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所以我能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
一起努力,让治愈肿瘤从“不可能”一步步走向“可能”。
我们要把好的医术转化成好的学术。
——徐瑞华
躬身杏林,践行“患者至上”
“院长,楼上的会议马上开始了,正等您主持呢,您先上去吧,这里交给我们来处理……”外出开会回来的徐瑞华教授经过1号楼大堂电梯间,遇到一位患者突然晕倒了。
“来,赶紧抬到急诊室!”没等同事把话说完,徐教授一把托起患者的肩膀,镇定地调动大家一起把患者送到位于2楼的急诊室,路上向家属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在急诊室向值班医生交接好病情,稳定好患者家属的情绪,并确保患者无生命危险后,徐教授才奔向会议室。无论给多少次选择机会,他依然会先救治患者,因为他永远将医生的角色摆在自己的第一顺位,他说 “我现在是一名管理者,但首先是一名医生。”
“徐老师给患者开药,一定会综合患者的病情、药效、经济情况等因素。可以用有效价廉的国产药,就绝对不会开昂贵的进口药。”“徐老师经常为患者申请慈善药品;为了让一位或许获益良好的患者入组临床试验,他直接与厂家沟通,申请增加名额。”想病人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这样的例子,徐教授的学生们随手拈来。
职能部门汇报方案时请示:“因诊查费上调,如继续保留提前两周预约挂号的方式,我院每天收入预估减少7万多元,是否暂停预约挂号或缩短预约挂号时间?”“继续保留预约挂号,让利于民。”为了与患者共迎医改,他带领团队,按照改革要求进行多次实操演练,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全面制定应急预案;为方便群众就医,还专门从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医改政策咨询办公室。
“医者父母心。”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践行准则。作为肿瘤中心的带头人,徐瑞华传承中心注重人文医疗服务的优秀传统,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持续打造宾至如归的诊疗环境,建成花园式医院;为患者提供多种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搭建一站式预约挂号咨询服务中心与后勤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中心,方便患者就医。
潜心临床,攻坚克难治顽疾
徐瑞华1994年就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工作,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在临床上目睹太多消化道肿瘤带来的悲剧,他将消化道肿瘤锁定为自己立志攻克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他曾远渡重洋,学习全美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临床与研究经验,回来后,他组建自己的团队,寻求救治中国肝癌、肠癌病人的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艰辛探求之后,徐瑞华带领治疗与研究团队从两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提出消化系统肿瘤(肠癌)维持治疗、靶向治疗新方案,为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可能,使晚期肠癌中位生存由13个月延长到27个月;同时引领国际国内抗癌新药研发,提升了我国抗癌新药研发能力。二是阐明了消化系统肿瘤糖酵解和氧化还原代谢异常、化疗耐药及复发转移机制并推出新型诊治方法,创立了肝癌诊断筛查新方法,将诊断的准确性由现有肝癌血清标志物AFP的81.6%提高到96.9%,漏诊率比以往降低一半以上。他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消化肿瘤规范化治疗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推进精准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为肿瘤内科学领域做出了引领性贡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主编专著《临床肿瘤内科学》,主持863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
在中层干部会议上,徐院长指出,“作为国家级肿瘤防治中心的医护人员,我们既要治病,又要做好研究,尤其是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要把好的医术转化成好的学术,最终攻克癌症。”他提倡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红花”,要有“绿叶”精神。
在他带领下,已组建的大团队牵头国家科研攻关重大项目,承担国家原始创新药物研究,大力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鼻咽癌、肝癌、大肠癌、淋巴瘤、肺癌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高效率的研究基地,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大提升了科研产出及在行业内的学术地位,改写国际治疗指南,治愈率达国际一流水平。
该中心科学研究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历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在世界顶尖级期刊发表文章数量位居肿瘤专科医院首位,科技影响力位居国内肿瘤医院首位。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心系医改,参与制定国家肿瘤防控战略
作为国家队肿瘤防治基地带头人,徐瑞华高度重视开展肿瘤防控工作,带领中心承担了大量肿瘤防控社会责任,推动防控重心前移。作为广东省癌症中心挂靠单位,承担全省癌症防治技术指导职能,在广州市建设了包括社区基层医院、各级疾控机构和大型专科医院的新型的群防群治网络;启动城市居民五种高发肿瘤的免费筛查,以切切实实的行动最大程度惠及广东居民健康。
2017年,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徐瑞华在医院开展“七省十六家”医院对口帮扶的基础上,牵头组建了泛中南地区肿瘤专科联盟,这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肿瘤防控联盟,包括了广西、福建、云南、湖北、湖南等12个省50余家医院加盟。联盟内的医院将携手组建恶性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网络,进一步整合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发挥国家队的地域龙头作用,以基层为重点,大力开展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推广,免费培训单病种骨干,增强基层医疗机构肿瘤防控的能力。
近年来,徐瑞华更多地参与了国家肿瘤防控战略的编制,包括健康保障工程中《癌症防控研究方案》、中国肿瘤精准医学发展战略、百年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研究中的医药卫生科技战略研究癌症防控的编制,积极为健康中国战略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投身协会,打造服务平台
“协会主要功能在于服务,一是服务社会群众,二是服务肿瘤防治工作者。”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的副理事长、广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徐瑞华教授多次强调。
徐教授指出,“医生不能坐在诊室等待患者上门。”肿瘤贵在早诊早治,为扭转老百姓理念,增强防癌体检意识,近5年,他带领团队,通过与政府、媒体、图书馆、兄弟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部门跨界合作,每年组织逾百场科普讲座、近十场义诊、数十次专访。
徐教授一直以繁荣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肿瘤防治领域的学术交流为己任,近十年来,不断规范协会管理,激活各专业委员会,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兄弟医院的科研协作。在其带领下,广东省抗癌协会每年举办逾60场学术活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及推行多学科规范化诊疗,多次获评“先进省市抗癌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