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首页科普
抗癌那些事儿—郝希山院士谈肺癌
2017-01-24 09:17  稿源:中国抗癌协会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2017年国际抗癌联盟推出的世界癌症日主题为“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WE CAN,I CAN)”。通过展示几段生动的抗癌故事,并邀请知名院士、专家进行精彩解读,从病人到疾病,聚焦早诊早治、规范诊疗、心态调试、科学康复等关键点,为我们剖析癌症预防、诊疗、康复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构建“癌有所治、癌有所养、癌有所乐、癌有所为”的科学抗癌模式,用事实证明癌症是可防、可治、可愈的。

  抗癌故事

  孙志明,现年71岁,系原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的一名退休干部。1993年底因发烧久治不愈,做X光胸透,检查出肺部有阴影,经进一步CT检查为右肺上叶直径1.5厘米肿物,在天津胸科医院确诊为肺癌。1994年元月20日做了右肺上叶切除手术,当时孙先生49岁。手术后被转到天津市肿瘤医院开始了长时间的化疗。化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有一段时间头发全部掉光了,甚至一看见医院的大楼就开始条件反射的呕吐,而他顽强坚持下来。经过三年治疗,他痊愈了。“癌有所为”是他的信念,使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患癌之后,他投身癌症康复志愿者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1998年被评为“克癌勇士”,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抗癌明星”。2009年受邀参加在都柏林举办的第一届全球抗癌峰会。

  解读专家:郝希山(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先生壮年时期患肺癌,经过积极科学治疗已实现痊愈。孙先生的抗癌之路可以提烁很多闪光点:早诊早治、积极配合并规范治疗、良好的心理调适、积极参与群体抗癌等。

  另外,重点谈谈吸烟和肺癌。孙先生以前吸烟,但肺癌诊断后戒烟,这为他战胜癌症打下基础。在引发癌症的生活方式因素中,吸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项可预防致癌因素。从动物实验到流行病学,吸烟与肺癌、口腔癌、食管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的相关性已经明确。据统计,30%的肿瘤发病率都与长期吸烟有关,肺癌与吸烟的关系更为密切,约有15%的吸烟者将有可能患肺癌。每日吸烟量越多,吸入的越深,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年代越长,所吸香烟内焦油含量越高,诱发肿瘤的危险性也就越大。各国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已经证实,国家烟草消费量与20年后该国的肺癌发病率呈正相关。

  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降低肿瘤发病率的惟一办法是病因预防。确定影响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寻找易感人群,是目前癌症预防的关键。从2008年开始,欧美国家每年新发癌症人数已呈现稳定并开始下降,这与这些国家加强肿瘤防治有关。美国的癌症死亡率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拐点,随后逐渐下降,首先归功于控烟等预防措施的推行,其次是癌症的早期发现,然后才是治疗技术的进步等因素。欧美的做法,中国需要加以借鉴。

  目前普遍认为,有1/3的肿瘤可以预防,有1/3的肿瘤可以通过早期发现积极治疗达到临床治愈,还有1/3可以通过合理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只要我们众志成城,科学抗癌,就一定能够实现2017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题:“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