先推荐对象是9~26岁,特别是17岁之前的女性,同时推荐27~45岁有条件的女性接种HPV疫苗。

  疫苗有好几种,该如何选择呢?

  我国目前已经上市的疫苗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拥有不同的防护效果。针对我国人群,接种HPV16/18型疫苗可预防高达84.5%的宫颈癌和72%的高级别癌前病变。四价疫苗除此之外还可预防90%的生殖器湿疣。九价疫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几种高危型HPV的预防。看看下面这个图就清楚啦。

  

  注射HPV疫苗有没有副作用呢?

  现有证据表明目前已上市的HPV疫苗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与其他疫苗相似。但是对于一些疾病急性期和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群,接种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准备要宝宝了还能接种吗?

  不推荐妊娠期女性预防性接种HPV疫苗。若近期准备妊娠,建议推迟至哺乳期后再行接种。若接种后意外妊娠,应停止未完成剂次的接种; 已完成接种者,无需干预。

  打完疫苗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

  已上市的HPV疫苗可预防大部分宫颈癌,而且它们是预防性疫苗,对已经感染的HPV和相关疾病无治疗作用。所以打了HPV疫苗后,仍建议定期去做宫颈癌筛查。

  2020年11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向世界发出了“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号召,全球194个国家做出承诺,在本世纪末消除宫颈癌,我国也是其中之一。姐妹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预防宫颈癌。

  

  罗娅红  主任医师

  辽宁省抗癌协会理事长,辽宁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名誉主任,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影像学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

  

  

  于韬  主任医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医学影像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全国理事、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规范与安全学组组长,辽宁省抗癌协会副秘书长、肿瘤影像专委会候任主委。

  PET-CT科普

  影像检查设备中,想要同时反映患者解剖形态特征以及病变分子生物学功能的,非PETCT莫属,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由PET及CT两部分组成的,PET起到显示示踪剂在人体内分布的过程,而CT能起到定位和观察病变形态细节的作用,两相融合,实现解剖和代谢维度的1+1>2。做检查时,根据想要了解的不同分子生物学过程,为患者应用不同的显像剂药物,注射药物后等待吸收一定时间后再进行上机显像。全部过程大约90分钟。

  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显像剂是18F-FDG,这是一种糖代谢的显像剂,反映人体内葡萄糖代谢的过程,在临床应用中,更好更准确的反映肿瘤的分期、分级、复发与否,并对预后进行预测。

  PETCT的显像药物是有一定放射性的,那么做一次检查受到的辐射剂量到底有多大呢,据统计,PET-CT总的辐射剂量范围为7.63-16.67mSv,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建议的个人剂量年限值为20 mSv,所以检查的剂量并没有超过建议的限值,而且与做检查所能带来的收益比较,少量的辐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为了更大限度的减少药物在体内造成的辐射,做完检查后建议患者多喝水,多排尿,加速放射性药物的排出。对于周围人的放射防护,建议检查当天尽量远离孕妇。用于PETCT检查的放射性药物半衰期均较短,故检查第二天体内的放射性活性就会几乎消失。

  刘也夫  主任医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外科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原发性肝癌的预防与诊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最新的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我国的癌症新发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均位居全球第一。目前,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五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是第二大最常见癌症死亡原因,它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及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肝癌三种病理类型,它们在发病机制、组织形态、生物学行为、治疗方法及预后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及确切病理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目前,业界公认,原发性肝癌的病理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可受环境及饮食等多重因素(如HBV感染、黄曲霉素等)影响。

  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疗中,首先,我们应该根据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对患者做出明确诊断;随后,根据每位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疾病特征为其制定个体化抗癌方案。对于早期原发性肝癌而言,根治性肝癌切除术依旧是首选疗法,而晚期患者丧失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他们需要量身定制的综合性抗癌方案。然而,随着免疫疗法及靶向疗法的兴起,晚期癌症患者也许可在接受一系列新辅助治疗后重获根治性手术机会。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的观点,我们可使用三级预防程序来预防原发性肝癌。在一级预防中,我们应该接种乙肝疫苗,避免熬夜及酗酒,保持良好的饮食及运动习惯;在二级预防中,乙肝及丙肝患者应该及时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慢性肝病患者应该定期接受肝癌筛查,以实现早诊早治;在三级预防中,肝癌术后患者应该定期密切随访,并且术后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应该接受一些有效的辅助疗法。

  

  刘宏旭  主任医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带您读懂“肺结节”解开心中的“结”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体检意识的提高,胸部CT检查越来越普及,不少人看到报告单上“肺结节”几个字,可能会觉得比较纳闷,自己不痛不痒的,怎么就长了肺结节?这是否意味着离癌不远了?切,是不是过度医疗?不切,是不是会变成癌?一旦查出来了,我们该怎么办?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刘宏旭开出以下“方剂”,助您解开心中的“结”。

