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科普宣传  >  癌症知识
我国肿瘤治疗防治工作—变“枣核”为“哑铃”
2015-01-28 02:48  稿源:中国抗癌协会

  刘端祺(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

  史书载,扁鹊一家三兄弟都行医。他对魏王说过:长兄医术最高,能防范疫病;二哥医术次之,能治初起之疾;而自己居末位,只能治疗病笃之病。作为当时的医学大家,扁鹊的这番话应当不完全是自谦之词。

  可惜的是,扁鹊的这种“上医治未病”的思想可能在当时就未被接受,否则,为什么历史上留名的只有扁鹊,而没有他的两位兄长呢。本来嘛,“药到病除,起死回生”这才是“眼见为实”的真功夫。当今,医生得把切下来的瘤子拿给别人(病人、家属、领导、媒体……)看,至少得拿CT/MR/PET-CT证明一下,病灶确实小了、没了,出现“立竿见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技术的高超。至于需要好多年才能证明的预防工作的成效,发病率的下降;不显山露水、没有多少惊心动魄场面的早期病变的切除;花不了多少钱的疫苗注射和预防用药……别说局外人不承认,就是医生自己都感觉“不过瘾”。

  还有肿瘤晚期病人的临终缓和姑息治疗,更为业内多数人所轻视,没有进入医生们的“法眼”,认为这些是既无技术含量,又没有治疗价值的分外之事。

  所以,我国的肿瘤防治就出现不合理的“枣核”形局面:两头“尖”——轻预防,轻晚期临终关怀;中间臃肿——为数不多的肿瘤专科医生的精力和资金投入的主要服务对象,多数是送上门的住院患者,而且是生存期有限的中晚期患者。

  当前有些地方正在实行的一些改革措施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其一,由政府和医保资金购买服务,在一定区域、一定人口范围确定肿瘤(当然,也可以包括其它疾病)发病率的下降和早期发现率的提高,引导医生的精力和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疾病的预防;其二,建立不同级别医院的肿瘤防治联合体,实行双向转诊和岗位互换,既提高从事缓和姑息治疗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社会的关注尊重和认可,又使晚期肿瘤患者得到正确有效的治疗。

  这两项举措如能制度化、常态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肿瘤治疗防治工作必将变主动为被动,变枣核为哑铃——肿瘤工作的预防将逐渐发展,对晚期患者将逐渐关注,而肿瘤患者的发病率将逐渐下降。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