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协会动态  >  专业委员会动态
专访邹英华教授:听从召唤,随时准备奔赴前线
2020-02-17 10:14  稿源: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

  前言:自2019年12月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武汉爆发,迅速席卷全国。疫情之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共克时艰。医务工作者作为这场无声战役中的一线“战士”,更是前赴后继、不辱使命,与病毒抗战,与死神搏斗。

  在疫情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介入科医务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微球时代”有幸采访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邹英华教授。

  人物简介:

  邹英华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介入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主编。

  01 造成疫情的是什么病毒,有何特性?

  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宣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正式分类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同日宣布,由这一病毒导致的疾病的正式名称为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因人群缺少对新型病毒株的免疫力,所以人群普遍易感,且具有强传染性。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人群普遍易感。《中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将此次新型肺炎定义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0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实验室检查特点: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胸部影像学特点: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最后确诊需经过病毒学检查,核酸检查阳性后确诊。

  03 面对疫情,介入科医患如何应对?

  • 介入医务人员应相应国家号召,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也做好支援一线的准备。
  • 介入患者如果没有急迫的诊疗需求,建议在家休整,待疫情结束后再就诊;若需紧急求医,建议通过网络向医生咨询。
  •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可从门诊、病房、手术室三个方面来防控:

    门诊:

  - 仔细询问、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史及接触史

  - 佩戴口罩、头罩,穿戴防护服,必要时还要佩戴护目镜。

   病房

  - 收治入院时,严格遵守医院据疫情制定的各项流程

  - 尽量使住院患者相对隔离

  - 穿戴相关防护工具,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知情沟通,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并配合防疫工作

   介入手术室

  - 进入手术室前,需仔细问询流行病学史

  - 穿戴相关防护工具

  - 可以邀请医院感控部门进行专业指导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希望介入医务人员全力以赴,与大部队并肩作战,全面吹响合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号角。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