  首先“莫猜忌”。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大多数肺小结节是良性结节,并且仅有一小部分结节才可发展为肺部肿瘤。尤其是磨玻璃结节,一般生长比较缓慢,所以对于8毫米以下的纯磨玻璃结节,建议每3-6个月观察一次。如果其大小、形态、密度出现变化,或出现边缘毛刺、支气管及血管集束或者胸膜牵拉,则需要到专业的医疗团队评估,以免贻误治疗时间。

  其次“莫恐慌”。“切干净+好心态=远离肺癌”。即便初步判断结节是恶性也不要怕,早期的肺癌通过手术是可以达到根治的。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刘宏旭教授团队遵循“精准”、“微创”以及“快速康复”的诊疗理念,有很多“法宝”来消灭这个让人闹心的“不定时炸弹”: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三维重建影像技术、单孔胸腔镜手术等前沿的科技手段、精细的手术操作和细致的术后护理,努力打造“无痛病房”,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莫自定”。拿到肺结节的体检报告千万不要过度恐慌,更不能根据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对号入座。正确的做法是到专业的团队,进行全面评估,或者定期观察,或者接受精准的微创手术,让肺部结节不再成为您心中的“结”。

  赵岩  主任医师

  辽宁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辽宁省肿瘤医院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辽宁省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医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胃肠间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协作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如何降低胃癌的危害

  一、胃癌的发病

  胃癌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按最新的全球癌症登记资料和我国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无论是从城市、农村的地区分析,还是基于性别的分组,胃癌的发病率稳居我国恶性肿瘤前五位。全世界每年新发的胃癌居然有一半都来自中国!而在美国胃癌的发病率排名在10位以外,因此可以说胃癌是东方人比较独特的肿瘤。

  胃癌的诊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的时机。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非常好,绝大多数可以达到治愈。如果能在癌前病变的阶段就及时处理,更可以避免了手术的困扰。目前,在日本、韩国,正是因为国民对这种“东方癌症”的高度重视,使得80%的胃癌都得以在早期发现因此大大的改善了胃癌的治疗成绩。而在我国,情况并不乐观。超过80%的胃癌都没能在早期发现,因此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差、治疗费用高。

  二、关于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的胃癌者,按照经典的早期胃癌定义,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早期胃癌。

  在癌仅限于黏膜层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小,而当病变深入到了粘膜下层,淋巴结转移率会达到15%~20%。淋巴结转移是胃癌侵袭性较高的不良因素,因此严格意义上对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要进行范围足够的淋巴结清扫,以达到彻底根除肿瘤的目的。

  早期胃癌,根据病灶的大小,位置,病理学特征,淋巴结转移风险,身体的耐受力,患者的治疗意愿等因素,可以根据指南推荐意见选择粘膜切除(EMR),粘膜下剥离(ESD),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并开发了诸如保留幽门、保留迷走神经等多种侵袭性较小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早期胃癌在手术治疗后通常不需要开展辅助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三、如何早期发现胃癌

  胃癌相关早筛项目很多,如胃蛋白酶血清检查,吞钡透视,CT等,有的机构还开展肿瘤标记物检查等,这些方法原则上都可以帮助我们更精准的锁定高位人群。而胃镜仍然是唯一能够确诊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因为只有胃镜才能获取胃黏膜的可疑部位从而获得病理诊断。胃癌的高发年龄在55~65岁,因此要更早的进行检查,从而尽早的发现疾病。

  1. 早期胃癌没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多数早期胃癌没有任何症状。或因并存胃炎或胃溃疡等而出现诸如上腹不适、上腹隐痛等症状。因此,对于超过45岁以上的居民都建议做一次纤维胃镜检查,以后每2年复查一次胃镜。

  2. 对于既往曾经发生胃溃疡的病人,或因其他疾病曾经做过胃部手术的病人,都建议更早的接受胃镜检查。因为这些因素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3. 如果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罹患胃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的情况,以及所在地区属于胃癌高发地区者,需要更早的接受胃镜筛查。因为部分胃癌存在家族高发的特点,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也胃癌的发病有关。

  4. 对于体检发现胃癌相关血清学指标检查异常者,不要犹豫尽快接受胃镜检查。

  5. 多年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史,没有系统杀菌或反复治疗失败者,需行胃镜检查。

  四、总结

  胃镜检查与活检病理是确诊胃癌的唯一途径。特别是在存在胃癌风险的情况下,尽早进行胃镜的检查和周期性的复查将有益于尽早发现并积极处理存在风险的病变部位,从而阻断胃癌带来的不良后果。胃癌虽然高发,但只要我们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做到早诊早治,胃癌终将并不可怕。

  注:胶囊胃镜不具备取活检的能力,因此胶囊胃镜也无法取代胃镜。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