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 页   关于协会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学术交流  科普宣传  对外交流  癌症康复  期刊杂志  继教科技  科技奖励  协会党建  会员服务  媒体之声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抗癌协会  >  学术会议  >  学术首页
第十三届全国乳腺癌会议召开
2014-11-21 04:08  稿源:上海市抗癌协会

暨第九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

  权威数据发布:2021年,中国乳腺癌患者数将达250万

  2014年10月23-25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上海市抗癌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九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云集了2000余位海内外乳腺癌专家,是当前国内乳腺癌诊治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会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邵志敏教授呼吁:乳腺癌领域中诊疗规范以及资源配置的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和解决。

  城市是乳腺癌“重灾区”

  会上,邵志敏教授分享了今年医院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研究数据:“每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幅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照此速度发展,到2021年中国乳腺癌患者将高达250万。”目前,城市中乳腺癌发病率已经达到34.3例/10万,是农村地区的2倍。邵志敏教表示,像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一线发达城市更是乳腺癌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主要和城市中女性总和生育率水平(每名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持续走低有着重要的关系。据悉,上海地区女性总和生育率为全世界最低仅的0.81,与此同时其发病率也是位列全国首位。

  另外,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西化,让女性初潮年龄进一步推前、绝经年龄逐步后推的趋势,以及绝经后妇女的肥胖等因素都是导致城市乳腺癌持续高发态势的主要诱因。

  在比较2008年中国和美国乳腺癌就诊年龄分布数据后,邵志敏教授和其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女性的乳腺癌发病年龄较美国提早了10岁左右,平均发病年龄为45~55岁。同时,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呈现两个明显的高峰,第一个是45~55岁之间;第二个出现在70~74岁之间。“我们发现双峰趋势逐渐消失,第一个高峰有逐渐后移的趋势,并有演变为单峰的可能。在接下来的20年,我们认为中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高峰将‘定位’于老年阶段,逐渐与欧美国家相似。”邵志敏教授说。

  诊疗规范亟需得到落实

  乳腺癌全国5年整体生存率不足5成,这与欧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的差距。尽管各级医疗机构都将“规范诊疗”提到了重要位置,但在具体操作环节不规范的情况还是随处可见,这都是严重制约中国乳腺癌疗效和患者生存率的一个瓶颈。

  邵志敏教授指出,病理诊断是乳腺癌治疗的“金标准”。但是北京一项纳入101所医院的研究显示,高达67.2%的新诊断病例缺失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病理信息,造成了治疗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作为乳腺癌患者后续靶向治疗的重要病理诊断依据的HERR2检测,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45家医院中仅有62%的检测报告符合标准。

  此外,就全国范围而言,乳腺癌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的情况依旧突出。邵志敏教授介绍,所有需要化疗的侵润性乳腺癌患者中只有81.4%的人接受了辅助化疗,有报道显示12.1%的辅助化疗患者只接受不到4个周期的治疗(低于推荐最低标准),造成了治疗的严重不足,这将成为日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风险之一。同样的情况还存在那些乳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身上,治疗指南要求这些患者需要全部接受辅助激素治疗,但真正按照标准去做的患者占比只有80.1%,还有近10%的受体阴性患者也接受了此项治疗,但患者本身不能从中获益,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治疗过度现象。

  “无论是哪一级的医院,都应该将多学科的规范化理念贯穿于每个患者的诊疗始终,方有这样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5年生存率。”邵志敏教授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将本院5年生存率从79.8%提高到89.9%,提高10%,达到同期美国的诊疗水平。“医院还将自己的诊疗理念在上海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自2005年起上海市乳腺癌死亡率逐渐回落,下降拐点开始出现。”

  医疗资源配置亟待解决

  医疗资源配置不足及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了乳腺癌新技术的普及程度难以推广。

  据悉,保留乳房的手术是针对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者不需要摘除乳房,只需要经过一个阶段的放疗后就能实现乳房全切根治手术一样的疗效,起到既根治疾病,又保留完美身形的目标。

  但此项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技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接受度和开展比例还是略低。中国女性乳房切除术依然占到原发性乳腺癌手术的88.8%,相比于美国的36%,即使在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发达地区,保乳手术也才从2005年的12.1%上升到2008年的24.3%。邵志敏教授指出,之所以如此低的保乳术采用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放疗的设备。相较于美国每百万人拥有9.3个放疗中心,13个放疗加速器,中国每百万人所拥有的放疗中心和治疗加速器连1个都不到。此外,受过专科化训练的肿瘤科医生和技术员的缺乏,也是影响全国整体保乳手术接受度不高的主要原因。邵志敏教授希望,中国的卫生资源能够在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实现配置过程的均等化和最优化,加大对于治疗必须设备的投入和支持,确保大部分患者不再因医疗资源缺乏接受了不规范的治疗,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据2009年经济学人智库统计,中国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花费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导致了家庭的迅速贫穷,在富裕的沿海经济城市中,乳腺癌患者平均花费甚至达到了2835美元。转移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只有40%的患者接受了二线治疗方案,造成这种情况发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疗法中靶向药物治疗花费负担难以承受,进而转投传统中医疗法或者姑息治疗。

  为此,邵志敏教授表示,在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下,国家层面能够将更多乳腺癌二三线(转移及复发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的治疗药物或者治疗费用纳入国家基本药物清单,减少患者因贫穷放弃治疗的人群比例。

  自从2005年开办第一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以来,参会人数从创办之初的400多人,以后逐年递增。本届论坛紧扣“分子分型时代下的乳腺癌诊疗”这一主题,全方位报道了国内乳腺癌个体化诊疗领域取得的一系列令人振奋的突破性进展。本届论坛突破以往国内学术会议以宣传、推广国际前沿理念与成果为主的传统框架,在探讨国际最新诊疗共识的同时,发布了100余项创新性、高水平的国内前沿基础、临床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乳腺癌基础、筛查、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尤其在个体化诊疗领域的相关学术成果达到国内顶尖、国际一流水平,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成为论坛的一大亮点。目前,论坛已经成为全国乳腺癌领域医务和科研工作者学习国内外乳腺癌领域新观念、新思维、新技术的交流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全国乳腺癌诊治水平的全面提高。

会议现场
邵志敏教授
 

版权所有:中国抗癌协会 | 技术支持:北方网 | 联系我们
津ICP备09011441号