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学术首页
2013年度一等奖项目—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模式临床意义和分子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016-07-07 09:53  稿源:中国抗癌协会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模式临床意义和分子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

  主要完成人:孙保存,赵秀兰,李凯,张丹芳,刘志勇,赵学铭,沈军,邱志强,陈陆霞,黄纯

  推荐单位: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在大样本肺癌抗血管临床治疗中提出的以内皮细胞为靶点的治疗方案疗效欠佳的问题,提出肿瘤血管生成模式是影响疗效的原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证实了一种特殊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并分析其临床意义。通过人体标本,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探讨了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原因、机制,与其他血管生成模式的关系,提出了血管生成模式相互转化的"三阶段"观点。在病理形态学观察和动物模型研究中率先观察到肿瘤的主动死亡方式--"线形程序性坏死",提出并证实其是肿瘤微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特殊死亡方式,为血管生成提供空间结构的新理论。利用多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和上皮内皮转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率先提出bcl2和twist1蛋白相互作用是引起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和上皮内皮转化的重要环节,并找到了这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精确位点。经上述研究提出了肿瘤细胞通过线形程序性坏死提供空间结构,经上皮间充质转化和上皮内皮转化最终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新观点,为抗血管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本项目发表论文123篇,其中SCI收录41篇,累计影响因子128.005,连续在Hepatology(IF=11.665)发表论文2篇,被引用846次,其中SCI论文被引用584次,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研究中建立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成果已在国内25家单位推广应用,培养博士38名,硕士65名。

课题组成员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